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人大速递 > 正文

保护古建筑“筋骨肉” 传承文化的“精气神”

 
来源:厦门日报
      
2023-08-25 09:40: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575152

  古厝古建筑,是赓续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昨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对市政府关于加强古厝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审议。

  近年来,在市委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古厝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善法治保障,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修缮整治,强化监管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开展历史风貌建筑的普查、认定、挂牌和建档工作,按照“一栋一档”的原则,制定保护方案,为后续的修缮保护奠定了基础。修缮保护也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已完成了第一批163处历史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修缮专项工作,第二批275处文物修缮也已启动。

  我市积极鼓励社会参与,开发上线“厦门文物管家”系统,设立文物保护志愿者文物巡查管理模板,构建反应灵敏、衔接顺畅、社会参与的文物安全管理体系。截至今年7月已注册志愿者873名,认领文物1800多处,巡查30000多人次,发现问题2000余处。注重科技赋能,将全市广大尚未核定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纳入“多规合一”平台管理,将文物、文博单位纳入“雪亮工程”,逐步推进视频监控全覆盖。2020年,我市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我市古厝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表示充分肯定,认为监管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修缮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古厝古建筑活化利用不断推进。

  不过,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调查发现,我市文物类古建筑和非文物类古建筑交错分布在城市各地段,分别隶属不同部门监管,适用的法律规定、保护要求、管理标准、管理体系都有较大差异,统筹规划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市修缮保护的古厝古建筑以点状居多,较缺乏以文化脉络串联成线,成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较少,活化利用方式也可进一步开拓。

  审议中,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强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议加强统筹协调,注重连片开发,强化技术指引,建立系统保护规划导则;实行有机更新,分级分类保护,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回收利用传统建筑构件,提高修缮保护水平;探索提前介入新理念,创新开发利用新模式,打造特色文化新IP,通过保护历史建筑的“筋骨肉”,传承文化的“精气神”。

  【链接】

  我市古厝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从保护层级可分为: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地)、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集美学村)、省级传统村落(5个)、历史街区(同安老城和厦港片区)、历史风貌建筑(507处)、传统风貌建筑(5处),这其中,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古厝古建筑)达1034处,还有大量尚未核定为文保单位的古建筑。我市文物建筑大多以近现代为主,部分为清晚期和民国初期。

  (记者 詹文 摄影 肖攀)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