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法规草案征求意见 > 《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

《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

 发布时间:2013-08-13 09:00: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4874268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公布《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的通知

  根据《厦门市2013年制定法规计划》,《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列入厦门市2013年度法规正式项目,现有关部门已提出了《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草案)》初稿,为进一步提高法规的起草质量,现将《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草案)》初稿全文在《厦门日报》和厦门人大网站(www.xmrd.gov.cn)意见征求版块上刊登,广泛征求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的立法建议和修改意见。

  自公布之日起至8月25日,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将书面意见寄至厦门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员会(地址:湖滨北路61号,邮编:361012,电话:5398513,传真:5398065)或发电子邮件至:juanzi1815@sina.com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2013年8月13

  附:

  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

  (草 案) 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市民福祉,建设美丽厦门,遵循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本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高级文明形态,它以“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主要特征。
                       生态文明建设应当通过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市民提供可持续福利。
                       第四条 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同步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生态优先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区域分异与整体优化相结合,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二)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三)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协调、合作和激励机制;
                       (四)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体系和考核办法;
                       (五)制定资源有偿使用、生态产业扶持等政策措施。
                       第六条 市生态文明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监督管理工作。
                       国土、环保、建设、农业、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规划、市政园林、气象等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区、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第七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优化空间格局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厦门市生态功能区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功能区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三)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四)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五)各生态功能区概述。
                       各级人民政府在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时,应当遵守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在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划定生态红线,生态红线主要包括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敏感区或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区域。下列区域应当纳入生态红线范围:
                       (一)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洪水调蓄区、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二)海拔五十米以上并且无人居住的山地或林地、水陆交界生态脆弱带等生态敏感区或脆弱区;
                       (三)自然保护区、珍稀物种保护区、无居民海岛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四)其他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
                       第十条 禁止在生态红线范围内从事与生态保护、改善无关的项目开发活动,以及其他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
                       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功能区划应当遵守生态红线。
                       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活动应当依据生态承载力,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第三章 自然生态保护
                       第十二条 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市西部、北部低山丘陵地带森林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和建设,采取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林相改造和预防火灾、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提高本市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自然景观优美。
                       应当加强主要河流和交通干线两侧生态廊道建设。
                       禁止砍伐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
                       第十三条 国土资源、规划等部门应当加强山体保护。
                       禁止在山顶、山脊及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
                       禁止在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两侧和机场、车站、湖泊、水库周边进行开山采石活动。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自然水体保护,确保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维持、改善水体生态功能。
                       实行退耕、退渔、退养,还湖、还溪,加强溪流上游植被保护,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建设溪流生态岸线,改善溪流生态环境。
                       实施主要溪流流域综合整治与景观生态修复工程。
                       第十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
                       建立海洋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评估制度,防止过度开发对海洋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保护滨海自然岸线,严格控制围填海造地规模。
                       加强对滨海湿地、红树林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禁止在本市海域进行水产养殖和开采海砂。
                       禁止在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文昌鱼保护区及其他依法设立的禁渔区进行捕捞。
                       第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建设。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在珍稀物种繁殖地内设立临时性禁入区。
                       禁止在保护区及外围保护地带、临时性禁入区进行砍伐、狩猎、捕捞、烧荒、开矿、采石、挖砂及其他人为干扰活动。
                       第十七条 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等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资源数据库和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完善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评估制度,防范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市生态环境的危害。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海洋与渔业、市政园林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代表性、重要观赏价值的山峰、古城、古驿道、礁石、古树名木等自然标志物和历史遗迹的保护。

第四章 环境污染防治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市环境容量,确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对超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新增同种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对超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新增同种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
                       第二十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溪流跨界断面水环境质量政府责任考核机制,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坚持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完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鼓励对生产生活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提高中水回用率,削减污染物进入水环境的排放总量。
                       第二十一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鼓励燃煤锅炉实行清洁能源改造,停止对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燃煤锅炉的审批,减少能源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物。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构建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鼓励绿色出行。控制机动车总量增长,严格执行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检测方法,加快淘汰高排放机动车,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总量。
                       第二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
                       新区建设和旧城成片改建应当按照市容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和环境卫生设施的设置标准,配套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尚未配套建设的开发区、旧城改建区、住宅小区应该限期补建。
                       鼓励多渠道投资建设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系统,加强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的建设,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危险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产生、收集和处置危险废物企业的监管,确保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
                       第二十三条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对耕地质量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建立数据库,向农业生产者通报相关信息,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治理农村面源污染。
                       实施农村田园清洁工程和家园清洁行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完善运行管理机制,防治农村生活污染。
                       第二十四条 区人民政府应当控制畜禽养殖规模,划定禁养区域。
                       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扶持政策,推广循环型零排放畜禽养殖模式。
                       养殖企业应当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有效防治畜禽养殖污染。
                       第二十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设立应急指挥机构,领导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确保辖区环境安全。
                       可能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应当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根据应急预案配备相应的人员、物资和设备,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第五章 发展生态经济
                       第二十六条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节能环保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生态低碳的新型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集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第二十七条 发展生态工业,按照国家规定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水、余热、余压进行再生利用。
                       加大与台湾地区产业对接与合作,做强做大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低耗能工业。
                       第二十八条 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和信息四大支柱服务业,培育壮大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
                       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规范生态旅游区的规划,推进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提高生态旅游行业服务水平,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第二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加强资金和政策扶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环保、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及海洋装备设计研发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
                       第三十条 开发区、产业园区应当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统筹规划、改造升级、加强环境和设施配套,建设循环经济基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第三十一条 推进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再制造产业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规划实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加强废旧电子废物的源头控制,规划建设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网点,实行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安全处置的全过程管理。
                       第三十二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推广使用电力、天然气、生物质能等优质能源,鼓励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研究、示范和推广。
                       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企业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三条 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建筑领域节能工作,推进绿色建筑的建设。
                       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建材和再生建材,支持节能新型建材产业化。鼓励采用工业化方式建造建筑,推广钢结构建筑,新建住宅应当实施一次性装修到位,减少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
                       新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应当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建设,以一星级绿色建筑为主,鼓励建设二星及以上等级的绿色建筑。
                       按照建筑物的类别、使用功能和规模,制定各类建筑的碳排放指标。公共建筑业主应按规定承担强制性减排任务。在公共建筑领域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公共建筑能耗监测、能耗统计、能耗审计、能效公示的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动节能改造与运行管理。

