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厦门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 代表声音 > 正文

聚焦厦门市两会:厦门“两会”代表关注啥?

 
来源:福建日报
      
2018-01-08 11:52: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149391

  【推动厦门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

  记者 林泽贵 林世雄

  质量变革、跨岛发展、融合发展……在6日开幕的厦门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厦门市市长庄稼汉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几个事关厦门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赶超的“关键词”,成为今年厦门市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最为关注的话题。

  质量变革

  厦门应有作为迈入“领跑方阵”

  报告提到,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链群齐抓、赶转并重,深入实施千亿产业链(群)培育工程,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厦门市人大代表、集美大学党委书记辜芳昭认为,推进质量变革,简单说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的要求,处在东部发达地区又是经济特区的厦门应有作为,在“质量变革”力争迈入领跑方阵。

  “要增总量又要保质量,厦门最好的出路就在于创新,创新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辜芳昭建议,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在厦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进一步在政策体系上统筹考虑,促进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关键在于产业转型升级,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关键要靠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关键是人才驱动。”在厦门市人大代表,厦门市海沧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谷来看来,要充分认识人才对推动产业转型、城市发展的作用,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坚定不移抓好人才战略,找准问题切入点,从机制体制层面解决人才落户、薪酬待遇、住房等方面的问题,破解人才“引进难、扎根难、发展难”的困境。

  近年,在厦高校毕业留厦工作的比例有所降低。张谷说,当前,各大城市人才抢夺进入白热化阶段,厦门应该观念更开放点,突破固有的户籍、学历等限定,从政策层面放宽人才引进的标准;机制更加灵活点,推广生物医药行业职称交由协会评定、依托社会组织抓人才工作等做法,提升人才引进、培育机制体制的灵活性、科学性;政策更加精准点,对真正需要扶持的、具有成长性的人才和企业,以及中小微企业的中层技术骨千加大支持等。

  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招商部经理游东志则表示,创新创业要做好,要和产业结合,为产业服务,要为厦门经济带来一些新的增量,“建议今后厦门的创新创业要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去发展”。

  跨岛发展

  政策配套要加大岛外倾斜力度

  厦门市人大代表、厦门海事局局长陈传全认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协调推进区域发展,落在厦门就是推进岛内一体化,必须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化不平衡等问题,“政府甚至可以把优质名校等一些涉及公共服务的优质资源从岛内直接迁到岛外,才能让人才真正留在岛外”。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推进跨岛发展的论述,也引起了厦门市政协委员的极大关注。

  厦门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厦门市委副主委黄格成认为,厦门在推进厦门跨岛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整个城市发展战略一定要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只有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岛内外发展长远来看,才能真正实现平衡、和谐、共荣的局面。“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跨岛发展,岛内的居民或者创业者才愿意到岛外去。”他建议,要完善岛外特别是岛外新城民生配套,例如加大学前教育投入,适当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并注重各片区的布局;适度超前配套教育、医疗设施;把轨道交通建设体系与城市建设规划体系整合为一体进行综合规划开发等。

  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兼)夏炜认为,近年来,跨岛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但岛外新城建设以房地产开发建设为主导的特点比较突出,相应的产城融合、城中村拆迁、设施配套相对滞后,人气难以聚聚。因此建议,进一步推进岛外开发、增强岛外新城服务功能,尤其是积极推动产业跨岛转移,形成岛内外差异化的产业布局,同时提升岛外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水平。

  民盟界别提案则把对“跨岛发展”的关注点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提案认为,厦门全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突出的体现是在农村,建议以“共享经济”推动厦门乡村振兴。提案提出,政府应制定农村共享经济的发展规划,从设施共享、人力共享、物流共享、技术共享、土地共享、全产业链共享入手,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互联网+乡村旅游”模式,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乡村,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融合发展

  用“同等待遇”促进心灵契合

  “坚定不移深化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对台交流合作战略支点。”在厦门市代表、委员看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个提法,抓住了厦门的对台优势。

  厦门市人大代表、华侨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斌认为,融合发展,更重要的就是要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吸引台湾青年来厦门创业就业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厦门有条件也应该走在全国前面。他说,这些年,厦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实施意见,让越来越多在大陆就读的台生决定留下来就业,但一些公司觉得接收台湾青年的手续还有些麻烦,让台湾青年在求职方面遇到阻力,因此希望政府一些好的政策要继续推进,确保落实好,让台胞和大陆同胞享受同等待遇。

  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研究推动在厦台胞享受市民待遇、台企享受陆企待遇,增进同胞福祉、促进心灵契合,让生活在厦门的台胞们备感暖心。他建议,政府可以引进台湾的一些管理人才跟经验,增加两岸居民众的事业交流,推动台商共享“一带一路”商机。

  张谷则提到,在融合发展上,要突破吸引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的一些误区,“台湾青年来到厦门,更多的需要是协助而不是补助,政府应该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上提供一些帮助”。他建议,政府可以梳理一些企业的岗位,为来厦门台湾青年提供实习、培训,让他们更快地从工作到生活与大陆同胞融合,“让台胞享受到跟大陆同胞同等待遇,才能真正促进心灵契合”。

  【关键词】 

  聚焦高素质发展

  记者 廖丽萍

  要说到高频词,“高素质高颜值”绝对是本次厦门市两会上委员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回眸过去的一年,厦门城市发展活力满满。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左右,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67.7%;累计设立众创空间165家、在孵团队2759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工业利润总额增长22.4%;新增商事主体11.8万户,增长21.9%……

  站在新时代的发展新起点,高颜值之城如何实现更高素质发展?

