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代表建议公开 > 建议回复函 > 正文

关于加强与高校合作 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的答复函

 
来源:厦门人大
      
2017-03-31 16:58: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060114

  答复内容:                      

  厦科函〔2016〕39号                       

  答复类别:B类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

  第221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林柏龄代表:

  《关于加强与高校合作 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第221号)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厦门地域狭小,决定厦门经济发展必须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路线。引进应用型高新技术人才、大力开展市校合作,一直是科技部门的重点工作。近年来,我市实施“市校同发展科技合作工程”,大力引进知名高校、央企研发机构来厦设立研究院或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先进科技成果在厦转化和产业化。在市科技局推动下,目前我市已与全国22所知名理工科大学(包括委员提到的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签定了合作协议,并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已在厦设立了研究院、创办医院。除与大陆高校开展合作外,我市近期还与台湾交通大学协商合作事宜,在我市推进两岸微纳电子研究院的建设。

  1. 清华海峡研究院

  2015年4月,厦门市政府与北京清华、新竹清华签订《联合建设“清华海峡研究院”协议书》。同年9月,清华海峡院在厦正式注册成立,目前已建立了海洋智库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等4个中心,并着手推进研究院内激光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其它研究中心的建设。厦门紫光展锐科技有限公司在火炬高新区创业园成立,标志着我国最大的集成电路芯片企业正式落户厦门,带动吸引更多的优质的IC企业汇集厦门,在材料、设备、设计到制造、封装、测试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2.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分院

  2014年2月,厦门市政府、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三方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两所高校学科优势,围绕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与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单位共建创新中心,将学校科技成果优先在厦实施产业化,目前复旦大学与厦门大学正开展锰系正极材料及其电池、全固态电解质及其电池等方面的联合研究。同时,各方积极推进医学领域深度合作,提升我市医学水平。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分院(厦门市儿童医院)于2014年6月在我市开业,建筑面积7.39万平方米、床位500张,内设新生儿医学中心、儿童保健中心、儿童康复医学中心、内镜中心4大中心,22个临床科室,已形成三级儿童医院框架。按照协议,将继续推进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厦门大学附属演武医院、复旦大学若干医学中心等多项医学,共同提升我市医疗机构医学水平。

  3.北京化工大学厦门生物产业研究院

  2011年4月,厦门市科技局、海沧区和北京化工大学三方共建的厦门北化生物产业研究院(简称研究院)在厦成立,该院是厦门市最早引进外地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新型科研院所,为发展厦门市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提供产品合作研发、样品测试、中试放大等技术服务。目前,研究院与蓝湾科技、金达威、泰玮生物环保公司、厦门新一新材料有限公司、崇仁(厦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厦门凝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绿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厦门企业签订了技术开发协议,开展功能性脲醛树脂生物新材料、改性材料和聚合材料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并在厦进行产业化。2015年3月,北京化工大学和厦门长塑实业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在厦共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企业实现产业升级。

  4. 厦门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

  厦门市、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于2015年1月签订战略协作框架协议,三方共建“厦门市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截至目前,军民融合研究院共梳理汇总军民融合类项目38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赛宝工研院、中国信息安全南方研究院、乃尔电子、厦门移动互联及大数据研究院、益华赛尔、上容集团(机器人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宏发机器人、瑞声科技、爱维达特种电源、君沣科技、安胜网络、正信世纪科技信息等13个项目已完成注册。

  在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同时,我局创新实施多项举措,鼓励我市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发展。

  一、创新制度,激发合作热情

  市校合作,政策先行,市科技局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一是鼓励高校先进成果在厦转移转化,我市相继出台了《鼓励在厦设立科技研发机构办法》、《扶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厦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办法》等系列政策,对在厦设立科技研发机构的,“按新增研发设备等实际投入的30%予以补助,最高2000万元;对于提供开放服务的机构,追加10%补助比例出台:对于设立技术转移机构的,补助三年开办经费最高100万元,并对引进成果转化项目奖励最高50万元”。二是改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在《厦门市加快科技创新具体行动计划(2015-2016)》、《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市属事业单位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不再上缴,科研人员可享有最高95%的收益权。近年来,已吸引50多所高校院所在厦设立研究院或技术转移机构。

  二、搭建平台,完善创新服务链条

  完善公共服务链条,打造从“创新研发-成果交易-创业孵化-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全链条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服务体系。一是搭建研发平台,强化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支持在厦高校、院所立足本市产业经济发展实际,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目前,全市高校已建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平台71个,搭建了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30个。二是打造大学科技园孵化平台,助推成果转化。全力建设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国家科技园评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业公共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厦门大学的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专业服务,促进成果转化。目前园区在孵学生企业数26家,已成功孵化学生企业67家,累计孵化各类教师团队创业项目16家。三是搭建融资平台,缓解成果转化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缓解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融资难题。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金,目前基金规模已达1.5亿元,已对26个项目投资6500万元。已投资企业运营情况良好,企业总资产增长136%,总收入增长23.5%,税收增长33%。2015年,全市金融合作机构21家,贷款贴息带动银行贷款18.73亿元;并创新金融产品,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新增科技保证保险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服务。“十二五”期间,贷款贴息、科技担保贷款等科技金融产品已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贷款82亿元。

  三、创新引领,促进我市高校成果转化

  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工程,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与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2015年,我市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19项,资助资金3.02亿元,拉动社会科技投入38.58亿元,倍增效应近13倍。其中,资助产学研类项目311项2.72亿元,预计项目实施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75.97亿元,投入产出比高达1:65。“十二五”期间,市科技计划共投入创新研发资金19.28亿元,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1500项,高校先进成果和技术得到有效转化。

  我局虽然在市校合作、产学研协同创新上做了一定工作,也与全国多所重点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但因联系渠道有限,较少与江浙一带的应用型大学开展合作。市科技局热切希望与全国、乃至世界的各类大学均能建立良好沟通协作关系,如果委员本人有合适的联系渠道,请帮助我们牵线搭桥。科技工作非常需要像委员这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热心人,为我们出谋献策、牵线搭桥、沟通协调,以促进我市创新发展。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李  波

  联 系 人:谢桂挺

  联系电话:0592-2031321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2016年4月21日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邮箱:xmrd@xmrd.gov.cn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