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代表建议公开 > 代表建议 > 正文

关于弘扬同安历史、培植厦门底蕴的建议

 
来源:厦门人大
      
2017-03-28 16:35: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058755

  建议128:关于弘扬同安历史、培植厦门底蕴的建议

  建议人:彭建立

  建议内容:文化,是人类从昨日走向明天的进程中留下的印证;文化,也是人类行为的精神内涵,是一种生活氛围,一种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的特殊财富。厦门行政立市还不到百年,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兴城市,在国内外声名远扬,但以厦门冠名的历史文化显得十分淡薄。如何挖掘弘扬历史,是厦门打造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而把同安文化历史当成厦门之根,当之无愧,因为历史上的同安的辖区,就是现在厦门的辖区。这样厦门的历史可以向前延伸1700多年。

  一、理由

  1、同安是理学的开宗之地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朱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朱熹一生为官7年,其中有4年是在同安担任主簿,而在同安为官的4年,他的思想经历了“逃禅归儒”的重要转折。到任同安后,朱熹进一步理解儒学中“理一分殊”的道理。朱熹在同安做了很多实事,最终体会到为官应该“务实”,而非佛老主张的“清净无为”。

  他在同安的任期本来是3年,后来由于到期了却无人接替,朱熹把家人送到闽北后又回同安呆了1年。而在同安的4年里,以自己的政绩验证了“理学”对巩固封建制度的功用,因此“三年之绩,有百年之思”。如今已成为世界性学说的朱子理学,其源头就是同安,同安被称为“闽学开宗之地”,是朱熹理学的试验田。南宋时期同安的办学模式开启中国书院制度。 书院在同安发展,尤其在“朱子过化”之后,呈现出逐渐鼎盛的态势,也哺育了一大批文化名家。历史上,同安众多历史名家均出自书院。进入南宋以后,由于理学发展的影响,也由于朱熹在同安兼管县学,善于办学讲学有很大关系,书院的办学模式在朱熹任职同安期间就基本形成,加上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尤其印刷业的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同安及闽南的书院迅速兴盛起来。朱熹认为,办学的关键在于宗旨。他“劝谕县之父兄,有爱其弟子之心者,其为求名师良友,使之究义理之指归,而习为孝弟驯谨之行,以诚其身而已。禄爵之不至,名誉之不闻,非所忧也。”为了实践自己的办学主旨,朱熹注意采访,聘请“议论纯正”、“操履坚悫”的学者到县学中任教,还在积善里文圃山中创办文圃书院,以实践自己的办学理念。离开同安之后的朱熹的大部分岁月都用在办学讲学方面,用同安的办学模式先后创办了南安九日书院、漳州丹霞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崇安武夷精舍等数十家书院,弟子达数千人,形成影响深远的朱子学派。同时,书院制度亦随之确立,并从此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

  2、同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自古以来,同安就处于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和海上交通航海地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同安文化底蕴深厚,有着长达1700多年的建县史。“南海一号”打捞出的宋代青瓷是同安珠光青瓷,所打捞出的船是同安梭船,同安梭船发展到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年),被官方定为全国水师的主要战船,至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还保留这种船型的陈列。其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宋代的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记载:当时福建地区等处陶瓷,包括青瓷、白瓷、青白瓷……青瓷是排列第一位的。在元代文献中,提及瓷器外销品种的有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一书,他在该书记载了洋人“采购清单”:“以唐人金银为第一,五色轻缣帛次之,其次如真州之锡错,温州之漆盘,泉州之青瓷器”。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记载泉州青瓷器外销的史料(同安当时属于泉州,青瓷以同安汀溪窑为主)。可见,在元代,青瓷仍然是外销瓷器中的大项。

  3、同安是中原文化在闽的最早落脚点

  许濙(前170--前77),字元亮,中国历史名人,西汉武帝左翔将军,杰出的爱国将领,是汉人“首辟草味”,最早开发闽越,奠定闽南文化第一人。早在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许濙就以同安为落脚点开发闽越,比"开闽王"王审知(公元909年)早了1000多年。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发兵围攻北迁的南越,南越向汉庭告急求援,朝庭遣左翊将军许濙出许州,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各路汉兵压境,此时的闽越王郢布兵拒险抵抗,郢弟余善为夺权和保国与繇君发动政变,以郢擅自用兵的罪名杀郢,向汉廷谢罪。汉廷立即收兵,没有乘势消灭闽越国,并封繇君为闽越王。汉朝廷的举动,引起余善不服,余善依仗自己的势力,自封为王,后汉廷也不得不承认。闽越由此成为“一国两王”。此时,许濙将军所率汉兵已进闽南中心要地,即现在的同安,留境同安“营城”,“便宜调度,”当时闽南还是个荒芜落后,荆棘满目,交通闭塞的地区,军需不足,供给困难,许濙率领的官兵,需要一面作战,一面垦殖生产,以维护部队作战和生活的需要。

