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厦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 左侧新闻 > 正文

与人民同心 奋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厦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侧记

 
来源:厦门日报
      
2024-01-18 09:46: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242495

  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现场。

  我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各级人大代表以更高站位坚持党的领导,以更实举措依法履职尽责,以更大魄力勇于探索创新,切实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图为五缘湾风光。

  与改革同进、与发展同行、与人民同心,奋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在刚刚闭幕的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近300位各行各业的市人大代表,牢记“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神圣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高举旗帜,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忠诚履职,紧紧围绕发展大局,为改革发展建睿智之言,为民生福祉献务实之策,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展现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精神风貌。

  新的一年,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各级人大代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以更高站位坚持党的领导,以更实举措依法履职尽责,以更大魄力勇于探索创新,以更严作风加强自身建设,把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为重要契机,主动融入全市重大战略、重要部署、重点工作,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1

  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综合改革试点 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2024年是我市落实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城市发展转型至关重要的一年。人代会期间,代表们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真知灼见,期待我市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气神,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引领,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在不断探索中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市人大代表、市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黄光增建议,我市应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企围绕“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要素获取等领域大力破除隐性壁垒,加快培育民营龙头企业;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数据要素交易流通。

  来自招商一线的市人大代表、市招商中心副主任马云建议,我市可以进一步发挥特区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拿出更多创新举措,提升数据信息跨境流动便利化,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和动力。

  还有多位市人大代表建议,要抓好具体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强化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多出台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关键词2

  产业现代化

  推动产业转型 形成新质生产力

  产业,关乎城市发展的未来。2023年,我市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8%,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加快培育。

  人代会期间,众多代表对进一步推动我市产业转型提出新期待,建议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分层推进“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围绕新型工业化持续发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专注细分市场、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企业,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市人大代表、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汤韵说,相较深圳等城市,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及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我市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占比还不够高,对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助力发挥不足。她建议,持续优化专精特新企业的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和政务服务环境,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提供精准化、定制化服务,出台前瞻性政策,大力培育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

  市人大代表、市民族联谊会副会长钟庆达表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还要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出企业创新活力。他建议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支持,优化扶持方式,营造创新生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改造、增资扩产,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词3

  科技创新

  强化科创引领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唯有科技创新,才能赢得未来。人代会期间,众多代表聚焦科技创新主题,建议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当前,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处在关键时期,主导产业加快结构优化调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资源整合,不断催生新的业态和模式。多位代表表示,顺应这一趋势,我市可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抢抓发展先机,推进“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分梯度进行产业布局,通过提高产业能级实现突围。

  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人大代表、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产品经理黄艺鸿建议,我市以厦门科学城为科技创新主阵地,应着力完善建设运营体制机制,集群化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效益成果孵化转化载体,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团队,坚持产学研结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研发能力,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导入和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支撑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取得的亮眼成绩,吸引了代表的关注。以厦门生物医药港为核心的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进入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领域正朝着精准医疗、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方向迈进,这些技术的突破将极大提升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市人大代表、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丽玉建议,我市各相关部门可围绕生物医药的全生命周期,深化产学研医合作,打造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完善“三医”服务机制,畅通“政-医-企”沟通渠道,推动医企深度融合,加快医药产品创新应用。

  市人大代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成认为,对创新创业的投资不应只是资本投资,更重要的是人力投资,我市要在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道路上走得更远,优秀人才的集聚是一大关键。李世成建议,要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为创新人才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构建更加良好的发展生态。

  

  关键词4

  乡村振兴

  提升“造血”功能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去年,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城中村改造等工作,取得很大成效,值得点赞。”市人大代表、同安区梧侣社区党委第一书记柯溪水直言,发展带来的成果,村民们都有切身感受。作为长期扎根乡村基层的人大代表,他提出新期望,“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进一步因村施策,根据各村特点及所需,挖掘盘活资源资产,创新模式提升‘造血’功能,推动村集体经济提档升级,不断为乡村振兴赋能加码。”

  市人大代表、欧芭集团创始人蔡艺卓建议,要进一步发展高质量农业、打造高颜值农村、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大做强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建设都市田园综合体;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持续推进农村房前屋后的整治提升;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市人大代表、厦门百利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康英德认为,在乡村振兴领域,我市要立足资源禀赋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譬如,种业是我市现代农业的特色产业,应发挥这一优势,做强“农业芯片”,打造种业高地,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同时,要推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并促进农业与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向“三产融合”要效益,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

  

  

  关键词5

  民生福祉

  完善保障体系 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民生实事、人民幸福,始终是代表们关注的热点、重点。人代会期间,代表们热议民生关切,围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进民生福祉、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等建言献策。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市人大代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马姗姗,长期关注健康厦门建设,她认为,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要着眼于全民健康、全生命周期健康。今年,马姗姗把目光聚焦于中小学生的健康,建议搭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丰富健康教育教学资源,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的“健康促进学校”评估体系,多措并举护航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市人大代表蔡艺卓通过实地调研、民意收集,发现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这几年,我市不断完善课后延时服务内容,在有条件的学校新增午餐、午休托管等服务,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如何让孩子们在学校得到更好的午休,蔡艺卓建议全社会形成合力,多渠道加大投入,大力建设、改造学校午休设施设备,因地制宜创造良好的午休条件,让孩子们能够“睡得好”。

  市人大代表,市鹭江公证处党委书记、主任苏国强,把关注点放在全民健身事业。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极大方便了市民,如何把好事办得更好,苏国强建议“小切口”立法,通过对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管理进行立法,平衡校园正常秩序保障与运动场所向社会开放安全管理的关系,推动我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点击

  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在审议中,代表们踊跃发言,谈感悟、提建议、话发展,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积极建言献策,并对厦门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大家对各项报告表示赞同,一致认为市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各项报告通篇贯穿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去年成绩全面客观、实事求是,谋划今年工作明确具体、措施有力。

  代表们认为,刚刚过去的2023年极具挑战,极不寻常。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两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领导下,聚焦中心大局认真履职尽责,围绕主责主业积极主动作为,着力抢机遇、强优势、挖潜力,大力破解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扎实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齐心协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代表们审议认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也是厦门落实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城市发展转型至关重要的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要。建议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按照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各项安排,以综合改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城市发展动能转换,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着力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记者 詹文 摄影 肖攀 黄嵘)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