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代表建议公开 > 代表建议 > 正文

关于《避免“先发展,后治理”,科学解决好跨岛发展中出现的“村中城”、“城中村”现象》的建议

 
来源:厦门人大
      
2013-11-08 11:00: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239158

  随着岛内外一体化进程的提速,岛外出现了许多优于中心城区的大楼盘。据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数据显示:2012年厦门岛外住宅成交31671套,占全市住宅总成交套数的77.21%,这表明厦门人口呈现向由岛内向岛外城区转移的特征。与此同时,在繁荣的数据背后,在岛外已经入住的不少社区里,出现了典型的“村中城”现象,建设起来的高楼,被周边的一片片农村包围起来,并存在以下三个突出的问题:

  1、居住者群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一时跟不上的市政、商业配套之间的显著矛盾。盖好商品房后配套设施没有及时解决,导致“村中城”周边基本无相关商业配套,导致民众出行乘车难、入园上学难、生活消费难……,影响了民众对社区的不满,成为社会管理的新情绪。

  2、居住者群体的城市意识、维权意识与“有关部门”相对落后的行政理念的碰撞。

  3、对于“村中城”周边的村民来说,害怕和担心失去土地而导致今后生活无着落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因此,他们一方面大量违建房屋以期更多拆迁赔偿费用,另一方面大量的出租房屋也引发了村民与村民、村民与职能部门之间种种的纠纷。

  全面推进跨岛发展战略,是促进厦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岛外新城的同时,要尽可能采取的有郊办法和措施,解决“村中城”问题,解决相关群体的合理诉求,避免“先发展,后治理”,重回岛内“城中村”老路。

  因此,建议:

  1、规划要更具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要提前了解所规划区域的民众的合理诉求,对规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及时进行统筹考虑,避免出现规划实施后出现无法解决的拆迁等问题。

  2、依托当地村民,就地解决“村中城”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要让当地村民参与到相关建设中来,让他们共同来建设他们原来的土地,这样有利于将相关阻力转化为动力。

  3、完善现有“村中城”的周边配套,提高民众居住满意度。主要解决就医、就学、出行、商业、市政等配套设施问题。

  4、扩大岛外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并提升职能部门的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岛外“村中城”设立试点,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扩大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各项事务的渠道,参与工作人员选拔、评价、考核等过程,创新“村中城”“城中村”的社会管理模式,加快跨岛发展和岛外新城建设步伐。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