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现在已经发展成全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城市之一,也是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颗滨海明珠。城市的不断发展,岛内外一体化布局和厦漳泉同城化发展模式已经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容,车辆的增加,人口的增多,交通拥堵的问题已经逐渐凸显出来,交通线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交通问题也是事关民生的大问题。根据调研厦门交通拥堵原因分析如下:
1.路面承载能力饱和:厦门岛内车道宽度不够,BRT线路建成后在主干道如厦禾路占据固定车道,使得原有的车道变少。随着成功大道建设完工和仙岳路改造完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岛内堵车问题,但随着私家车增多,大部分出行车辆都开始舍近求远选择成功大道,造成成功大道行车负担过重;
2.私家车数量持续增加:厦门私家车购车成本较低,上牌方便,因此在厦购车人数持续增多,私家车数量增加也导致了交通压力不断加大。
3. 交通管控条例有待加强:厦门是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近年来自驾游盛行,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自驾到厦门旅游,但由于全国交通管理系统尚未电子联网,因此外地车随意停车、加塞和闯红灯的现象层出不穷,加重了地方交通的负担;
4.交通安全意识较淡薄:厦门公交车和的士行车过快,大多数私家车避之不及,容易出现刮擦和碰撞,出现交通问题的车道就可能被占用半个小时以上,若遇上上下班高峰期,出行人数众多,那么占用的时间将会更长;
5.部分交通信号灯缺失:部分街道路口的人行斑马线未设置红绿灯,行人过马路随意性强,来往车辆多,容易出现交通隐患。如卧龙晓城和金鸡亭之间的斑马线上,行人常常无组织随意过马路,迎面而来的车辆往往需要紧急刹车以避之,如果能在这样的路口安装指示灯就能提升运力,提高出行的速度,保证安全性;
6. 关键节点疏通受阻:在一些小区出口与主干道的交接点由于多方车流汇集经常阻塞,比如文屏山庄小区出口处、国贸春天出口处等,相反,此前一直拥堵的国贸大厦出口处因撤销了路面的围栏使得出口处车辆不必再与公交车挤车道而变得较之从前顺畅许多,值得借鉴。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一、 重视交通规划,整合现有资源
厦门未来的交通建议以支线道路建设为主,将几条交通大动脉变为数条交通支线与主干道相互结合,完善交通指挥,以距离换空间。充分发挥次干道和支线路的连锁效应,形成毛细血管的渗透效果,时时分流主干道的交通流量,根据高峰期双向车流量大小,适时调整部分车道,美国著名的金门大桥是双向六车道,往返各有3条车道,但大桥刚建成通车便经常出现严重的堵车现象,有人提议对往返车道数量进行灵活调整,上午上班高峰,左边车流量大,安排4条车道,下午返程高峰,则在右边安排4条车道,因此堵车问题迎刃而解。
二、 加强交通守法意识,严格执法力度
交通遵章守法意识的薄弱应该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大病源。通过宣传强化人们的交通意识,遵守交通规则,礼貌避让,文明行车,提高人民的交通素质,也将成为缓解厦门交通压力的必要手段。在交通警察警力有限的条件下,应明确交通协管员的职责权限,赋予交通协管员对非机动车、行人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进行制止、警告并在一定限度内进行处罚的权利;加强对外地自驾游私家车的管理,一旦发现违规必将予以重罚,绝不姑息。
三、 完善公交系统,鼓励绿色出行
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上下班交通高峰期,设置公交车专用道路,禁止其他车辆占用;合理设置路线站点、路隔,提高电子化系统运用,使乘客更为了解公交车行驶信息;开辟自行车道,鼓励岛内自行车通行。厦门岛内道路较平坦,面积较小,适合自行车通行,可设置自行车道,沿途设置加气点、维修点、停靠点,使骑自行车出行成为便捷的交通方式。
治堵并非一日之功,多管齐下才能见成效:建立交通拥堵责任制,各个单位“自扫门前雪”,把本地区、本单位对交通拥堵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有很多单位不让来访者的车辆进入,造成单位附近乱停车引起交通拥堵;有些小区门口支干道经常违章停车,成为小区管理的空白地)。采用更加先进的道路标牌或标志灯,根据路况适时增减公交车道数量。对高速公路的进出口进行改造,使得发生严重交通拥堵时车辆能够及时离开拥堵的道路,交通台等媒体增加道路状况信息发布的频率等。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为真正实效地优化厦门城市交通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