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代表建议公开 > 代表建议 > 正文

关于厦门市率先推行干湿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的建议

 
来源:
      
2016-04-20 14:44: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4879278

   

  1、垃圾围城已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污染、占地、垃圾填埋场周边群众怨声载道等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长。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从2000年的约1.18亿吨提高到2009年的约1.57亿吨。厦门市2000年40万吨,2011年接近100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2013年除夕至正月初六7天假期,厦门市共清运生活垃圾16150吨,为历年来垃圾量最多的一个春节。农历初一至初六,居住区的垃圾量有所下降,但旅游景点、风景区的垃圾量则大幅增加。破解“垃圾围城”,推行垃圾分类,可以让厨房垃圾回归土地、塑料垃圾进行再利用,做好源头“减法”,这是综合成本最低,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同时,也应看到垃圾分类的不可替代性和社会趋同性,让这项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2生活垃圾中厨馀垃圾(湿垃圾)占绝大部分,干湿分离易于在利用,送去焚烧也会因高热值而更有利用价值。垃圾焚烧是有条件的,除了合格的焚烧技术设备,还要稳定供给具有一定热值的垃圾,水分过高热值不足的垃圾不能直接燃烧,得加助燃剂,垃圾电厂上网收购的发电量,要按进厂的垃圾数量及垃圾发热量进行测算,超过垃圾可发电量不予收购,电价也不予优惠;持续稳定的燃烧发电,焚烧炉温度控制在850摄氏度以上,以防止废气和致癌物质二恶英的产生。这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垃圾焚烧厂必须有持续稳定的可供焚烧垃圾,也是政府部门管理的重点,垃圾的收集转运体系非常重要,垃圾收集转运不到位,供给不足、不稳定,焚烧厂投入运行带来的问题更是贻害百姓

  3、《厦门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二十九条:生活垃圾治理应当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逐步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但目前的收集、运输乃至终端处理都不尽完善;而大部分公众对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几个试点小区实践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垃圾分类停留在宣传鼓励的口头上,居民素质是障碍,制度设计更有待商榷,财政投入也是必须的,但更根本的是制度,是如何执行。否则,目前位于翔安的东部填埋场使用寿命也指日可待了。  

  4、改进垃圾处置方式,生活垃圾减量化是可能、可行的。国内外均有成功案例,厦门也有做得好的小区,这里以台北市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置管理案例,以了解管理制度的导向与促进作用。据《厦门晚报》报道, 20多年前的台湾,也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企业乱排污、百姓乱扔垃圾,蚊蝇肆虐。垃圾问题在当年的台湾叫“垃圾战争”。1987年,台湾以3亿美元投入到环境治理工作中,开始对环境进行有计划的治理。台湾实行垃圾强制分类以及“垃圾不落地”政策以来,户外很少设垃圾桶,台北居民往往将不用的垃圾带回家,分类后才丢掉。家庭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即使在夜市这样游客众多的地方,也极少出现人们随手丢弃垃圾的现象。几乎在每个夜市的尽头,都会有四个巨大的塑料垃圾桶,分别写着“资源回收”、“餐余”等字样,热心的志愿者在旁边指导人们如何将垃圾丢到不同的垃圾桶里。行政处罚只是末端,最重要的是培育居民的环保意识。学习垃圾分类,将回收物之外的东西装在付费专用垃圾袋里,这是进入台北生活的第一堂课。台北的居民遵守着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这样的行为虽然也有制度约束,但观察居民倒垃圾时的认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垃圾强制分类是支持与配合的。倡导前端垃圾分类投放,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垃圾源头减量,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垃圾末端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难度。台湾地区人均每天垃圾产生量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1.143公斤减至2011年的0.35公斤,远远低于国际人均日垃圾清运量1公斤的平均水平。

  5、垃圾分类要做好,哪怕是推出试点小区,部门也别指望可以一步到位。因为素质差异永远存在。管理部门是否能够正视这种差异,采取自愿报名、自愿投放的方式先行开展。划分一个分类投放区,尽可能设置在管理视线内,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指导、检查,对自觉将垃圾分类投放的家庭进行每月表彰,奖励洗衣粉、肥皂等生活用品,吸引更多精打细算的大妈们加入到这一行列。垃圾分类其实也是一个习惯问题,前期可能会不适应,但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来也会习惯成自然。也许,垃圾分类的效果就在于是谁影响谁,谁改变谁的问题,如果把当下普遍面临的“近墨者黑”变成“近朱者赤”,解问题可能就有希望了。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化的民生工程,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一些发达国家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将垃圾从产生的源头到消失的终端,都作出了明确细致的规定。结合厦门实际,从制度入手无疑就是破解垃圾处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建议:

  1、要真正使得垃圾分类成为长效机制,不仅要“政府重视,财政投入,科技支撑,文化引领,民众参与”五手联动,更需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文化、教育等手段多管齐下,共同推进,以此实现全社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政府改进对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置方式,不要仅仅停留在鼓励,让人觉得可做可不做,而是要加快推进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在积极引导和鼓励市民参与分类减量工作同时,明确管理制度实施的时间和收费方式,收费制度体现“谁扔垃圾多,谁就的多付费”,垃圾减量得到奖励的管理方式,形成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市容卫生管理部门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垃圾处理系统。要改进目前的收运方式,推动垃圾分类收费制度,建立监督体系等。

  2、提出适宜可行的分类、针对再利用需求的分类。比如首先做到干湿分离,在污水管网完善地区鼓励居民家中使用厨馀垃圾处理机为污水处理厂提供更多碳源,或与再利用企业衔接的有机垃圾定点定时收集;然后再有针对再利用或处置需求的分类,力求让民众易理解,可执行。

  3、垃圾分类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处置,资源化处置的出路是与市场对接,结合末端处理的分类收集才能有效利用与处置。有序管理,规范利用,建立适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再利用体系。根据厦门市环卫部门的调查数据,厦门市生活垃圾中有机物占60%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厨余垃圾。厨余垃圾的再生利用可以企业为主体、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的社会化运营模式,规范管理,杜绝利用厨余垃圾喂养“泔水猪”和生产“地沟油”。

  4、公开相关信息,如城市卫生费收取、支出;垃圾收集、处置量与处置费用,垃圾填埋场与垃圾焚烧厂的污染治理成效与污染物排放现状等等,公布信息让民众理解和支持,也是最好的监督工作是否到位。

  5、加强媒体宣传、幼儿和小学生的教育,培养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充分发挥NGO志愿者的示范作用,工程项目可以突击,但公民的意识培养和习惯养成,则需要扎扎实实的普及教育。不论是从学校,还是从社区,耳濡目染,保护环境就变成生活的一部分,环保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每个人自觉的环保行为才形成美丽家园。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邮箱:xmrd@xmrd.gov.cn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