  闽越国灭亡后,汉廷为了清除隐患,强迫闽越人迁徒江淮,正如史记所载,汉武帝以“东越侠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徒处江淮间,东越地逐虚。”同时改闽越地为“上柱国”,令许滢将军为“镇闽都督”、“永镇斯土”。正如许滢墓碑记载“许督讳濙,字元亮,河南许州人,西汉武帝朝为上柱国左翊将军,驻师营城,首开草味,存抚黎庶,复蒙敕旨,永镇斯土。”

  此后20余年,许濙将军既继续保卫国土,巩固南疆,又着力治理蛮荒,开拓土地,随许濙将军入闽的官兵从此再无返回中原,成了第一批入闽扎根的汉人,他们推行中原先进耕作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引进中原文化,带来了“河洛话”(闽南语),启蒙思想,教化闽汉族人,发展闽南文化。据同安县志记载,许濙将军驻地营城,即原三秀街营城巷(也叫许内巷、营前)是许濙将军屯兵之地,也是许濙子孙历代居住之地,该地经民国政府登记房产丈量为2、8亩,近1800平方米,营城西面,有许濙部队“洗马池”(后又叫洗墨池),可见当时的营城是多么有气派。

  武帝后元元年,许濙卒营城,溢武靖。墓在从顺里五虎山之西(即同安西山)。许滢自公元前135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45年,先后率兵击平南越,威逼闽越,最后驱除闽越,巩固南疆,又着力治理蛮荒,开拓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可以看出,许濙无论是在开发闽同,还是在建设闽同,发展闽地经济、文化,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同安县志》卷三十《武功录》载“许濙首开草味,撅功盛矣。” 同安县志及民间记载和流传着二句俚话:“未有同安,先有许督”,“许濙开疆二千载,朱熹过化八百年”。这二句话是同安开发建设历史的写照,也说明许濙将军对开发同安的地位和作用。

  4、同安佛教在闽南的影响

  梵天寺:梵天禅寺创建于隋代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比厦门南普陀寺早300多年,比泉州开元寺早100多年,乃八闽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其原名兴教寺,有庵七十二所。宋熙宁二年(1069年)合为一区,赐名“梵天禅寺” 梅山寺始于隋朝,与岭下黄佛寺,轮山兴教寺(后为梵天寺)同为隋代同邑三大古寺,梅山寺沿山而筑,有大雄宝殿,镇水泛的二郎神殿、朱公文祠、功德堂、灵应祖祠亭,还有岩壁上新拓大型“佛”字摩崖石刻、石窟、宋代镇西安桥的婆罗门佛塔、广场内的放生池和两旁石佛塔、寺南百米下的石构牌坊山门、新水泥车道绕弯直达广场,石阶古道 幽深通古刹、整个寺庙区错落得体、绿树掩蔽、庄严清静,庙不广而闻名。

  5、同安历史上人才辈出

  清代四川总督苏廷玉(澳头人)说:“吾乡山川磊落之气,代多伟人。”自古“地生才,才杰必由地灵”。同安历代文武进士225人(其中金门籍50人),虽然没有出过状元,但宋有榜眼刘逵、石起宗,清有榜眼廖金城。明有文探花林釬,清有武探花叶时茂(瑶江人)。明代闽之文学,“尤以同安为最”;清代则“武功之盛为全省冠”(金门甚至有“九里三提督,百步一总兵”之誉)。一部民国版《同安县志》,就收录670名涵盖在乡贤、武功、忠义、循吏、儒林、文苑、孝友、寓贤、垦荒等方面的先贤事迹。他们或以理学名,或以风节胜,或以循吏传,或以廉能著,都为同安璀璨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厚重的一笔。其中如:

