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人大履职 > 理论研究 > 正文

关于加快推进岛内大提升的研究与对策

 
来源:厦门人大
      
2020-11-10 09:29: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426570

 

厦门市人大城建环资课题组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深入厦门调研,作出了“跨岛发展”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突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四个结合”的重大举措,为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指明了方向。18年来,厦门沿着习近平擘画的蓝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发展,城市承载功能、综合实力、区域辐射带动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实现从“小而美”到“大而强”的嬗变。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全会的要求,坚持对标一流,切实提升本岛,做强城市主核,加快释放厦门中心城区动能,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挥引擎带动作用。

一、加快推进岛内大提升的重要意义

首先,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要战略的具体举措由于厦门岛内发展空间有限,人口、资源过度集中,建设开发强度偏大,制约了城市发展,影响了城市品质。通过持续推进“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要战略,确立城市多中心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岛内大提升,向岛外疏解本岛非核心功能,推进岛外新城建设,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岛内外均衡发展。

其次,这是新时代厦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必经途径。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提出了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期许。厦门要通过岛内大提升再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心城区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推进闽西南协同发展,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

最后,这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内在要求。加快推进岛内大提升,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教育、交通、医疗、住房、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破除自身发展瓶颈,化解发展难题,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二、加快推进岛内大提升工作进展

2019年8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岛内大提升”的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基本路径、保障措施等。2020年9月,“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推进会召开,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高品质、更大力度推进岛内大提升和岛外大发展,体现新担当、新作为。在全市共同努力下,岛内大提升工作己取得阶段性成效:

1、先期启动一批重大片区、项目建设工作围绕城市功能再造,优化城市规划和设计,市委、市政府确定岛内大提升六大领域3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269亿元,提升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同时,加快疏解非核心功能,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服务、商贸消费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打造现代服务业万亿产业集群依托自创区、自贸试验区、火炬高新区,加快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2、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对老城区开展“以留为主、改拆为辅”有机更新,对城中村实行整村拆迁或更新提升东坪山湖滨片区等重点片区改造进展迅速,东部城中村整村改造顺利实施,签约率90%以上,完成拆迁361万平方米,安置房开工建设1019套。改造老旧小区70个。加快旧厂房改造,加大“工改工”更新力度。

3、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是织密城市路网。推动快速路系统交通组织优化,推动成功大道-莲前路节点改造工程实施;结合第二东通道、第三东通道项目,开展本岛东部快速衔接通道提升规划,开工建设新滨海路(第三东通道连接线);打通局部“断头路”,完善本岛道路系统,打造“小街区、密路网”的微循环路网,推动医院、学校等重点区域周边交通改善,提升城区的路网通达性。二是优化公交线路。打造机场、火车站、码头、轨道、BRT、常规公交相互衔接的公共交通枢纽,建设轨道3号线南延段,结合轨道交通1、2、3号线站点,推动邮轮城、双十中学、湿地公园等一批公交场站建设;推动邮轮中心、湿地公园、双十中学等6个轨道站点衔接至周边大型公建设施地下空间,构建地上地下多层次、站城一体化融合的综合交通枢纽。推动湖里、石村两个大型公交生活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三是增加停车泊位。在城市老城区,结合学校、公园等设施,进行资源挖潜,适度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弥补停车短板;在新开发片区,开发完善公共停车设施配套。四是完善慢行系统。构筑高品质步行骨架系统,完善重点片区立体步行系统,推进“人车分离系统”,提升慢行的可达性及安全性。推动万石山山海步道、狐尾山—文曾路步道等6条健康步道。推动学校、医院等人车冲突较为严重路段建设行人立体过街设施。

4、城市治理更加精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走在全国前列,清理盘活“批而未供”土地,处置“供而未用”土地。大力整治高铁高速等重要通道沿线环境全面完成违建别墅整治自查自纠工作拆除大量“两违”建筑,东坪山整治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展房屋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大力整治露天烧烤、占道经营,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加快推进综合治堵措施,完成道路安全隐患整治,打通断头路,提高主干道路限速。厦门绿色交通获评中华环境奖。入围中国智慧城市十强,“i厦门”荣获2019中国智慧城市创新示范奖。思明区“近邻”模式为代表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三、岛内大提升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尽管岛内大提升工作己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1、岛内承载功能己趋于饱和。尽管近年来部分项目逐步向岛外疏解,但本岛功能仍高度集聚包括行政、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重大公共设施、重大交通设施,以及商业金融、旅游会展等高等级服务业项目设施仍集聚在岛内,使得本岛过度开发,建设密度过高,开发强度过大,开发空间稀缺,城市景观品质下降。岛目前建设用地空间已基本饱和,土地资源后备建设用地不足,集约利用程度有待提高。同时,仍有一定规模的城中村、工业仓储功能、传统批发市场等功能待疏解及改造提升。

