按照《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草案的规划目标,到2020年,厦门将变身为“特大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将达到500万人,其中厦门岛组团常住人口200万人。近年来我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按照市旅游局2014年的统计数据,2014年1-12月厦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37.86万人次,同比增长14.45%。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常住市民和游客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市将面临非常大的交通压力。按照目前厦门的交通格局,火车站、机场、长途汽车站、BRT、公交车、地铁均自成体系,全市尚没有一个系统的、全局性的大型交通综合枢纽,导致大量的人流奔波于各个交通系统之间换乘,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交通拥堵。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经验值得借鉴。2005年3月,上海市提出于虹桥机场西侧发展综合交通枢纽的构想;2006年7月,上海申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全面负责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除机场内部)的开发建设,2009年底工程竣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建设上的一大创新,它将包括高速铁路、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及航空港等多种交通方式结合在一起,乘客在虹桥交通枢纽可以实现“零换乘”,减轻市内交通压力。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适应现代化交通发展上,更体现在服务功能上,包括服务于上海城市发展和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需要。
就我市未来产业发展、交通建设和管理而言,建议学习上海虹桥交通综合枢纽的经验,利用未来高崎国际机场广阔腹地,采用连体式、一体化设计,建成集中机场航站楼、地铁站房、火车站房、长途公路客运站房、公交站场、出租站场以及社会车辆停车场等各类交通设施集于一体的交通综合枢纽,乘客可以在枢纽建筑体内实现对内对外的便捷换乘,从而减缓市内的交通压力,避免以往各交通设施的重复建设。
未来高崎交通综合枢纽的建设:第一,可以让多种运输方式立体化集中布局,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第二,可以按照上海虹桥的经验,建立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协调指挥、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还贷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运营模式;第三,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的多种城市交通无缝衔接,方便了旅客的中转换乘;第四,配套航运物流产业园,进一步服务于厦门自贸区建设和两岸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