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答复:
厦体函[2016]48号
答复类别:B类
厦门市体育局关于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06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吴永华等代表:
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推进厦门体育文化建设,打造健康厦门的建议》(第006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厦门体育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我市体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作用。建议中关于推进大众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及体育设施建设的举措针对性很强,对于加强我市体育文化工作具有很好地借鉴作用。我局组织人员对建议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分析,将根据建议中的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发展群众体育文化
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全民健身组织建设日益加强,城乡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以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载体,利用传统节日和“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为契机,以“全民健身,你我同行”为主题,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人群的全民健身赛事和展示活动,动员和吸引市民广泛参与全民健身。我局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联赛,特别是近年来,每年从6月持续到12月,有100多项赛事活动,活动内容覆盖我市各年龄段、各行各业。教育部门积极实施“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督促、检查课间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落实情况,培养了学生的锻炼习惯,全市中小学达到学生每天进行1小时体育锻炼的标准。市总工会扎实开展职工体育,定期举办工人运动会,把趣味运动会深入办到工业集中区,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健身。团市委开展青年健身活动,展现特区青年的青春风采。市妇联积极举办万名妇女健步行、巾帼健身展示大赛等体育活动。市残联组织残疾人体育活动,举办首届残疾人体育运动会。市农体协每年举办的“村村篮球赛”,成为我市农民的热门赛事。市老体协每年举办的元宵节万名老年人新春健步行、重阳节万名老年人登山活动已成为品牌,带动了全市老年人健身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市直机关党工委等部门经常组织机关干部开展体育活动,举办市直机关体育运动会。2011年以来,我市每年举办全市性群众体育竞赛和健身活动达500余场以上,参与人员超过百万人次,全民健身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群众体育文化得到传播和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群众体育再上新台阶。一是认真做好《厦门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推动全民健身与文化、教育、旅游、卫生、养老等行业融合发展。二是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我局与市规划委联合编制了《厦门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一方面以满足举办综合性运动会为主要目标,统筹规划布局市、区和学校体育设施;另一方面以满足全民健身需求,构建“15分钟健身圈”为主要目标,着力构建区、街道(镇)、社区(村)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您建议中提到了体育公园在各分区规划中配置预留;升级跑步道的建议,我们将建议规划委在布局我市绿道和慢行系统规划中综合考虑。此外,我们将主动与规划、建设和市政园林等部门沟通,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公园、公共绿地、广场时,把球场、健身步道、健身路径等体育设施融合进去。积极推动将体育健身设施纳入完整社区统一规划建设。三是大力发展体育社会组织。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各级体育总会、老年体协、行业体协和单项体协等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将办体育的职能交给符合条件的体育社会组织承担。诚如您建议中提及的发展群众体育带头人,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积极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四是打造具有厦门特色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整合我市现有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资源,打造不少于20个运动项目的年度群众体育联赛。通过群众体育联赛引领和带动我市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
二、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市竞技体育成绩显著。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得1金2铜、1个第五名、1个第六名、1个第七名,取得历史性突破;2013年全运会获得9金、7.5银、10.5铜,共27枚奖牌的好成绩,位列全省第一;2014年第十五届省运会上获得奖牌总数第一,金牌数和总分榜第二名;2015年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获得11金、13银、9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均超越了历届城运会(青运会前身)。高标准做好青运会厦门赛区工作,由于出色的办赛和参赛工作,市体育局被省政府记集体三等功一次。近年,我们积极探索职业体育的发展,与特房集团、海翼集团合作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组建了特房羽毛球俱乐部和海翼象棋俱乐部。2014-2015赛季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厦门特房羽毛球俱乐部获得冠军,这是厦门体育历史上获得的首个国内顶级联赛冠军。在训练比赛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对运动员、教练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倡导“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厦门特区精神,我市代表队在各大比赛中均获得了体育道德风尚奖。
下一步,我们将在提高竞技体育成绩的同时,注重运动项目文化的打造,挖掘运动项目文化内涵,尤其是我市优势项目和传统项目,如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帆船帆板、射击射箭、马拉松等,对这些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等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有我市特色的运动项目文化精神。同时,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树立运动员和运动项目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通过宣传推广,不断让运动项目文化发扬光大,汇聚成促进我市体育发展的社会正能量。
三、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打造独特的品牌体育赛事文化
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不仅是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是竞技体育实力的展示平台,也是体育文化重要的推广平台。近年来,我市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全民健身品牌,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已成功举办14届,2015年男子马拉松创造了中国境内最好成绩,自2007年起连续九年被国际田联评为金牌赛事,已成为国际品牌赛事,比赛规模最多近8万人,其中90%为我市广大市民以及全国业余长跑爱好者。在赛事前后半年,社会各行业、各团体自行组织冬季和春季长跑活动百余场次,数十万人参加,长跑运动成为广大市民健身的主要方式之一。自2009年起,连续举办的海峡杯帆船赛和厦金海峡横渡活动,已成为海峡两岸最具影响的体育活动。