2、岛内空间布局和发展不均衡。西部老城过于密集,北部工业仓储急需转型,南部旅游服务和东部现代生产性服务尚需大力提升。由于历史原因,大量行政机关、医疗、学校、科研单位还集中在老城区,导致老城不断被改造填充,功能不断聚集。西部的老城区和南部风景旅游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尚停留在观光旅游层次,有待深度开发。东部是厦门提供区域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空间载体,目前已基本成形,但涉及城中村改造等困难,需要大力提升。北部还存在大量的工业仓储物流功能,作为将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汇集焦点,北部是本岛提升的战略性地区,迫切需要进行产业转型和空间重构。

3、部分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不足或效率不高。在交通方面,轨道交通、慢行效能、旅游交通等公共交通运力有待提升,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建设用地不足。特别是交通拥堵状况日益加剧,停车空间不足,近年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2019年达到166万辆,约70%的机动车辆运行于岛内,依靠道路拓宽、高架建设、道路下穿、停车场建设等方式增加交通供给仍无法满足需求,同时跨海交通压力也日益增强。在市政管网方面,供气供水等在内的市政管网破损老旧情况普遍,管网漏损率依然偏高。污水设施处理能力不足,部分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不到位等。在防灾系统方面,排水管网密度偏低,消防站数量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匹配。

  4、公共服务供给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教育方面,资源不足的压力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存在学位供给滞后于生源增长、教育资源失衡、优质教育与学位不足的矛盾。在医疗方面,厦门市卫生基础设施人员配备尚未达到国家规划标准,医疗机构床位数与国内先进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医务人才,尤其是儿科、全科医生存在缺口。在养老方面,面对中高端养老需求,还存在较大缺口,覆盖面广泛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有可能带来社会福利碎片化问题。

5、城市治理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一是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两违”建设屡禁不止,“马路拉链”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建筑外立面杂乱无章、北街小巷脏乱差、共享单车随意停放等问题未得到根治。二是体制不够顺畅。统筹规划能力需进一步加强,一些规划执行不到到位,约束力不强。“大城管”格局尚未形成,部门间有交叉、又有盲区,执法存在脱节、甚至倒置等问题,智能化管理、法治化保障、社会化参与等长效不健全。

四、加快岛内大提升的几点对策建议

岛内大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思维、超前思维和创新思维,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本岛近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城市,推动规划布局、产业升级、体制创新、城市品质、民生保障、城市管理、开放水平、营商环境等方面实现大提升,提升本岛价值内涵,发挥集聚辐射效应。

(一)强化规划引领,明晰发展思路。

1、确定“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制定发展战略蓝图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从战略层面系统综合地指导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长远发展。19世纪初,新加坡各类城市建设局限在河口地区形成的城市建成区,造成空间过度拥挤和住房短缺。1971年,历时四年编制完成了作为战略蓝图的《新加坡概念规划》,与作为其实施蓝图的总体规划相结合构成新加坡规划体系,概念规划提出选取部分新镇中心设立区域中心、次区域中心和边缘中心,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最终形成多级中心体系,对新加坡的整体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在编制的《厦门市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战略构想》和《厦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可借鉴新加坡经验,确定“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打造网络组团型城市格局,加快构建多层次、均衡发展的多中心体系。将厦门本岛建设成为国际商务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心,承载两岸金融中心、自由贸易、科技创新、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行政办公、公共服务等高端服务功能。在优化提升本岛同时,还要加快建设东部市级中心,马銮湾、集美、翔安航空新城三个城市副中心,海沧、同安、翔安等三个区级中心,明确不同中心的差异化定位,利用不同中心的功能升级跃迁预留空间,来带动整体城市的跨越发展。同时,在城市功能新中心的发展时序上要有所侧重,首先集中全市力量在岛外构建一两个能与本岛抗衡的反磁力中心。

