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据:早在唐代闽人就有“飘扬过海,过蕃谋生”的传统。明清以后,移居东南亚国家的闽南沿海居民逐渐增多,到了晚清,由于政局、战乱和自然灾害、人口压力等原因,更有大批百姓远赴重洋谋生。他们在外打拼,稍有积蓄即连同问候平安的家信汇寄家乡,以补家用,于是维系海外移民和国内侨眷经济与情感纽带的侨批应运而生。在中山路打造街标——侨批文化广场。
一是中山路华侨历史文化厚重。中山路既是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又是具有独特南洋风情的华侨街,最独具的亮点就是华侨对于厦门近代城市建设的意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嘉庚、黄奕住、林尔嘉、胡文华等一批著名侨领不惜把多年的辛劳积累通过侨批侨汇汇回资本,兴资办校助学、重金购地建房、规划建设道路,拉开了厦门近代城市建设的序幕。他们“爱国爱乡、回报桑梓、建设厦门”的善举,最为直接的产物就是建成浓郁南洋特色的中山路。中山路连片的骑楼更是华侨精神“进取、勤劳、开放、包容、奉献”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没有华侨就没有今天的厦门中山路。
二是侨批价值弥足珍贵。侨批作为记录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真实见证,蕴含着丰富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社会贡献,随着2013年作为民间原生态“草根”档案文献入选为“世界记忆遗产”,这种侨乡特有的文化现象引起学界和社会各界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挖掘、保护侨批的价值,宣传、弘扬从侨批反映出来的“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儒文化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三是思明区欲设置中山路街标。思明区于2012年就着手寻求在中山路适于空间设置含有华侨浓郁元素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街标,用于弘扬民族精神、展示城市形象、宣传名街美誉。恰逢中山路上的华侨银行主建筑因年久失修,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向市规划局申请整体加固修缮,并与市规划局先后委托潘刘卢杨林企业顾问(上海)有限公司进行概念设计、华汇(厦门)景观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进行景观设计,规划在华侨银行前鹭江道一侧空地开辟中山路街标——侨批文化广场。
综上,打造侨批文化广场,让以“嘉庚精神”为代表的华侨精神融入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让百年老街既散发出现代气息,又弥漫着历史传承的共同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一、 排除隐患、确保安全
现位于中山路2号的厦门华侨银行设立于1925年,是厦门第一家外资企业,也是华侨银行在我国设立的第一家银行,其主要倡办人之一林文庆,是陈嘉庚先生聘请的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华侨银行曾经为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兴资办学源源不断地给予资金扶持,同时主营侨批业务,是厦门重要的侨批信局之一,为海外华侨回寄钱款建设祖国做出卓越的贡献。因此,在华侨银行前打造侨批文化广场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然而,华侨银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停用后,因主体建筑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闲置多年至今。虽然现已拆除内部楼层板面以缓解建筑承重压力,但因其位置处于游客和市民群众进入中山路的主要通道,是人群过往密集区域,主体排危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刻不容缓。
二、落实政策、确保有效
1.贯彻落实风貌建筑保护工作。2010年起,中山路沿街部分商家在店面装修时,一味追求大橱窗、大广告牌的视觉效应,对骑楼外墙立面独具南洋特色的小开窗、浮雕装饰进行毁灭性破坏,该现象到2012年高达20余处。为避免跟风、效仿,思明区自身不断通过区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等方式呼吁社会关注,并积极向市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反馈。2013年思明区政府联合市规划局、市文广新局一同向中山路沿街各单位及承租业主发送《关于中山路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装修的通知》,立面破坏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根据《厦门市城乡规划条例》,结合《厦门市风貌建筑立面保护导则》、《厦门市建筑外立面装饰装修管理规定》,遵循“保持原历史风貌”的原则,对建筑的屋顶、墙面、门窗、骑楼、雨棚遮掩设施、广告等诸多方面提出指导性要求,并提供立面组合的多种范例,用于指导建筑立面的审查,最大限度保护风貌建筑原貌。