  在厦门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王伟文看来,2017年厦门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未来依然任务艰巨,“要打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战,加快先进制造业和高端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工业投资比例和招商引资力度。”

  金融是撬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厦门市人大代表、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郑岳林表示,基金在企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中作用很大,要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厦门,同时,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发展本土产业。

  “目前我市高新企业、创业创新、工业规模等转型调结构的空间还相当大,建议在‘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变革,全力建设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时,目标要定得高一些,步子要迈得大一些,促进先进制造业大幅增长,力争产值翻一番,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时的高速增长。”厦门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虹说。

  在发展高端产业方面厦门有着许多先天优势。2018年,厦门将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围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升集聚化、高端化、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牢牢把握未来产业竞争的主动权,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产业增长支柱。“就拿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厦门不仅城市环境适宜,而且有许多互联网、文创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和一批良好的平台载体,很适合文创产业的做大做强。”厦门市人大代表、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客服稽查中心副主任杨锦强说。

  “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厦门可以学习深圳,提升与高层次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或者加大这方面的建设,努力打造‘智力之城’,这不仅能助推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能从另一个维度上解决人才问题。”厦门市人大代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陈方说。  

  补齐教育短板

  记者 杨珊珊

  教育补短板成为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之一,代表们围绕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二孩”政策下教师顶岗难题等开展了讨论。

  厦门市人大代表、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主任陈文莉认为,今年厦门在教育工作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令人欢欣鼓舞。

  不少委员看到了目前厦门学前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吴亿年提出,目前厦门公办幼儿园只占全部幼儿园的35%,缺口大,建议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

  厦门市政协副主席陈永裕表示,应客观考虑厦门市学前教育近年来发展滞后的问题。他认为,发展学前教育要综合考虑场地、资金、教师人才、配套措施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国有资本、民间资本等多渠道的作用,着力解决教师人才问题。

  厦门市政协委员、民进厦门市委副秘书长梁明煅也提出,建议厦门市加大引进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补齐学前教育短板,解决好适龄儿童入托入园问题,增强城市的人才吸引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对教育补短板问题做出了呼应: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推动学校与新城、幼儿园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建成20个中小学项目、20个幼儿园项目,新增学位2.75万个(其中包括6500个幼儿园学位);支持国企举办普惠性幼儿园,试点开展公办幼儿园延时服务。还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待遇,探索推行校长职级制,加大名校长名师培养力度,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继续推进名校跨岛发展,建成投用厦门一中海沧校区、科技中学翔安校区,开建外国语、实小等岛外校区等。

  此外,厦门市人大代表、同安一中教师林丽娜还提出,随着“二孩” 政策的放开,出现女教师扎堆生育,加之在幼儿园、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状况,不少学校找不到合适的教师来顶岗上课,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质量,成为目前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此,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保驾护航,可以通过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以便教育行政部门合理统筹区域内教师资源;利用现有“国培计划”顶岗置换培训政策,从在职师范类大学生中遴选优秀学生,到集中生育矛盾突出的学校开展顶岗见习;还可尝试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设置机动教师顶岗编制或临时编制,或建立教育人才储备库,返聘退休优秀教师,以化解顶岗难的问题。 

  创造厦门人才“新磁场”

  记者 杨珊珊

  今年两会上,代表们围绕破解引才留才难题,创造厦门人才“新磁场”积极建言献策。

  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市仙岳医院院长王文强认为,厦门被赞为“高素质、高颜值”,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人才是决定因素。目前厦门房价制约了人才引进,他建议,借鉴北京外交公寓经验,建立厦门人才小区,使高管层次人才在厦门“安居”,随后“乐业”。

  厦门市人大代表、厦门第五医院院长黄继义谈到,厦门医学要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吸引一流人才。就第五医院来说,医院现在虽然吸引了很多人才,也流失了不少,周边地区的人才争夺,尤其是医疗人才的竞争很强,厦门对人才的吸引政策还是不够。在他看来,厦门应在对人才的政策支持上加大力度,包括安家政策、工作环境改善、激励奖励等方面。此外还应对岛外实行人才政策倾斜,与岛内有所差异,帮助岛外留住人才。

  “我们特别紧缺儿科亚专科的高层次人才。”厦门市人大代表、厦门市儿童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洪少贤表示,“影响人才引进最主要还是住房和薪酬问题。去年我也反映了这个问题,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

  厦门市政协委员、华侨大学教授苑宝玲也表示,应借鉴广东省斥巨资吸引人才的做法,从精神、物质上给予人才更多的关怀。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