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代表建议公开 > 代表建议 > 正文

关于尽快推广实施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政策的议案

 
来源:
      
2016-04-21 16:28: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4882790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垃圾处理对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影响逐渐加重。由于目前我市对生活垃圾主要是混合收集、混合运输、混合处理,简单压缩填埋和焚烧发电,虽然引入相关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实时环保监测,但手段单一。2000年,厦门市被列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但14年过去了,还在认真实施垃圾分类的市民屈指可数。垃圾填埋、堆积场所库容量告急,城镇再造的农村依然可见人们随意倾倒的垃圾。在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焚烧等过程中,因为没有分类分装处理,造成的污染和浪费巨大。日益严重的城市垃圾问题制约着生态城市的发展,影响美丽厦门的建设,传统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必须尽快变革,以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案据:

  垃圾分类是循环利用社会物质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实要求。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降低了垃圾处理成本,简化了垃圾处理工艺,省去了垃圾进场后预处理的步骤,提高了资源的回收利用率,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是实现垃圾综合利用的前提。但目前我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不容乐观:

  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知识不足。现阶段人们对环保的重要意义已有较深的认识,也不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和热情,虽然厦门几年前已经开始推广和普及垃圾分类,但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良好习惯,还需要很大的努力。垃圾分类不仅仅是简单废品回收,它要求人们改变旧的丢垃圾习惯,培养环保的垃圾排放习惯,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时至至今,还有很多市民依然搞不清楚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就连一些保洁、清运人员也是概念不清。

  对垃圾分类处理能力不够。目前我市的垃圾分类试点停留在前端分类投放环节,缺乏与整个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各环节相配套的政策。垃圾分类处于无人管、无人问、无人为的“三无”状态,街面安装的固定垃圾箱虽标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志,但清运并没有真正做到分类,很多垃圾桶里边更是多种垃圾混杂。没有分类收运的设施或设备,将分类的垃圾混合运输,极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欺骗之感,挫伤公众参与的热情,一旦热情受挫,恢复就困难。垃圾回收资源化处理设备配套滞后,部分本可回收的垃圾苦于寻找不到回收渠道,存在着“既分又不分”、“先分后混”的尴尬局面,有毒有害垃圾目前除电池之外其它还没有具体处理办法。

  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多个单位或部门承担着不同的角色:社区居民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由物业负责;单位的垃圾收集清运和填埋处理委托企业负责;主干道的收集清运由城管部门负责。加上垃圾场还有一支吃“垃圾饭”的“专职”拾荒队伍,小区的废品回收“大业”,也被游荡的拾荒者占据,他们就在小区路边分拣,影响了小区环境卫生。这种多个利益主体的参与,使之相互间因利益关系而难以协调,给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增添了难度。同时部分在建新小区和已交付使用的新小区在前期规划中都没有把垃圾分类收集和生化处理配套设施列入规划,使垃圾分类管理举步维艰。

  方案:

  一、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家庭是开展垃圾分类的最基本单位,而小区是实施垃圾收集的第一道关卡。我国台湾地区台北市,近十几年在垃圾分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台北从1996 年开始大力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政策,每天专门的垃圾车定时在市内收集市民已分开的各类生活垃圾;2000 年台北制定"垃圾零掩埋"目标和推行"垃圾费随袋征收"政策,通过"多扔垃圾多出钱"来促使市民尽可能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垃圾减量化。到2009 年,居民垃圾量从每天2970吨降低到1009 吨,减少率超过了67%,资源回收率超过45%。台北垃圾填埋场的使用量已经从原来的最多2500 吨/天降到59 吨/天,减量达到97.6%。台北这个拥有260 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提前近30 年实现《旧金山绿色都市宣言及城市环境协议》中"垃圾零填埋"的目标。大陆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淡薄,政府要加强宣传引导,尤其需要对垃圾分类的意义进行宣传,让市民们都自觉投入到其中。特别要做好垃圾清洁员、小区保洁员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他们既是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员、又是废品回收员和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员。

  二、推动垃圾分类处理入法,明确政府及公民在实施垃圾分类中的权利和义务。

  依“法”办事必须先要有“法”可依,应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标准,对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分类搬运、分类回收、分类处理各环节做出明确规定,使垃圾产生后的收集、中转、运输、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理等各个环节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对单位和家庭生活垃圾实行垃圾袋实名制管理,凡不按规定分类的一律不予接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加快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单位和居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垃圾处理的良性循环。在法规执行中,要注意明确合适的垃圾分类方式,既不会让市民觉得过于繁琐产生抵触情绪,又要便于掌握和实际操作。可以从免费赠送居民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开始,过渡到收缴垃圾清洁费时一并购买,条件成熟以后进一步推行“多扔垃圾多收费”、“垃圾不落地”政策、“垃圾减量化”政策,促使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规范适度的包装行为,限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促使其它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资源回收工作,减少垃圾的产生量。