2.拆除“两违”历史遗留建筑。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两违”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的意见》,将“两违”治理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宜居环境建设、改善和保障民生、提升政府公信力有机结合,明确实施“六先拆”。侨批文化广场拟划定范围区域内,包含归属于市公交场站的“麦当劳甜品屋”、“黄远堂凤梨酥”和市邮政局的“海西书报亭”、市中心血站的“爱心献血屋”四处既无产权也无有效的审批手续,且已远离特定历史时期需求的临时建筑。拆除这些临时建筑,既便于华侨银行排危改造,也是贯彻落实“两违”意见中对于历史遗留建筑逐步化解的要求。
然而,这四处临时建筑的拆迁问题至今仍未妥善解决。2013年10月22日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前往思明区中华街道调研旧城开发保护工作,10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市政府办公厅送达《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厦常办函(2013)22号文》“关于加强中华片区历史风貌保护,提升旧城环境品质的工作建议”的函件(详见附件),建议“市、区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支持旧城改造工作”、“组织实施中山路与鹭江道交汇处(侨批文化广场)的改造,提升中山路门面节点的形象”。12月17日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郭金炼曾召集市国土房产局、市规划局、市市政园林局、市行政执法局、思明区政府、公交集团召开“研究中山路华侨银行西侧地块整治问题”相关会议,研究未果。
三、提升环境、优化空间
纵观全国历史文化名街、著名商业街均在核心区设置展示城市精神的地标或广场,如“重庆纪念碑”、“南京夫子庙”、“北京王府井”等。然而,侨批文化广场拟建地却存在“交通拥堵、违章停车、设施破损、绿化杂乱、占道经营、卫生脏乱”的突出问题。结合侨批文化广场打造,推出将原右转车道封闭纳入绿化带、融入侨批文化的景观点缀、多方共管转化为专属管理等举措,集中展现厦门作为全国著名侨乡的独特文化,也有利于提升环境、优化空间、杜绝乱象。
四、挖掘历史、传承文化
侨批大量集中在潮汕和闽南地区,其中厦门作为我国著名侨乡,厦门系侨批是福建侨批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个体系,侨批业发展高居全省榜首。作为文化,侨批又是一种以金融流变为内核,以人文传递为外象,以心心交感为纽带,以商业贸易为载体的综合性、流动型文化形态,记录了侨乡和侨居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情况,反映了从道光年间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个半世纪的社会变迁,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着深刻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2010年4月,闽南“侨批”入选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013年侨批继《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之后,作为民间原生态“草根”档案文献入选为“世界记忆遗产”,其蕴含丰富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价值和重大的社会贡献引起各界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
方案:
一、开设侨批展览馆。在完成加固修缮的华侨银行一楼设立展示侨批及相关实物展览馆(博物馆)。1925年华侨银行做为厦门历史上第一家外资企业,也是其在我国设立的第一家银行,主要倡办人之一林文庆是陈嘉庚先生聘请的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曾经为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兴资办学源源不断地给予资金扶持,同时主营侨批业务,是厦门重要的侨批信局之一,为海外华侨回寄钱款建设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发挥独特历史作用。在华侨银行中设立侨批展览馆(博物馆),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与再现,也表达了对兴资重教、回报桑梓这一华侨精神的崇敬与感恩。
二、打造侨批文化广场。在华侨银行前打造中山路街标——侨批文化广场,使修缮后的华侨银行和侨批文化广场形成有机整体,通过“内实外虚”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政府打造广场、银行出让空间、侨民捐赠侨批、专家学者研究阐释、市民游客参观认知”模式,赋予侨批文化广场集“城市形象展示、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维系、文化身份认同、和谐社区构建”等多元价值,促使厦门老城有机更新,探索“街巷文化旅游”复合型“商旅文”相融合的创新经济模式,让百年老街既散发出现代气息,又弥漫着历史传承的共同记忆。
请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