2、优化岛内空间布局。综合考虑厦门本岛的资源承载力,厦门本岛划分功能片区进行提升,优化城市核心内涵、提升城市政治站位、发扬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展示新时代城市新形象、提高城市产业能级,提高厦门国际知名度、辨识度,增强厦门对资本、人才的吸引力。一是提升北部,谋划未来机场搬迁航空限高解除后湖里老工业区、龙头山片区和枋湖工业区的城市更新和空间利用,结合渝厦厦铁路、昌厦铁路、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及隧道枢纽对高崎片区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二是整合东部,建设两岸金融中心,重点发展金融产业、总部经济、商务商贸等产业,提升综合服务配套,打造厦门的“金融会客厅”。完善会展片区、观音山片区、五通片区综合配套与空间环境壮大总部经济带。提质五缘湾医疗办公组团,统筹做好环五缘湾商业与旅游资源开发,提升环岛路滨海旅游带。三是优化西部,结合地铁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地下空间,建设滨北超级总部。加快推进国际邮轮母港建设。

3、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岛内大提升必须抓好产业大提升,要以科创、金融产业和总部经济为重点,强化产业园区载体建设,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优质资源要素集聚,构筑高能级都市核心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科创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软件信息、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金融、会展、旅游、文创等服务业发展水平,构建现代服务业集群做优火炬产业园、软件园二期和湖里高新区等,高标准建设开元创新社区等。

4、向岛外疏解非核心功能。根据厦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岛外城区承接能力,对低端低效产业和非必需公共配套进行疏解,逐步完成二、三产空间资源置换和优化,引导一般制造业、低端汽车销售业、建筑材料生产和堆放场和大型批发市场等土地利用效益低、吸引大货运量交通、对环境品质影响较大的产业向岛外转移,严格控制本岛低端商贸功能的扩张,逐步推进江头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家具市场等向岛外转移,以缓解资源、环境、交通等压力,为岛内产业、民生事业大提升腾出空间,实现岛内功能优化和提升。

(二)提升设计水平,建设花园城市。

1、发挥城市设计作用。当前,为避免“千城一面”的景象,越来越注重通过城市设计来提升城市特色和塑造城市个性。杭州因其山水城格局而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城市,这是由于杭州市充分发挥总体城市设计对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的指导作用,对城市风貌景观进行梳理,构建景观管控体系,保持并延续“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历史风貌,发展并营造独特韵味的大山水城市特色风貌。厦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可学习借鉴杭州,在战略规划目标的引领下,加强整体城市设计,充分保留闽南建筑特色,强化街区空间肌理,丰富视觉层次感。一要构筑“山、海、城”相融的山水城市格局,落实“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空间战略,形成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海湾型城市景观特色。二要保护与延续历史风貌景观,主要体现为海洋文化、闽南文化、特区文化、侨乡文化,呈现出中西文化交融、民俗与高雅共生、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独特文化内涵。三要分区域管控景观风貌,将城市区域划分为历史人文风貌区、山水敏感区、城市重要景观区、城市重要节点区和城市重点建筑等区域类型进行管制。四要注重建筑设计管理。突出建筑质量安全、功能完善、节能环保等,培育和规范建筑设计市场,加强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

