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媒体在线 > 人大视窗 > 正文

拓宽就业路 破解用工难 怎么做?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直击就业和用工的痛点难点

 
来源:厦门日报
      
2022-07-05 17:06: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504245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我市促进就业和破解企业“用工难”工作开展专题询问。(肖攀 摄)

  同安区2022年大型人才交流与劳动力转移就业暨“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郑素描 摄)

  厦门理工学院专场招聘会现场。 (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2022春季毕业生招聘启动仪式。(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本报记者 詹文

  通讯员 高杨

  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宏观经济,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我市促进就业和破解企业“用工难”工作开展专题询问。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今年来,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实施积极就业创业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取得明显工作成效。组成人员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稳就业保就业政治责任,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就业优先各项政策措施,全力稳重点、挖潜力、兜底线、防风险,确保我市就业大局持续稳定,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询 问 点 击】

  做大产业做强企业

  吸引更多人才留厦

  如何吸引更多在厦高校毕业生留厦发展,成为组成人员关注的重点。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许霖问道,“我市采取哪些措施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进而促进我市就业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等的有效衔接?”

  市发改委主任孙建辉答道,提升就业率,特别是在厦高校毕业生留厦比例,关键在于把我市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增强对高校毕业生等人才留厦的吸引力,为人才发挥作用、为人才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遇。

  为此,我们高起点统筹谋划,在我市“十四五”规划中进行专节部署,健全充分就业机制。加强统筹全市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以“4个支柱产业集群+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6个未来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打造我市发展竞争新优势。深入推进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着力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能级企业,创造更多的优质工作岗位。目前我市千亿规模产业链群达到10条,生物医药与健康、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5%以上,2021年新增12家境内外上市企业,5家企业入选中国互联网百强,数字经济规模超4000亿元。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引进、新建嘉庚创新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科研平台,深化与厦门大学、清华海峡研究院合作机制,持续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培养计划,提供更多知识密集型就业岗位。今年来,依托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创造就业机会总数超过1.3万个。大力开展精准招商,天马、联芯、厦门时代、中创新航等一批高能级产业项目落地,带动产业链供应链集聚拓展。培育引进各类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在厦设立总部,2021年全市总部企业为我市提供约21万个就业岗位。

  开发岗位发放补助

  促进应届毕业生就业

  今年我市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3万人,创历史新高。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泰生问道,“我市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和促进应届毕业生就业?”

  市教育局局长陈珍答道,目前在厦高校毕业生就业落实率已达62%。我们正落实“百校走千企”活动,在厦18所高校已走访企业817家,拓展岗位21677个。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如持续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开展“中小企业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以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厦门)为平台,开展青年创业实践和扶持,2022年基地新入驻大学生创业团队15个,目前累计入驻团队400多个。

  市人社局局长赖祖辉补充道,我们打好助企纾困稳岗扩就业组合拳,今年已累计为企业减费率降成本5.26亿元,向企业兑现稳岗返还补贴补助1.39亿元。赴外引才、本地留才、线上揽才,线上线下发力,今年已组织29场线下高校校园招聘会,1765家次用人单位参会。举办了121场线上招聘会,开展15场直播引才活动,观看量累计300余万人次。鼓励企业招收应届院校毕业生,已受理2346家用人单位招用13509名应届院校毕业生社保补贴2300.79万元。今年将实施发放1500元每人的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促进2022年度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租金打折加大供给

  保障新市民群体住房需求

  “我市已采取或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宿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邹庆键关注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难”“租房贵”问题。

  市住房局局长陈勇答道,政策上实施分类分级保障,如面向园区产业工人,按市场租金价的7折,配租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至今已为1118家企业、2万名职工提供住房保障,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占85%以上。通过“新建、改建、盘活”等方式加大租赁住房供应投放。截至目前已筹集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租赁住房近13万套(间);“十四五”期间,我市还将新建保障性住房29万套。通过完善租赁信息发布、加强租金监测预警等方式加强租赁市场全过程监管,重点打击“二房东”利用城中村拆迁“抱团涨价、驱赶租客”等问题。

  今年秋季计划

  提供积分入学学位1.51万个

  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是让他们安心留厦的关键,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齐晓玲问道,“我市已采取或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

  市教育局局长陈珍答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随迁子女入学工作,不断加大学位供给,加强动态监测,强化人性化服务,2022年我市小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工作正积极推进中,总体平稳有序。今年4月18日至4月27日全市六个区积分入学报名人数18820人。今年秋季,全市户籍适龄儿童预计5.83万人,计划提供积分入学学位1.51万个。未派位成功的,通过引导到自主招生的民办学校入学、回原籍入学等方式,入学问题得到较妥善地解决。

  陈珍说,目前,积分入学招生工作已基本平稳结束,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实施“补短扩容”行动,加快学校建设,确保到2022年底建成76个项目,新增学位数8万个,“十四五”期间新增13万个小学学位。加快推进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强随迁子女家长对派入学校的信任度。

  户籍新政实施以来

  市外迁入人数明显增加

  今年6月1日起我市施行户籍新政,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郭晓芳问道,“户籍新政实施情况如何?今后对鼓励服务业骨干人员落户是否还有进一步的举措?”

