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厦门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 代表声音 > 正文

建诤言谋良策 助力五大发展

——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昨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13位委员进行大会发言

 
来源:厦门日报
      
2017-01-13 09:38: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037355

  发挥政协优势,积极参政议政,为我市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和办好金砖会晤建言献策,昨天上午,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13位政协委员紧紧围绕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发展目标,就供给侧改革、自贸区建设、厦港台合作、投资环境、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会发言,本版摘要刊登部分委员发言。

  以供给侧改革促外贸增长

朱奖思【市政协常委 市政协经济城建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目前国际经济低迷大趋势对我市负面影响较大,总体形势不乐观,建议要冷静面对外贸新常态,力求回稳向好。建议由商务局牵头,充分发挥外贸协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及时调研、分析、研判外贸企业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提供新形势下的新供给,满足外贸企业新需求。

  创新贸易全流程监管,降低行政成本。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减少制度性成本,以开放促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海关、边检、税务、质检、外汇、外经外贸等外贸相关部门要创新贸易全流程监管。打造服务全局战略支点,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扩大贸易通道,构建覆盖海丝沿线国家主要港口的航线网络,提升与沿线国家、地区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水平。建设“一带一路”无缝对接的海陆空交通枢纽。加大服务贸易信保政府扶持力度,鼓励个性化咨询定制,对抗市场风险。引导企业利用出口信保等政策工具,做好新兴市场风险防范。

 

  推进自助创新示范区建设

陈希梅(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副主委)

我市的配套政策,尤其是自助创新示范区建设(简称自创区)的相关金融创新和支持政策则显得较为保守。

  建议改革立项补助的单一形式,建立复合式科技资金投入机制。在自创区建设中,将企业科技研究和研发项目进行分类,建立无偿科技资金资助与有偿科技资金资助并行、事前补助与事后补助结合的复合式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机制。扶持人才与扶持项目并举,建立对人才(团队)的激励机制,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用于对人才(团队)的直接扶持。继续争取“投贷联动”政策试点,促进科技金融融合。 建议通过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转为注册资本、并按每年5千万元至1亿元的持续投入方式,逐步将基金量扩大至5亿-10亿元。转化财政补贴方式,实现财政科技资金的保值增值。建议对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产业、新兴行业(如云计算、VR等),可采取股权投入资金的方式,由过去的财政直接补贴转为财政入股扶持。

 

  抓住契机写字楼去库存

梁明煅(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常委、副秘书长)

  金砖会晤为提升厦门国际化水平带来新的契机,短期内写字楼去库存压力很大,供给侧改革已势在必行。

  建议实行市场区隔政策,稳步推进商改住。在不改变规划用途、不改变原使用权期限、不得分割销售的前提下,采用负面清单加分类租金的办法,变更剩余年限使用功能,以区隔办公楼和其他市场,便于今后管理。鼓励写字楼提升转型,差异化应对高库存。顺应国家商事制度改革和“双创”热潮,鼓励写字楼通过软硬件配套升级,向联合办公和集群式办公等模式转型。调整供地结构,严控写字楼土地供应。在未来几年供地计划中,根据市场现状调节各区域和板块用地规模,改变由政府主导的规模开发行为。分类指导,适时调整支持办公房地产消费政策。建议购买新建商办型写字楼首付最低30%;购买二手商办型写字楼首付最低40%。参照购房政策,子女享受积分入学政策。在契税,利率等方面适当加大岛外写字楼优惠力度。

 

  多措并举建设健康厦门

黄格成(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副主委)

  调整医保支付方式,使医保从“医疗支付型”向“预防支付型”转变。即以某一年度签约居民慢性病发病率和治疗费用为基数,将超支或节省费用的一定比例,作为家庭医生和“三师共管”团队的绩效奖罚,以此激励团队做好签约居民的疾病防控;改善医保监管模式,逐步减少并适时取消对医疗机构平均处方额的限制;结合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由系统对医疗行为实行即时监管和统计核算;将市民参加体育健身纳入医保,由医保支付家庭医生费用,试点医保个人账户支付养老服务。

  建议创新监管模式,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建议推广“互联网+”监管模式,实现对食品经营的全程追溯、监管和公开;推广“阳光厨房工程”,对餐饮单位的实时远程电子监管;强化网络餐饮监管,对部分食品原材料实行集中化生产模式,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机制;把健康融入我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的全过程。

 

  为两岸青年创业提供支持

陈敏伟(市政协常委、台盟市委副主委)