2、创新城市更新机制。厦门岛内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中心城区一样,面临着物质性老化问题,而且交织着功能性衰退和传统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继承和保护的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城市更新。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市更新,采用差异化改造方式:由政府出资完成全市城中村综合整治;在旧工业区改造上,在功能改变方面出台了允许加建、扩建、功能改变和土地延期等等一系列的政策;在历史遗址保护方面,既划定现状保留,也划定整治维护区域,有效地保护了一批历史建筑、传统市居和工业遗存。厦门可借鉴深圳等地经验,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寻找新出路,以解决重大项目受制于土地的瓶颈,实现岛内空间大拓展。一要加快改造城中村、老旧小区,采取“大疏大密”“上天入地”的理念。对标先进城市,充分挖掘公共空间、绿化空间、地下空间,实现集约用地,更好地促进本岛产业层次、城市品质、经济实力、综合实力的迅速提升。要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加大放权赋能力度,完善“市指挥部+开发主体企业+属地区街配合”的片区开发运作机制。创新市场化主体为主的运作机制,引入有实、有信用的市场主体,提高整体开发效率,实现前瞻性策划、整体性设计、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一体化运营。三要更加重视文化、生活设施以及产业的配套。优先在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生态环境、慢行交通系统、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安全等方面做出安排,使社区与周围的交通、环境、风格、功能实现有机连接,使社区内部在生产、生活、文化上有机融合,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恢复和增强社区的活力,利于社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四要打造风格独特的街区立面景观。巩固街区立面整治提升成果,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基因”。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着重完善交通、市政、教育、健康卫生、5G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疏通堵点、化解痛点、突破难点,提升人居环境,给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实现中心城市品质大提升。一是加快构建城市路网体系。加快完善城市快速路网次支路网、断头路、步道系统、人行过街设施等市政道路短板建设,不断推进市政道路综合整治提升改造慢行系统等配套水平持续提升。提升给排水系统建设。推动城乡供水提质扩容,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增强排涝能力,提升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水平。三是推进城区公共停车设施项目建设增加车位供给推行“互联网+”智慧停车模式,应用科技手段提升停车管理水平,挖潜既有停车设施(车位)的使用效率,推动车位开放共享。四是增加教育供给。补齐中小学、幼儿园学位紧缺短板,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一般性培训机构在向岛外疏解中做强做大。五是加快培育医疗和养老机构。启动实施一批高端特色医疗设施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加快发展高端养老产业,打造综合高端医养社区。六是建设公共体育设施。通过实施大型场馆建设和改造工程、小型场地设施普惠工程、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工程、生态体育设施提升工程,实现举步可达的“15分钟健身圈”

4、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构建区域性城市绿道、城市水系,规划带状公园,串联点状绿地,形成城市公园绿地网络化结构体系。在水生态治理方面新建城区和城市更新区严格实行雨污分流,推动城中村和旧城中心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对存在问题的市政污水管网实施改造完善。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再生水的有效利用。在大气治理方面加强对高排放车辆的监管推广新能源汽车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原则积极推动充电设施建设。加强对企业污染等量或减量置换工作的监督。在固体废弃物防治方面,提高垃圾分类精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化处理,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置质量综合利用率。

(三)提升管理水平,打造智慧城市。

1、构建“大城管”格局。随着城市管理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和综合性不断增强,构建“大城管”体制已成为改革方向。为了应对厦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人员流动量大、城市综合管理任务重的新形势,更高效地配置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有效地实现对城市运行系统的综合性协调、规划、控制、建设、管理,实现城市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厦门市应当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一体化的“大城管”模式。一是实施科学化管理。优化“大城管”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决策体系,发挥市城管委对城市综合管理的指挥、统筹、协调、监督作用,厘清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职责,建立市、区、街(镇)、村居四级网格体系,构建分工协作一体化的“大城管”格局。二是实施精细化管理。建设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一体化公共平台,制定实施统一的具有厦门特色的城市管理精细化标准,为全面实施“绣花式”管理提供翔实的操作指南,做到管理精准、考核具体、细节到位。三是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一体化考核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一体化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纳入政绩和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城管委对其联动单位的监督和管理,调动条线专业部门的积极性。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完善制度设计,鼓励公众参与到与其利益相关的政策及法规的制定、实施和监督过程中。让城市综合管理的举措涉及到的利益相关主体参与进来,让各方利益诉求都得到充分讨论和表达以节省执法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要建设新型智慧城市。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智慧城市在推动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治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渗透到交通、医疗、教育、产业发展、污染防治、公共安全、人口管理、社会保障等群众工作生活各方面。智慧城市是技术、人文和社会经济高度融合的复杂巨系统,其关键共性技术领域的突破,建设理念、模式和行业应用的创新,对增强城市的包容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具有显著成效。2016年4月,杭州以交通领域为切入点,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城市大脑,探索利用大数据改善城市交通。2019年,杭州推进城市大脑全方位应用,在实现交通治理领域应用主城区全覆盖的基础上,拓展深化警务、医疗、旅游、环保、城管、住房、亚运筹备等领域应用,形成更多亮点特色的智能化应用,来倒逼服务管理流程优化和水平提升。厦门是建设智慧城市试点之一,在这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但在实践中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数据壁垒、重复投资、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亟待解决。一要完善高起点建设智慧城市促进数据共建共享的机制。加快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厦门)顶层设计,强化全局意识和协调发展思维,一体化推进电子政务网络、政务数据中心、数据共享协同和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的融合建设、共享共用。各部门注重彼此的协同配合拓宽数据共享的渠道与范围创新数据采集的方式方法实现多渠道多维度采集增强数据共享能力解决信息孤岛与数字鸿沟两大问题构建透明高效共享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及大数据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统筹全局的数据共享与跨层级跨地域跨业务的社会协同管理和服务模式。二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推进5G网络、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带动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的发展。三要发挥信息化对提升社会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驱动作用,推进i厦门、市民卡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在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营商环境。

