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厦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 报告解读 > 正文

预算报告解读 | 创新争优服务全局 提质增效推动发展

 
来源:厦门日报
      
2024-01-12 09:04: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242502

  在昨日召开的厦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将《关于厦门市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请大会审议。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预算工作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预算数据的增减之间,反映出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变化,财政改革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2024年,厦门财政收支和改革怎么安排?本报为您展开详细解读。

  回眸2023

  稳经济 促转型 保民生 促改革

  2023年,厦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较好完成全年预算目标: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577.1亿元,增长5.6%。其中:地方级收入932.1亿元,增长5.5%。财政支出和改革重点如下:

  着力稳经济

  助企减负精准有力。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50亿元,再加上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系列政策,共兑现惠企资金340亿元,惠及经营主体超60万家次。

  综合施策扩大内需。稳投资和促消费双管齐下。统筹用好预算资金、政府债券等扩大政府有效投资,争取新增地方债额度同比增长10.3%。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18条措施,举办系列活动推动消费回暖。

  外资外贸稳中提质,投入32亿元:支持象屿综合保税区扩围。实施新一轮稳外贸稳外资政策。获批中央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启运港退税试点和5项进口税收优惠。

  加速促转型

  创新发展动能增强,投入87亿元:加快打造厦门科学城等高能级载体,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企业研发扶持。实施“群鹭兴厦”人才工程。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投入105亿元: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扶持投入。入选首批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增设规模超百亿元的政府产业引导子基金。

  城市环境更加宜居,投入168亿元:加强新城建设,开展25个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试点,改造9.1万户老旧小区。持续推进筼筜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城市辐射功能增强,投入163亿元:加快建设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福厦高铁、翔安大桥通车,翔安机场核心区、轨道交通建设有序推进。

  有力保民生

  教育发展补短提质,投入76亿元:实施一批“百校焕新”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打造30个服务产业特色职教专业群。

  健康之城建设提速,投入60亿元:深化4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增加投入支持成熟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新增医疗床位2000张。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贴标准。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投入55亿元: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成家庭养老床位900张,入选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城市,新增普惠托位超2000个。

  惠民实事有效落实,投入59亿元:4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2万套。建成奥体中心、国博中心,支持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超300场,23家公共文化场馆错时延时开放。

  积极促改革

  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厦门科学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制定和落实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方案。房票制度在岛外稳步实施。出台翔安南部片区启动区财政管理体制。

  打造“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升级版。技术创新基金、增信基金规模各扩大到300亿元,增设先进制造业基金、产业链招商基金、供应链协作基金,已撬动超800亿元金融资金助企发展,惠及企业超1.2万家,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0亿元。

  实施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在教育、科技、文化、医疗、涉农、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6个领域试点:文化领域鼓励创作文艺精品,《我爱沙坡尾》入围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医疗领域加大重点学科和人才培养支持;涉农领域打造12个乡村振兴精品村、30个示范村。

  加强绩效管理和财会监督。结合绩效评价推动9大领域115项产业政策整合优化,按照链式思维开展商贸物流产业扶持政策绩效评价。在全国率先出台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

  

  点击

  2024年深入实施系统集成式财政管理改革

  “一个主题”和“四个关键词”

  一个主题

  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引领,深入实施系统集成式财政管理改革,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财政力量。

  关键词1 综合统筹

  加强资金、资产、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政策支持,主动承接更多试点示范任务。加快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市对区转移支付体系,激励基层担当作为。

  关键词2 改革创新

  实施新一轮土地出让收支财政管理体制,统筹合力推动新城片区功能向发展产业转变。打造“财政政策+金融工具”3.0版,强化对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的支持,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科学研判和资本动能。强化民生保障激励约束。

  关键词3 提质增效

  强化财政政策与金融、产业、土地等政策的协同,以“链式”和“集群式”思维整合优化扶持政策。完善和推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增强资金分配的绩效导向。完善项目全周期管理。

  关键词4 风险防范

  优化债务结构,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和投融资方案评审,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完善国有金融资本受托管理制度。强化社保基金运行监测。加强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调。自觉接受各方监督。

  

  展望2024

  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安排1663.8亿元,增长5.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收入983.3亿元,增长5.5%。财政政策和支出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更高质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51亿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分类完善扶持政策,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深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升级“群鹭兴厦”人才工程,强化人才支持。

  50亿元:加快培育新模式新动能。集中支持关键技术攻关,推进高能级载体建设,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国企平台,健全新型研发机构差异化绩效评价体系,以新技术落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109亿元: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提升支柱产业集群优势,加快拓展生物制造、深海空天、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新赛道,用好基金引育优质项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持续提升城市能级

  更高标准打造高素质高颜值城市

  132亿元:纵深实施跨岛发展。推动新城片区集中成片开发。深化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推进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等闽西南协同项目。接续开展东西部协作及省内对口支援。

  82亿元: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大高标准农田投入,优化惠农政策,加快建设闽台农业产业园和都市田园综合体。组建农业信保基金和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基金,提高财政涉农投入的效益。

  76亿元:建设宜居智慧城市。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优化宜居环境,强化城市内涝防治,打造“城市大脑”。加大安全监管投入,更好建设平安厦门。

  推动内外循环畅通

  更高站位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

  158亿元:推动基础设施一体联通。加快翔安机场主体工程、第三东通道等项目建设,拓展空海港航线布局。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优化公交线路,加快交通改善和堵点整治。

  127亿元: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强化对新型基础设施、重点产业投资的支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鼓励大宗消费和消费新业态,推动文旅、体育与会展消费融合发展,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62亿元: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自贸试验区、金砖创新基地、海丝中央法务区升级,有序实施启运港退税、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用好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奖励等政策引入更多外资。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更高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共享

  78亿元: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推进教育补短提质。优化教师成长培训保障。加快培育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强化与部省属高校共建。

  61亿元:打造高水平健康之城。加大中医、精神卫生、康复等紧缺专科建设投入,大力支持公立医院重点学科和人才培养。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

  59亿元:织牢社会保障网。出台新一轮稳就业措施。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一老一小”服务,实施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

  32亿元:促进文体繁荣发展。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和文艺创作精品工程,持续打造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着力引育文体品牌。投用奥体中心,多渠道丰富全民健身场地。

  (记者 陈泥)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