我市各区精心培育品牌赛事,已从“一区一品”向“一区多品”发展,思明区在承办多年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的基础上,举办了国际排联顶级赛事——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大满贯赛,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沙滩排球国家训练基地;集美区举办了海峡两岸龙舟赛和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总决赛;湖里区连续举办多届中国俱乐部杯帆船挑战赛;海沧区继举办中国女子高尔夫公开赛后,又连续举办了2014、2015厦门国际女子高尔夫公开赛,还连续三年举办了厦门国际武术大赛,近两年举办的海峡两岸女子半程马拉松赛颇有影响;同安区举办河道汽车越野赛,翔安区举办了名人围棋邀请赛、象棋国际邀请赛等赛事。目前,我市形成了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引领,两岸体育交流赛事为特色,“一区一品”赛事为基础的赛事格局。在比赛中,通过举办高峰论坛、研讨会、摄影展、宣传标识、口号征集、青少年活动等配套活动,丰富赛事内涵,形成了我市独特的品牌赛事文化。
建议中提到的“探索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运作新模式,发展本土体育赛事;打造国际性体育赛事,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举措很好,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下一步,我局将尽快推进出台《厦门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九条措施》,争取将体育产业纳入我市支持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享受相关优惠扶持政策。研究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体育产品供给,促进体育消费。围绕我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结合厦门滨海城市特点,积极引进和创办新的国际赛事,进一步繁荣竞赛市场。继续办好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创新办赛模式,提高赛事的专业化水平。继续与各区联合办好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厦门公开赛、中国俱乐部杯帆船挑战赛、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厦门女子高尔夫球公开赛、厦门国际武术大赛等“一区一品”赛事。精心组织筹划,办好世界铁人三项、沙滩足球、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锦标赛、全国电子竞技大赛总决赛、攀岩世界杯等新兴赛事。以举办赛事为抓手,大力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展体育会展、休闲、旅游、传媒等,扩大体育文化消费,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提升我市城市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四、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浓厚氛围
近年来,我局不断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通过推动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举办青少年体育联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俱乐部建设等举措,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和习惯,努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的浓厚氛围,从而提高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我市各学校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例如厦门二中的足球、实验小学的乒乓球、外国语附属小学的羽毛球、双十中学的篮球、竹坝中学的排球、一中的田径、游泳等项目发展较好,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均取得好成绩,并营造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体育运动项目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普及。
下一步,我局将联合市教育局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一是修订《厦门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要求各传统项目学校形成科学系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引导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全市各学校的体育运动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推动学校积极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推广传统项目、特色项目训练,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二是认真筹办全市性青少年足球、篮球、排球联赛,以竞赛为杠杆,促进三大球运动普及发展。特别是要以足球项目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市队校办”的运行机制,推动更多的、可行的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营造学校体育文化浓厚氛围。三是巩固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我局不断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俱乐部建设,推动成立了厦门健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并指导其成功承办2015年“阳光体育”福建省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比赛,获得好评。今后,将推动各区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指导健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积极承办高水平的青少年体育比赛,争创国家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建议中提出发展特色高校体育俱乐部很有针对性。华侨大学篮球项目开展活跃,去年成功承办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锦标赛,以篮球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国际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提高了竞技运动水平,形成了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厦门大学已连续5年举办海峡两岸高校帆船赛,在宣传海洋文化,促进帆船项目的普及和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局将积极支持和指导我市各高校开展特色运动项目,成立体育俱乐部,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总之,我局将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大投入,加快体育文化人才培养,积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兴办各种体育博物馆、体育博览会等,开展各类体育文化系列展示、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对外体育文化交流,切实促进我市体育文化建设,增强厦门城市文化软实力,为打造健康厦门、建设美丽厦门做出贡献。
此函。
领导署名:傅晓春
联 系 人:陈 晨
联系电话:5368988
厦门市体育局
2016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