1、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开展住建部“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试点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尽可能压缩前期工作时间,减少“体外循环”,要为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做到“精准灌溉”帮助项目加速顺利推进。积极推进强区放权,发挥区级层面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区级活力。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2、要聚焦空间资源保障。进一步加强空间规划统筹,探索完善土地二次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盘活低效用地,促进再招商、再开发,做到土地等项目,而不是项目等土地,快速拉动社会投资。具体来说,可参照总部招商条件,允许岛内低效工业地块的原业主,在符合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盘活利用旧厂房地块自建总部大楼或孵化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制定盘活闲置楼宇发展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创新创业空间的政策,对于愿意发展创业空间、孵化器的,给予装修、租金等补助,力争打造一批“三高”企业孵化平台,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创业人才、科创项目聚集。拓展腹地空间,围绕闽西南协同发展、大湾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创新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加大空间资源共享,发展“飞地经济”。

3、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岛内大提升,必须以项目作支撑以大招商促大发展。健全项目生成机制和推进机制,谋划生成并滚动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城市更新项目落地,带动本岛产业层次、城市品质、经济实力、综合实力的迅速提升。创新招商方式方法,优化招商流程,提高招商实效,完善激励招商协作机制及税收奖励机制,在梳理原来招商协作等机制的基础上,鼓励盘活存量、整合资源,促进优势互补、做大做强。

4、要提升城市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完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全周期培育体系,不断发展壮大高成长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以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火炬高新区、自贸试验区三个国家级平台作用,支持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完善城市创新体系、打造创新社区,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运用财政补助机制激励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引进大院大所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对接机制,不断完善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聚焦人才服务保障,完善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和荣誉评价等人才服务体系,吸引高端人才、创业人才聚集,国际竞争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在现代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中占据更多高端环节。

(五)完善要素保障,共建美好城市。

1、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对于以重大片区为载体的项目,如滨北超级总部基地等可成立专项指挥部;对于某一领域为主的项目,如交通大提升、市政大提升等可成立专项推进工作组,完善日常工作推进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以解决当前存在的分工过于宽泛、难以操作的问题。

2、完善考核激励办法。强化激励鞭策,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对进展成效好的项目,要及时通报表扬;对进度滞后、排名靠后的片区和项目,要认真检讨。坚持一线考察,对表现突出的干部,要表扬表单、大胆使用;对消极就会、推卸责任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健全完善激励关怀、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干部精气神,鼓励担当作为。

3、完善投融资体制。改变单一依赖财政投资的模式。一是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抓住“资金跟着项目走”、向重点项目多、风险水平低、有效投资拉动作用大的地区倾斜的机遇,加紧做好重点项目谋划和前期准备,加快旧改、医疗、教育、市政设施等民生重点领域补短板步伐。二是搭建金融支撑平台。组织一批高水平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组建“项目-资本”对接平台,为落地项目提供多元化资金解决方案。加大对风险投资、天使基金、股权投资等基金的引进力度,引导更多金融创新产品和社会资本支持初创期、种子期创新型企业成长。积极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大力培育城市创新文化,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三是发挥好市属国企实力相对较强优势,加大混改、兼并、重组等力度,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抓紧组建教育、医疗、农业、文化等领域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着力提升股权投资、资金募集能力。

4、要加快“强区放权”。重点围绕规划建设、城市更新、城市管理、土地收储与出让、招商引资等领域,推动将区级有需要、有能力承接且行使效率更高、更加便利群众和企业的事权下放,赋予区里更多的开发自主权。合理划分市、区事权,形成与“强区”匹配的事权结构,制定市、区事权划分框架和事权项目清单,促进事权与财权、人权相匹配。

5、发动专家与公众参与。委托高校、研究机构承担具体研究课题,针对岛内大提升工作中城市空间布局、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等问题开展深入调研,提供决策参考,少走弯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实现共商共谋共建共享。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邮箱:xmrd@xmrd.gov.cn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