第六章  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第三十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以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利用媒体、文化设施和文学艺术等途径形式,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第三十五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当定期组织生态文明学习培训。中、小学校应当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托幼机构应当安排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开展儿童的生态文明养成教育。
                       第三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机关、镇街、社区、企业、学校、医院、家庭等创建活动,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素质。
                       第三十七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弘扬生态文化,开展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实施城市精神塑造工程,城市形象传播工程和诚信体系建设工程,发展体现生态文化、地方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三十八条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约资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以及再生产品,节约使用办公用品。推动建立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用能、用水定额管理制度。
                       餐饮、娱乐、宾馆和交通运输等服务性行业应当提供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品和服务。
                       公众应当增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观念,提倡公众自觉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再生利用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第三十九条 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倡导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培养公众资源回收意识,分类投放生活垃圾,遵守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规定。
                       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减少电梯使用,控制照明用电。

第七章  制度建设与保障
                       第四十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府投入为主、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下列事项应当通过资金、技术、就业、社保等方式予以补偿:
                       (一) 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与保护;
                       (二)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保护;
                       (三) 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与保护;
                       (四) 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修复;
                       (五) 水土保持区治理;
                       (六) 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事项。
                       具体生态补偿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
                       (二)污染防治措施与环境质量状况;
                       (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
                       (四)森林、海洋、湿地、溪流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情况;
                       (五)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情况;
                       (六)环境基础设施以及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与清洁能源所占比重;
                       (八)碳排放总量控制及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
                       第四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制度,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对责任单位以及负责人的绩效考核,实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票否决和单位负责人离任报告制度。
                       第四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主管部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信息档案,将单位和个人严重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记入档案,建立信用监督和奖惩制度。
                       第四十五条 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海洋、气象等部门应当建立城市环境长期调查和动态监测综合信息系统,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和海洋、森林等生态系统进行监测、预警和综合评价,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
                       第四十六条 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定期听取审议同级人民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检查督促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情况,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或者决定。
                       第四十七条 办理环境诉讼案件或者参与处理环境事件,可以向行政机关或者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或者法律意见、检察建议或者督促令,有关行政机关和单位应当及时回复。
                       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者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认为当事人的行为可能加重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生活环境的破坏,或者可能造成难以恢复后果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措施。
                       第四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因环境污染致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鼓励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以及律师、其他法律工作者为环境诉讼提供法律援助。
                       第四十九条 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新闻媒体,依法对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及国家机关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责情况进行舆论监督。
                       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有关单位应当及时调查处理新闻媒体报道或者反映的问题,通报调查处理情况。
                       第五十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公开下列信息:
                       (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及其执行情况;
                       (二)生态功能区的范围及规范要求;
                       (三)生态文明建设量化指标及绩效考核结果;
                       (四)财政资金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及实施情况;
                       (五)生态补偿资金标准和使用、管理情况;
                       (六)社会反映强烈的生态文明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
                       (七)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八)其他相关信息。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二款,在生态红线范围内从事与生态保护、改善无关的项目开发,以及其他可能损害生态环境的活动,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整改、恢复原状,并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三款,砍伐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砍伐株数十倍的树木,并处砍伐林木价值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在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两侧和机场、车站、湖泊、水库周边进行开山采石活动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每立方米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五款,在本市海域进行水产养殖活动的,由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养殖设施,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六款,在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文昌鱼保护区及其他依法设立的禁渔区进行捕捞的,由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没收渔具和渔船。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三款,在保护区及外围保护地带、临时性禁入区进行砍伐、狩猎、捕捞、烧荒、开矿、采石、挖砂及其他人为干扰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限期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批评,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二款,审批在生态红线范围内从事与生态保护、改善无关的项目开发;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三款,审批砍伐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审批在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两侧和机场、车站、湖泊、水库周边进行开山采石;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五款,审批在本市海域水产养殖和开采海砂;
                       (五)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对超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审批新增同种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对超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审批新增同种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
                       (六)其他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友情提示  
1、提出意见和建议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2、请针对法规草案提出意见和建议,您的意见和建议将会被认真研究;
3、为便于联系,并对意见集群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请尽量如实填写个人信息。

 

我要留言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邮箱:xmrd@xmrd.gov.cn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