  三、试点先行,后续推广,循序渐进。

  将学校、机关、餐饮业等纳入到试点范围中。在学校进行试点,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既有利于集中的宣传教育,更能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每一个家庭提高环保意识、推动垃圾分类减排的初衷;而机关的规范化管理和机关干部的自觉行动,有利于引导和带动垃圾分类工作形成习惯;餐饮业产生的食品垃圾在所有垃圾中占很大的一部分,食品垃圾不仅量多,更重要的是含水量大、易腐烂发臭和传播病菌,能够先在试点中将厨余垃圾从混合垃圾中分离出来并单独进行处理,对垃圾分类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试点推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四、加快配套设施规划和建设,发展垃圾处理产业

  合理配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垃圾分类处理,前提是分类,核心在处理。没有相应的处理处置系统,垃圾的分类只是一句空话。要把垃圾中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分开来,需要高科技和高投入。各级财政应安排足够的财力用以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营。一方面要做到前端分类收集设施完备、布局合理。在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设置足够的分类回收垃圾箱,垃圾箱注明分类原则,让市民容易理解和配合执行。日常垃圾方便扔到分类垃圾箱,大件旧货如一些电器、家具以及电池等有毒垃圾也要设立专门的收集点,专门的收集点要方便到达,否则在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很难让人去寻找,也可以和一些专业商店合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回收。如德国就是在超市设立废品回收点,回收顾客在购物之后拆下的商品包装和从家中带来的废品;药店负责回收过期药品;商店里的电池销售处回收旧电池,尤其是含汞的、废弃在自然界有毒性的钮扣电池;另一方面要使末端配套处理设施有效利用。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厂已经建设,这个用地7.6万平方米的垃圾分拣中心位于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东南侧。它的任务是把生活垃圾“分门别类”,第一类是玻璃瓶、易拉罐等可直接回收利用的物品;第二类是不易降解的塑料等,这些将被送往垃圾焚烧厂用于发电;第三类是易降解的有机垃圾,如剩菜剩饭等,这些可作为堆肥,或运往填埋场。经过这样的分类,让人烦恼的垃圾就可以身价倍增了。处理厂的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500吨,最大可达到800吨。但由于前端的分类收集没有做足,垃圾的混合收集、混合运输、混合处理影响垃圾分类的后期处理,使垃圾分类工作无法正常实施,分类处理厂也无法正常运行。

  前瞻规划新建小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局在规划报建审批的环节应该根据标准严格把控,在新建小区的垃圾分类硬件设施方面应制定建设标准,设立垃圾分类点,配备分类垃圾收集车,解决垃圾分类投放后的分类收集、分类处置问题,实现垃圾的“一揽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对不配建或配建不合格的,竣工验收实行一票否决。还可以结合创建绿色小区的需要,完善小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做好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规范废品回收点的建设和管理,在清洁楼和小区内设立绿色废品回收点。采取“规范站点、物流配送、专业分拣、厂商直挂”的原则,规范废品回收。还可尝试垃圾减量方式建立处理系统,如在每户居民家中的洗碗池下分别安装了捣碎机,直接将厨余垃圾倒进去由捣碎机打成泥浆后,从下水管道排出,厨余垃圾不经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环节,就地处理,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产业发展。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更是不断增长的可再生资源。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由政府主导,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加入到垃圾分类行业中来,参与垃圾直运、垃圾处理整个流程,由相应的垃圾处理企业去收集、运输、处理各种分类好的垃圾,建设垃圾处理“一条龙”的“产业链”,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市场化运作。既可以减少政府在这方面的财政支出,又能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而政府只需要做好服务监督工作一方面在资金、税收、市场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予以优惠政策、鼓励和推动垃圾产业的迅速兴起,不断成长壮大。另一方面要做好监管工作,防止企业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促进城市生态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五、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组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领导机构,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借鉴国内外的经验,要把垃圾处理工作作为“市长工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宣传、财政、教育、工商、公安、执法、环保、市政、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督促、监管、奖惩、配套设施、法规制定等工作,健全符合市情的垃圾分类体系,制定短、中、长期分类规划。形成以市分类办公室为主导,区、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宣传、引导),住宅小区收集管理员(负责初始人户分类收集有用和有害垃圾)、环卫处(负责中间运输有用和有害垃圾外的其它垃圾)、固废中心(负责终端处理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共同参与的多位一体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同时市区两级财政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的专项投入机制,提供常态化资金保障;而环保部门应高度重视再生资源的利用,同时引进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企业和社会上的资本投入;共青团招募和培训志愿者,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宣传和指导,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构建垃圾分类软硬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管理考核。建立市——区——街道——村居的逐级考核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管理者的日常工作考核中。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保洁质量、清运数量、人员配备、环境维护、群众满意度等情况,每项内容都设立一个或多个量化指标,采取明察暗访相结合的考核办法,由各级文明办、效能办组成相应考核组,定期考核打分,得分按一定比例计入美丽厦门建设综合考核成绩,采取末位淘汰的办法,末位排名取消评先资格,考核结果作为年终奖金发放依据之一。同时相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问题严重、整改不力的进行问责,并在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多举措督促各级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推进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召集市政园林、财政、宣传、环保、教育、共青团、各区政府等相关部门单位形成工作机构,共同推动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政策的实施。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邮箱:xmrd@xmrd.gov.cn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