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人大速递 > 正文

依法治湖 臭水湖蝶变“城市会客厅”

厦门稳步推进生态立法,综合治理筼筜湖,形成治水法治名片

 
来源:海西晨报
      
2024-03-18 18:06: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590115
如今的筼筜湖水波荡漾,化身“城市会客厅”。记者 陈理杰 摄
众多白鹭栖息于筼筜湖畔。
彭志伟 摄

  编者按

  作为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上下求索,快速发展成为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这背后,离不开持续完善的法治支撑和保障。

  1994年3月22日,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授予厦门经济特区立法权,这是经济特区最重要的优势,也是经济特区的“特”发挥作用的关键。30年来,厦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认真履行“立法试验田”的特殊使命,以市场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管理、社会民生保障、两岸融合发展等领域为重点,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制定了一批在全国有开创意义和示范作用的法规,推动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发展迈入法治化轨道,充分发挥了立法试验田作用,生动诠释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

  经济特区立法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与特区承载的历史使命一脉相承、息息相关。30年来,厦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现行有效法规和法规性决定共135部,包括经济特区法规94部、法规性决定15部、设区的市法规26部,其中80多部法规有创制性规定、18部为全国首部,覆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民生、生态文明各个方面,实现立法和改革的良性互动,为国家和其他地方立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特区立法30年”系列报道,回顾部分法规制定出台背后故事、实施效果等,展望在法治之光的照耀下,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铿锵脚步。

 

  春和景明的三月,站在厦门筼筜湖畔,放眼望去,碧波荡漾、白鹭翩跹、草木葱郁、鱼翔浅底,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迷人画面。

  如今被厦门人称为“城市会客厅”的筼筜湖,一度曾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1997年7月,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由此拉开了法治护航筼筜湖治理的大幕。

  初春时节,记者探访筼筜湖多个点位,追溯立法之源与背后的故事。

 

  20米

  守住一池碧波“生命线”

  “正是这‘20米’的规定,给筼筜湖的保护增加了缓冲空间,对提升湖区整体生态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筼筜湖保护中心技术科工作人员陈清福说。

  他所说的“20米”,在《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以及在2020年2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当中,均作出了明确定义。其中,《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规定,沿筼筜湖驳岸应当预留不少于20米的陆域建设公园绿地。

  有了这道“护身符”,筼筜湖的湖区范围得到了扩大,有利于湖区水环境提升改善工作的开展,较宽绿地提升改造为口袋公园,增加了建设公共活动空间、亭廊及休闲设施。更重要的是,湖区功能得到了重新定位——承担起我市核心城区防洪排涝的重要任务,厦门岛30%陆域面积的降雨从这里汇入。每逢暴雨来袭,筼筜湖便由“公园景观水体”模式切换进入“防汛减灾”模式,换来厦门主城区防汛安全和周边近百万市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只是筼筜湖保护工作法治进程的一个缩影。纵观筼筜湖治理的30多年,每向前推进一步,都有不断升级的制度护航。

  “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这是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1988年9月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速筼筜湖综合整治工作的决议》,明确了筼筜湖治理的原则和方向;1997年7月,为进一步满足依法治湖需要,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

  依法治湖强“筋骨”。2020年2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翻开依法保护筼筜湖的新篇章。

  通过立法,有机结合了河(湖)长工作机制,将筼筜湖、松柏湖、天地湖及周边6个公园都列入了湖区范围,从流域一体化角度,就筼筜湖的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以及防洪排涝特殊职能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治理、保护、规划建设与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做了全面细致的规范,为高度实现湖区管理从点到面、由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转变提供了法规保障。

 

  2个指标

  绘就海洋生态修复蓝本

  “筼筜湖治理保护的成效主要体现在软、硬两个指标上,这也直接反映了立法是否成功。”筼筜湖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林雪苹说。她表示,筼筜湖水质指标稳中有升,生物多样性逐年向好,这就是硬指标。

  根据筼筜湖保护中心数据显示,湖区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显著,水体氨氮浓度已由1987年的39.4毫克/升,降低至2022年的0.076毫克/升;湖区累计发现游泳生物63种、浮游植物123种、浮游动物73种、底栖生物14种。

  湖区每年还吸引大批鸬鹚等候鸟前来越冬,鸟类记录也从10多年前的70多种增加到目前的96种,近年来还多次发现丘鹬、田鹀等珍稀鸟类。这无疑是筼筜湖生态嬗变的最好佐证。

  但是,把时光的指针拨回20世纪80年代,环筼筜湖数十万居民的生活污水,以及工厂的废水,直接排放入湖,导致水质迅速恶化,湖边垃圾遍地、蚊蝇滋生。不堪重负的筼筜湖成了臭水湖,成为美丽厦门的一个污点。

  治理筼筜湖成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厦门市下定决心要全面打响这场治湖硬仗。在《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等法规的护航之下,湖区得到了有效治理。

  如今,漫步在筼筜湖畔,满眼是怡人的风景,心情自然格外舒畅。带着小孙子来遛弯的66岁市民陈海波颇有感触,他说:“以前这里臭不可闻,现在我们每天来散步,很开心。”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是湖区治理保护成效的软指标。近年来,筼筜湖沿湖兴建公园绿地,打通两岸14公里环湖步道,串连江头、松柏、南湖等城市公园,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而当夜幕缓缓降临,城市灯火渐次亮起,流光溢彩的夜景令人流连忘返。

  如今,从空中俯瞰,筼筜湖犹如镶嵌在厦门岛中央的一颗绿色明珠。化茧成蝶的筼筜湖,正持续迸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记者 俞杰)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