  市公安局副局长林世国答道,户籍新政实施以来,截至6月26日,共办理市外迁入14333人,市外迁入人数明显增加。下一步,我局将推动岛外各区尽快出台企业骨干员工落户政策,配合职能部门持续探讨研究更多的人才落户政策,进一步探索人才落户申请材料和办理流程方面的便捷措施,推进全流程网上办理,最大程度便民利民。

  持久解决企业用工难

  省外设立25家劳务输入基地

  今年初市人社局迅速行动到省外招工,用专机把省外农民工运到厦门,起到较好成效。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赵建明问道,“我市已采取或将采取哪些市场化机制,深化区域间劳务协作,持久地解决我市企业用工难问题?”

  市人社局局长赖祖辉答道,我们在厦门i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专设用工需求登记模块,引导需求企业积极申报,及时分析研判。5月底,101家500人以上重点用工企业登记缺工0.37万人,登记缺工率2.73%,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57%。建立健全长期失业人员、大龄低技能人员、残疾人员、退役军人、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就业信息登记、推送发布体系,提升就业供需端匹配度。今年拟举办第19届校企合作对接会,引进更多更优的技能人才来厦就业。在省外设立25家劳务输入基地,今年已输转人员1万多人。

  援企稳岗

  支持餐饮零售旅游等服务业

  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餐饮、零售、旅游等服务业,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向光问道,“我市采取了哪些援企稳岗措施?”

  市财政局总会计师纪豪答道,市财政局会同十几个部门,围绕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新增出台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包括普惠性政策、行业性税费优惠、财政纾困补助,如发放消费券、旅行社营收奖励、鼓励家电汽车消费、餐饮企业平台手续费补贴等,预计兑现资金2.5亿元。

  市商务局局长陈敏答道,我们对84家今年春节期间正常营业的限额以上餐饮和规模以上家政企业补助243万元,稳定企业用工。同时,平台搭桥、展会搭台,助企扩需求拓就业。去年组织我市149家商贸企业(其中餐饮零售企业75家)参加11个国内大型专业展会和综合性博览会,补助390万元。举办展览活动19场、会议574场,补助展会资金408.28万元,我市300多家企业参展。

  市文旅局副局长钟海林答道,疫情以来发放各类旅游业纾困资金已超6000万元,暂退旅行社质保金9800万元。近期我局又出台对规模以上旅行社、A级景区纾困补助措施,预计补助金额1400万元。

  【特写】

  12个问题

  直击痛点难点

  90分钟,12个问题,直击就业和用工的痛点、难点。

  快递小哥等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为保障城市正常运转、服务人们日常生活付出了辛勤努力,作出积极贡献。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何秀珍关注到这部分群体流动性大的问题,问道,“我市采取了哪些措施规范用工管理,改善就业环境,保障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合法劳动权益?”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部分劳务中介抬高劳工价格从中牟利,既干扰了劳动力市场秩序,又增加企业用工成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锦良的询问与此有关,他问道,“我市如何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剑鸣关注的是退役军人、残疾人就业问题,他问道,“我市如何促进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的有效就业?”

  社区是推动就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许毅青的问题是,“我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进展情况如何?社区在促进就业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调研中许多企业反映职业技术院校人才也一人难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洪春凤问道,“随着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实施,请问我市已采取或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

  一个半小时专题询问,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询问重点突出、直截了当,抓住了就业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关切;17个部门单位的应询回答,实事求是、坦率真诚,体现了政府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接受人大监督的行动自觉。

  “六稳”工作、“六保”任务,都把就业摆在首位。今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把促进就业和破解企业“用工难”工作作为监督重点,目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助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观点】

  强化服务保障

  推出更精准政策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要强化“降、缓、返、补”政策落实兑现,千方百计稳定市场主体,稳定就业岗位。要落实《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各项规定,促进灵活就业。要加强校企深度对接合作,优化就业指导和招聘服务,推动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政策要与“4+4+6”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对接、有效衔接,优先安排创造就业岗位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要用好“留厦六条”硬核措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厦创业就业。要加强区域劳务合作,加强外来员工保障,加强市场秩序监管,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和供需动态平衡。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