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240:关于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建议
建议人:韩刃等10位代表
建议内容:
201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90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546家,实现工业产值4463.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1.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6个百分点,弥补了部分中小工业企业产值下滑的影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983.97亿元,增长12.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4%。全市重点培育的产业链中,平板显示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元,其他6条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分别是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汽车产业链、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产业链、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链、水暖及厨卫产业链以及烟草加工与销售产业链。
近年来,尽管厦门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传统的外延型、粗放型增长模式限制了厦门工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工业转型升级面临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制造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不利厦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制造业正重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面对各国的战略举措和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中国也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路线图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智能制造作为发展方向。
厦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两化融合,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聚集化、高端化和特色化。
我市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一是外部环境倒逼,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资金供给不足、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厂者价格指数下降等不利因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厦门”发展战略也对节能降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工业生产增长后续动力不足,近年来厦门工业投资持续走低,各项指标呈下降趋势,增速在全省九地市中居后,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偏低;三是产业层次低,产业链配套不完善,厦门本地品牌影响力较弱。厦门工业整体上,特别是本地品牌企业仍处于产业的较低端,发展方式总体上还是粗放型,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例不高,“低、小、散”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四是主产单一,小微企业实力偏弱。长期以来,我市工业经济一直以电子行业为主,主产单一,电子行业产值占比近四成,且集中了我市大部分的主要骨干企业,一旦某些骨干企业调整变动,工业经济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小微企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规模偏小,产品单一,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成长性不足,不能稳步有效地推动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五是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足,品牌运营的投入十分有限。
虽然厦门产业技术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但科技进步和品牌成长相对缓慢,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优势。
建议:
一.鼓励技术创新,对于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技术给予研发过程和市场化过程的准确资金支持。本市有些企业成长性较好,具有市场规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行业影响力。但价格走低,成本上升,微薄的利润严重影响产品创新并投入市场销售。对于这些新产品新技术投入,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使用专门的创新扶持资金或企业纳税资金直接用于创新项目的花销,切实做到专款专用,精准扶持。例如可通过可信的中介机构直接支付创新项目的设备、研究、材料、试验、市场宣传、人力差旅等各项费用。
二.扶持本地企业品牌建设,扩大本地企业品牌影响力,让更多好的品牌来自厦门本土。好的品牌可以带来巨大价值和市场份额,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竞争力。厦门在国内国外影响力大的品牌多为外部品牌,本地品牌影响较弱,多数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运营能力和投入不足。因此,对于有发展潜力和意愿的本地品牌,可建立品牌专项资金或企业纳税返还补贴,直接支付企业品牌宣传或运营所需花费,做到专款专用于品牌建设。
三.高端人才是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力基础,包含了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蓝领技工,也包括国内和国外人才。当前,我市高端制造业的关键环节人才相对缺乏。望眼全国,真正的人才各地出台政策、争相引进,但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因素却各不相同,这些环境因素包含产业发展状况、人才的适应性、薪酬体系、人才及家人生活水平、子女教育、当地人才政策、当地社会经济、人文、人居和教育发展状况等等。厦门虽有区位、人居环境、社会文明和政府高效等优势,但还不足以大量引入高端人才。政府可以从改善人才来厦发展的各项环境要素着手,从各个方面提升人才的工作、职业发展、生活和政策环境,打造吸引高端人才发展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环境。在一些具体项目中政府也可以一事一议,为引入重要人才量身定做,体现政策的灵活性。
四.财政和国企采购导向和税收鼓励政策是政府调控资源的重要手段,要有利于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我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压力虽然不大,但仍然存在制造业落后产能泛滥,优质产能难以做大、转型升级。从供给侧改革出发,对于有市场、有品牌、有创新、有规模的优质产能,政府给予批量和年度性的采购倾向,促进本市制造业优质产能做大做强。在税收政策方面考虑以税补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用贴补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改造、品牌投资及引进人才。因此,可以提高优质产能、扩大市场份额,同时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产业在国内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得以增强。同时,落后产能逐步被市场淘汰。
五.推动本市制造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两化融和是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迈向智能制造的重要过程,也是面对未来信息化环境下市场竞争的技术基础。《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25》对中国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制定了明确的目标、线路图和时间节点。我市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仍处在工业化阶段,生产工艺落后,信息化基础薄弱,相关软件、硬件和人才缺乏。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两化融合宣传推广,免费培训企业人员,建立并提供公共服务器空间,资金支持合格的中介机构以较低的价格协助企业实施两化融合。对于完成两融的企业,财政和国企采购可给予加分,首先在本市推广两融产品,而非以往进行财政补贴。
六.充分发挥我市行业协会的作用,引进产业链中的重要产品和技术环节及对应企业,带动产业链其他上下游企业聚集协同发展,形成良性的行业生态圈,建立以全产业链为基础的行业竞争优势。市发改委等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装备制造业行业协会的工作指导,鼓励协会建立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规范制度,积极开展行业发展方面的重大课题研究,向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发展规划建议和重点行业市场供求分析等报告,培育扶持一批公信力强的龙头企业,以点带面,发展形成产业链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