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人大履职 > 监督工作 > 正文

补齐公共文化服务基层短板

——市人大视察我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情况侧记

 
来源:厦门日报
      
2016-08-23 09:47: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4987609

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视察思明区前埔北区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殿前街道综合文化站、图书馆,了解我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7月20日,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道溪率领的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一行,对我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情况进行集中视察。我市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贴近就近服务百姓获得视察组点赞,不过,依然较大的区域差距也被视察组视为当前最大的短板。视察组建议要用改革创新破解建设中的难题,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

  【现场】

  贴近就近服务百姓获点赞

  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前埔北社区书院“四点钟课堂”,为辖区孩子上课。结果,孩子们提出“课堂公约”,上课期间,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许玩手机,违反公约的要写50字反省书,表现好的可以奖励一包糖果之类的小点心。

  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一岁多宝宝,到家楼下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给孩子上早教课。社区特意引入专业早教机构,为辖区的年轻父母提供“家门口”的早教服务。目前有800多个家庭受益,从周一到周日,课程全都排满了。

  7月20日上午,视察组一行来到思明区前埔北区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地视察了这些“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周三上午,年轻人几乎都去上班了,原本以为这时的服务中心会比较冷清,却没想到依然热闹,辖区内的老人们、放暑假的孩子们来来往往参加各种课程和活动。“健康小屋”内,几位老人正在量血压,这里有一整套的仪器设备,血压血糖体脂率等,能够为你的全身健康状况做一个系统评估。一位老太太说,她每天都会过来监测一下,出了家门就五分钟的路,太方便了。据了解,这个社区常住人口约1.5万人,从居民结构看,知识水平较高,对社区综合文化服务的需求也较高。

  另一个视察点——湖里区殿前街道综合文化站、图书馆,同样热闹得很。图书馆内,老人、孩子们或坐或站,有的在认真阅读,有的在写作业。工作人员对视察组说,暑假是高峰期,每天能有3万多人次到馆里来。这个辖区周边的外来人口较多,“家门口”的文化站图书馆,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们提供了暑假最佳去处。

  视察组认为,这两个视察点特色明显,贴近、就近、融合。所提供的几十个服务项目都是贴近百姓需求的,大家乐于参加;文化工作与群众需求融合、外来群众和本地居民的活动融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就在居民“家门口”,就近为百姓服务,让大家能够持续性经常性地参加活动。

  【现状】

  多个项目走在全国前列

  前埔北区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殿前街道综合文化站、图书馆,是一个缩影。受市政府委托,市文广新局向视察组汇报了近年来我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情况。

  据了解,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从市级层面加强全盘领导、规划部署和强力推进。

  市人大从立法、监督角度为文化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和执法支持。2012年12月,市人大审议通过《厦门经济特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的提案、建议,也都体现出对我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获得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称号,并以此为契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新格局;以创建国家文化改革试点为抓手,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以改革创新、转变方式为手段,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能力。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没有退位缺位,而是主动占位、与时俱进,深入推进“互联网+”“文化+”等信息化建设,多个项目走在全国前列。

  对此,视察组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水平较高,上了新台阶、达到新高度、形成一批新亮点。

  【短板】

  打通“最后一公里”

  确保均等化

  此次市人大集中视察的两个点,均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便在基层,这是当前最大的短板。尽管我市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列为重中之重,取得明显成效,但区域差距仍然较大,比如岛外地区还有空白点,各镇(街)、村(居)的文化站(室)建设规模不等。

  视察组认为,这应该成为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是解决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的重要手段。视察组建议,要补齐短板”,加快推进岛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基层岛外农村倾斜,加强文化进基层和文化扶贫工作力度,保障好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对此,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表示将认真吸纳视察组的建议,重点推进集美新城诚毅图书馆及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尽快推动落实马銮湾大剧院、厦门文体中心、闽南戏曲艺术中心、闽南文化展示中心等重大项目在岛外各区选择建设,推动岛外各区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集群。

  【对策】

  改革创新破解建设难题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调查组认为,要破解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一些困难,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不仅要在治理模式、管理模式、队伍建设等方面创新,还要在具体的文化项目上创新。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津建议,继《鼓浪屿之波》之后,我市应该再有一首朗朗上口、能在全国唱响的厦门之歌,可以邀请国家级词曲创作大师到厦门集中创作。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虹建议,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要讲究“新”字,不能是老掉牙的、过时的,要能跟得上时代步伐、有创新的、及时的。“比如广场放映的电影,往往要比院线播放的电影迟两年,这个速度太慢了,产品不新就会缺乏吸引力。广场电影的更新要提速,最多只能比院线晚一年。”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奖怀建议,要创新地将闲置资源和珍稀资源相结合。他说,目前园博苑的利用率并不高,但这个场所得天时地利,只是缺乏带动性项目,元宵花灯展那一个月便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他建议,可以将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放进园博苑里展示,“单单送王船的表演就有两个多小时,每个非遗项目的精华都在其中表演展示,逛一天都不够,园博苑的人气便带动起来了。”

  【声音】

  突出“四个要”

  郑道溪强调,我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突出“四个要”:认识要提升、落实要强化、供给要加强、保障要有力。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整合多元文化;要制定详细的规划和落实措施,一项项抓落实;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提供的文化产品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要强化行政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回应】

  力争再上新台阶

  市政府副市长国桂荣表示,对于视察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将进一步梳理、吸纳和落实,力争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文/本报记者 詹文

  图/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提供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邮箱:xmrd@xmrd.gov.cn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