  建议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为两岸青年创业提供更好的支持。强化基地专业化管理机制,明确入驻项目孵化期限,建立和完善育成转出和退出机制;加强专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两方面队伍建设,通过两岸行业合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两岸名师库”。

  充分整合资源,为两岸青年创客提供较完善的公共技术服务。整合市、区二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资源,建设和完善适应众创空间和小微科技企业创业的综合性、全要素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其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服务。在青创基地成立“两岸青年创业公共服务联盟”,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开放共享与衔接。 设立“青创知识产权保护扶持基金”,为两岸创业青年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必要支持;创建“知识产权银行”,为创业青年提供专利质押贷款。将服务大陆台生作为切入点,引得来,留得住,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拆除台湾学生在大陆就业的壁垒。

 

  有效缓解儿科就医难

郑幸红(市政协常委、致公党市委副主委)

  儿科“患多医少”的窘境和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的无奈,一直是我市各大医院面临的严峻问题。

  建议全面推行儿科急诊预检分诊制度。急诊预检分诊可对患儿病情进行快速分类,提高诊治效率。健全儿科人才梯队。协调厦门大学医学院和刚刚升格为本科的厦门医学院设置儿科专业,或者与省外高水平医学院校合作培养儿科专业人才;鼓励各级医院简化程序优先招聘儿科医生,同等条件下优先聘任儿科医护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建议医院调整儿科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儿科医生待遇;同时提高儿科收费标准,调整后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畴。推行儿科医疗联合体模式。我市儿科医联体内只有厦门儿童医院、厦门市中医院、厦门市第二医院3家,建议应扩大医联体的覆盖面至厦门辖区内的综合性医院及社区医院,方便儿童就近就医、并轨就医。推行儿科分级诊疗制度。可借鉴慢病分级诊疗模式,在试点基础上向全市推进,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儿科医疗信息化服务体系。

 

  加快工业园区升级转型

周文勇(市政协常委,民革市委副主委、秘书长)

  当前我市工业园区升级转型面临着一些瓶颈,主要有产业集聚的专业特色不突出、产业支撑体系不完善、创新孵化能力不足、产城融合不足。因此建议:

  结合园区、产业和企业实际,分类管理。对已形成专业特色的园区,要采取高标准,对正在形成专业特色的园区和未形成专业特色的园区,则应充分调研分析园区及其(主导)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劣势,针对性地补强短板,力争在产业园区间形成优势互补;对不同类型企业,建立评估体系,将企业分为:A(鼓励发展类)、B(自我提升类)、C(帮扶改造类)、D(低效落后类),将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要素价格采取相应的差异待遇。强化产业链,推动主导产业沿产业链环节升级转型。强化商业模式创新,紧抓企业业态延伸,推动“互联网+制造”、“制造+互联网”等业态跨界融合。强化现代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延伸,引进国内一流、国际领先专业服务机构、开展专业服务异地外包等。强化创新孵化能力,加快新型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创新机构建设,研究设立“厦门市新材料研究院”和院士工作站(室)等。

 

  加强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化管理

吕鑫(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副主委)

  厦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政策法规、投资建设、管理运营上面临一些问题。

  建议制定和完善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对《厦门市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开展立法研究,尽早出台《厦门市政府投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使用收费管理办法》;修订《厦门市防洪防涝规划》,实现雨污水入廊敷设与海绵城市有机结合。探索地下空间“多规合一”、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成果对接,让管廊建设与城市地铁、隧道、地下车库等开发相协调。制定地下综合管廊相关标准规范。将综合管廊管理系统数据资源,与数字城市基础设施协同共享,预留与“智慧市政”的管理接口。创新和保障管廊与管线的资源共享。设立开发专项,升级厦门市城建档案馆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保障与地下综合管廊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融合共享。建设智慧管廊一体化资源管控平台。实现地下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入先进的物联传感、云计算、BIM等技术,将“被动安全”管理,上升为“主动安全”,力求“本质安全”。开拓市场化的管廊建设与运营模式,进一步探索投资、建设、运营各阶段,与社会资本方的合作方式。

 

  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增长

柯希平(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主席)

  2016年以来我市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降,为此建议:

  完善政策配套措施,降低民营资本的投资门槛。建议在新兴产业以及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规划出专项土地,制定配套措施,重点解决民间资本在准入资格、设立许可、土地使用等方面的难题。改善金融服务,加强资本支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信用支持的份额和力度,包括加大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力度以及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金额等。落实并完善相关财税政策,提高财政扶持。对年应税所得在10万元以下的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由市、区级财政以“即征即奖”的方式奖励给企业;逐年增加专项扶持资金规模,督促各区建立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人才政策,帮助民企解决人才引进难题,对年纳税额达一定规模的企业,由政府提供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房指标由企业分配给高端人才。 落实“44条”中每半年开展市领导与民营企业家座谈制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让来厦务工人员自行选择参保项目,解决他们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问题。

 

  整合华文教育资源

邓飚(市政协委员、市侨联副主席)

  我市发展华文教育虽然历史悠久、成果辉煌,然而长期以来各相关院校并未与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有实质融合。

  建议合理布局、整合华教资源,突破来厦留学生规模制约瓶颈。尽快改变我市华教院系各自为政,资源一盘散沙的局面。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切实提升来厦留学生的在厦体验。户籍登记机关可授予我市华教机构有关部门户籍申请权限;大力发展各华教院系之间及其进出岛的便捷公交系统,我市的主要医院应考虑在门诊和病房提供一些中英对照的医院科室及就诊、入院程序简介,同时准备不同科室常用医学术语、习惯用语手册;我市的银行应该协调商议给短期来访的境外师生开户的办法或替代性办法。设立推广国际文化节,延揽来厦留学生中的人才。市外办等有关职能部门可以考虑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在我市兴建一个市级若干个区级的、名副其实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各企业、政府部门应该注意发现留学生中的可用之才,并想方设法让他们在厦门扎根,推动厦门的国际化进程,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着力提升众创空间水平

滕达(市政协常委)

  厦门众创空间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也暴露出各类问题。因此建议:

  推动众创空间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大对专业化程度高的众创空间的扶持力度,对能提供完备产业链资源、先进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等高端资源的众创空间给予重点政策支持。积极引导众创空间围绕我市重点产业或领域发展,优化配置技术、装备、资本、市场等创新资源,推动校、企、院所与创客群体有机结合,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特色化的集成式服务。加强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议出台政策,鼓励不同众创空间引进和孵化有优势的产业,并根据各自的空间特色,分别建设所需的公共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上政府给予相应比例的补贴。鼓励龙头企业参与我市众创空间建设,投入跟其主业关联的众创空间。针对众创空间特色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发挥对台及自贸试验区优势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优化台湾青年来厦创业的政策,争取引进更多的台湾众创空间运营单位、台湾人才和优秀项目。尽快落实各项资金扶持政策,降低众创空问的投资风险以及运作成本。

 

  【链接】

  力争迈入国家

  高新区第一方阵

  去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福州、厦门、泉州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8月,我省出台《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的发展目标,福厦泉自创区力争到2020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中厦门片区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要达到4200亿元并力争迈入全国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要实现这一目标,厦门片区面临较大挑战。    ——陈希梅

  四个两岸青创基地

  获国台办授牌

  厦门作为对台交流交往的重要中心城市,目前已设立“厦门两岸青创基地”、云创智谷等4个获国台办授牌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截至去年10月,在115家市级众创空间中,台湾创业团队266个,占在孵创业团队的16.42%,厦门还涌现了首家全台资的众创空间——威米时代。

  ——陈敏伟

  儿童看病难

  儿科供需矛盾突显

  作为市重大民生工程项目之一的厦门市儿童医院于2014年6月开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儿童看病难的现状。然而,随着2016年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未来五年我市分娩量或增15万人,临床需求的增长与儿科医师队伍的萎缩,使我市儿科供需矛盾更加突显。一些三甲医院高峰期一个急诊医生一晚上要看200多名患儿,急诊患儿有时要等候4-6个小时。

  ——郑幸红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厦门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厦门市的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在住建部地下管廊建设工作会议中,厦门被评为全国试点城市第一名,在政策法规、专项规划、组织生产、拼装工艺、运维模式、PPP模式等方面,具有先进性和领先性,成为全国参观交流的样板工程。

  ——吕鑫

  【数字】

  1500名:近年我市每年有超过15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长期留学生。华文教育已经成为我市国际化建设、软实力提升不容忽视的一环。        ——邓飚

  165家:截至2016年12月,我市经认定的市级众创空间已达165家,一些国内知名众创空间落户厦门,一批本土品牌不断壮大。

  ——滕达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邮箱:xmrd@xmrd.gov.cn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