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厦门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 两会看点 > 正文

营造良好环境 不拘一格引才

人才引进、法治环境等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来源:厦门日报
      
2017-01-13 09:36: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037359

代表们现场讨论非常热烈。(记者 黄晓珍 摄 )

  (记者 黄怀 谭欣妮)两会是透视改革发展的窗口,更是连通社情民意的桥梁。在这次市两会上,人才引进、法治环境等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关键词:人才引进

  为人才留在厦门营造良好环境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厦门要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必须不拘一格集聚人才,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在这次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厦门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安居才能乐业。林建代表说,应该大力开发建设公租房,特别是在岛内地铁旁多开发一些人才公寓,为各类人才留在厦门营造良好环境。黄炜代表建议,做好人才引进相关措施的配套,鼓励社区把现有的发展用地作为人才用房建设。东部城中村改造后,希望建设一所国际化的学校,满足高端金融人才子女教育需求。张琼瑜代表说,厦门可以借鉴香港等城市的发展经验,进一步加强公租房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吸引人才,让人才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指挥棒”,影响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以情聚才”才能换来人才倾情回报。张谷代表建议,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人才组织的作用,特别是要完善企业人才评价体系,根据企业人才的认定标准来扶持。目前,岛内外教育资源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人才在选择就业地时有一定的倾斜,可以学习深圳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职称评选等措施,优化各类生活配套设施。要完善住房货币化补贴政策,根据不同行业试行住房货币化差异补贴,同时加快人才安居保障房建设,进一步解决人才住房问题。

  不少政协委员们也在分组讨论中为厦门人才发展献计献策。蒋先立委员说,厦门的人才引进政策很多,但更多偏重于创造经济产值的人才,应该进一步充实完善对教育体系的人才引进政策。如何留住人才?徐轶群委员建议,要考虑团队引进,将人才所在的团队及平台同时引进,要做到产业与学科衔接,确保人才引进不会断层。

  关键词:法治环境

  为吸引优质资本打下法治基础

  11日,我市法院和检察院工作报告出炉,代表委员们拿着两份沉甸甸的司法“成绩单”,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话题都离不开“法治环境”这个关键词。

  “法治文明是‘文明城市’的内在要求。”市政协委员、福建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涂崇禹认为,厦门的法治环境建设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不仅基本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特色化、便利化,更时时有创新,年年有提升。在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同时,也积极回应经济发展和百姓民生的需求,在政府信息公开、公共采购法律服务、专业化法庭建设、注重证据裁判、产权及知识产权司法保障、多元化纠纷解决和破解执行难等多方面取得了不少让人欣喜的成绩。他认为,厦门应该继续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精准立法,在创新体制机制的同时不断厚植法治基础,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障营商参与方的合法权益与合理预期,最大程度激发企业主体的创新和投资活力。

  “我们这些年向司法系统反馈的问题,有不少都得到了落实解决。”对于厦门优良开放的法治环境,市政协委员、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邱兴亮也积极“点赞”。他告诉记者,律师们最常和法院、检察院打交道,对于一些司法实务中出现的程序上、规范上的问题较为敏感。两院近年来不断拓宽沟通渠道,收集工作意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善、落实到位,也让他们印象深刻。

  近年来,我市稳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努力将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制轨道,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工作。市政协委员、司法局副局长贺菊英在讨论中提到,希望我市可以继续推进法律顾问制度,有效发挥法律顾问在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中的保驾护航作用。实际上,早在《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出台前,我市政府就已经有了专家学者和资深律师组成的“智囊团”,对立法活动、重大决策和政府行为等提出法律建议。贺菊英认为,这一制度对于规范行政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有重要意义,应该进一步推广。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邮箱:xmrd@xmrd.gov.cn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