  被闽西和台湾客家奉为祖佛的定光菩萨郑自严(父为同安县令),海峡两岸共同奉祀的民间医圣--保生大帝吴夲(白礁人),钟表鼻祖、被朱熹赞为“贤相”的苏颂(城内人),宋末抗节不仕的理学名贤邱葵(小嶝人),两京寺丞、不阿权贵的理学名宦林希元(山头人),身膺五省经略、手持尚方宝剑的蔡复一(金门蔡厝人),会元传胪、人称“同安第一才子”的许獬(金门后湖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被东印度公司总督任命为首位华侨甲必丹的苏鸣岗(同安人),康熙三年(1664年)创建台南孔庙的郑成功“卧龙诸葛”陈永华(灌口人),领兵巡视三沙(西沙、南沙、北沙)宣示我国南海主权的代表人物吴(黄)升(城内人),鸦片战争以死报国的民族英雄陈化成(丙洲人),闽台金石宗师吕世宜(金门西村人),有十三个博士学衔的文化怪杰辜鸿铭(同安人),文字改革先驱、“发明中华新字始祖”的卢戆章(古庄人),被毛泽东赞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华侨领袖陈嘉庚(集美人

  6、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沉积丰厚

  1)物质文化。文物能为一种已经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见证,是不可再生产的。同安现存的文物古迹占据厦门的“半壁江山”,尤其同安旧城区的“紫禁城”,物质文化更加丰富和密集。据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统计,现在同安区境内复查和新发现的现存文物有467处。其中53处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的不可移动文物已被列为省、市、县(区)文物保护单位。属省级文保单位有:自西安桥头迁到大轮山、梅山的宋代婆罗门佛石塔(两处),汀溪宋代窑址、同安孔庙、苏颂故居芦山堂、同安古城墙遗址、纪念施琅底定台湾的“绩光铜柱”坊。坑仔口清代龙窑则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发现之一。

  2)这些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文物古迹有两个特色,这也是笔者三十二年前普查文物侧重的专题。其一是,朱熹的文化遗迹,有八处。如郭山郭岩隐墓道碑刻,梅山“同山”石字,莲花山“太华岩”、“灵源”摩崖石刻,澳溪“安乐村”石塔,南门桥金车石刻和铜鱼池遗址(两处),小盈岭“同民安”关隘,大轮山文公书院。这些都是见证“同安是‘朱子学’发祥地”的实物资料。其二是,金门先贤行迹,有十处。如三郡知府陈健的“岳伯”石牌坊和墓葬(两处),五省经略蔡复一的故宅和墓葬(两处),南山吕氏明代古墓群,成化举人洪敏“凤山钟秀”石牌坊,蔡贵易和蔡献臣父子墓葬(两处),广东按察司副使陈基虞倡修的五显第一溪桥,户部主事陈睿思父子的澹园诗刻等。这些“涉金文物”,也正是历史上金门与同安有着“无金不成银”、“无金不成铜”密切关系的见证。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同安的石质文物特别丰富。同安孔庙那些笔者三十年前从全县各地(包括今翔安区)征集而来、被游客戏称为“同安兵马俑”的历代石雕碑刻,梵天寺的唐代飞天石刻,铜钵岩宋代定光石佛像,西林的“太监碑”,北山十二龙潭明代的祈雨石刻……这些石头不但会唱歌,还会为“美丽同安”讲述一则则动听的故事。

  3)“非遗”文化。同安可以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丰富多彩,2009年开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共查找、登记1067个,涉及到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曲艺、手工技艺、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传统医药、乡规民约、家乘族谱等16个项目。已有14个项目被列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厦金宋江阵、莲花褒歌、车鼓弄、汀溪珠光瓷制作技术为省级保护项目。被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南音以及国家级的“非遗”项目高甲戏、歌仔戏、答嘴鼓、方言讲古、闽南童谣、中秋博饼等在同安城乡仍在传承。古龙酱油酿造技术(即古龙酱文化园,有六万个酱缸)还成了同安区重要的旅游基地。有些民间信仰,如保生大帝信仰、池王信俗、福德信仰、玉皇信俗、开闽王信俗、风狮爷信仰等,还是开展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载体,连结两岸民众感情的坚韧纽带。

  三、建议

  1、把同安的历史文化当成厦门历史文化之根,为厦门申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2、加大扶持力度。弘扬和保护同安的历史文化古迹。如旧政府可以建成仿宋的县衙旅游点,开展同安区历史文化普查、挖堀和整理。

  3、结合同安溪治理和旧城改造把同安旧城变成文化休闲旅游新热点。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邮箱:xmrd@xmrd.gov.cn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