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很多城市屡屡发生的地铁故障、道路塌方、燃气爆炸等公共安全事故,已成为城市的“常见病”“多发病”。厦门BRT公交车起火事件、湖里"9.19"燃气爆炸事故、8·1台湾高雄燃气连环爆炸事件等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旧患未除,2014年新年跨年夜特大型城市上海“1231”群众拥挤踩踏事件新忧又至,教训惨痛。
厦门作为中国十大环境最好旅游城市之一,2013年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663.85万人次,同比增长13.08%;旅游总收入620.95亿元,同比增长15.02%。旅游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GDP已达9%,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13年,我市成功入选“2013中国特色休闲城市”,并获得“浪漫休闲之都”荣誉称号,同时还荣获“全国温泉旅游示范城市”称号。2013年,我市游客人气指数和游客满意度均高居全国前列,游客满意度指数在全国60个样本城市中排名第7,连续4年保持全国前十名行列。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读到数字背后隐藏的隐患:旅游业发展给厦门城市公共安全、环境承载能力造成的巨大压力。城市公共安全部门责任重于泰山,丝毫不可懈怠。城市越大、越现代化,人口越密集,事故风险及安全管理的难度就越大,危害市民人身财产安全的事故也越来越多。
厦门作为全球知名的旅游城市,每年导入的游客量大持久、流动性强、稳定性差,希望政府部门要时刻保持敏感的风险意识,加强,加强对人流聚集活动的安全预判、风险监测和评估,并做好充分的预警应对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避免由于公共安全领域系统脆弱性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建议从以下几点进一步巩固我市城市安全系统: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明确责任,进一步理顺城市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完整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立法,制定《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条例》,逐步确定社会各界和公民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以确保城市公共安全和社会体系的稳定有序运行。
2.持续不断地加强安全教育宣传,提升市民、游客自身文明素养。第一,可通过科技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形势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市民文明程度。第二,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媒体,在社会各个层面开展安全和灾害防御知识和技术的宣传工作,适时进行应对突发事故的演练,不断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灾害的技巧。第三,要特别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防灾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树立安全观念,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强化中小学生急救自救能力。同时,火车站、长途汽车站、BRT、机场、旅游区等公众聚集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建立应急救援队伍,让生命遇到危急时都能得到急救。
3.加强科技研究和投入,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预警系统。要加强城市安全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对城市公共安全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预测,进行相应的物资和技术储备,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城市防护和防灾的现代化建设。尤其在重大节日活动时,利用新闻、微博、微信、短信等网络通信平台实时报道大型公众活动场所的人流量,及时提醒市民、游客避免集中在同一时间聚集涌向一地。
4.整合社会多元资源,发挥社会多方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要实现政府管理部门、民间科研机构、市民参与意识一体化:政府管理部门对城市灾害进行预测并组织训练,进行安全教育,对灾害进行定量分析等;民间科研机构要积极参与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和民间组织机构的共同努力,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综合保障水平;市民作为主要参与者,要积极支持、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