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代表建议公开 > 代表建议 > 正文

关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办中外研究生院,培养亲产业的研发人才,推进厦门国际化进程的议案

 
来源:厦门人大
      
2013-11-08 14:31: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4883402

  一、 案由:

  提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办中外研究生院,培养亲产业的研发人才,推进厦门国际化进程》议案的背景:

  (一)国家——推进开放型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教育部出台的“高教三十条”以及福建省教育厅出台的“24条”都专门就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以及亲产业作出阐述。

  (二)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厦门综改试验区

  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

  (三)厦门——定位于“现代化、国际性、创新型的港口城市”

  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和现代服务业辐射功能;大力发展外向型、质量效益型为特征的经济,把厦门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的航运枢纽、国际贸易的基地、 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和国际化的信息中心”;积极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汽车、工程机械、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计算机及通信设备等13条百亿产业链,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不断实现从“厦门制造”向“厦门智造”、“厦门创造”的产业链升级;推动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战略;加快建设集美新城。

  二、案据

  中国的诸多城市在推进国际化、现代化进程中,均以国际化经济为主体、国际化城市为基础、国际化人才为支撑。其中以国际化人才为支撑的主要抓手就是把“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素质和研发能力”作为根本之策,把推进地方教育“国际化的亲产业办学”作为长久之计和首要之举。

  (一)必要性

  1、厦门外向型经济发展:需国际化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中国入世的十年,是厦门发展史上的黄金十年。十年间,厦门共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159.5亿美元,占新中国成立以来厦门全部外贸总量的82.4%。厦门已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航运物流中心,福建省的最大贸易口岸。

  厦门外向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仅为厦门带来资本和经济效益,更为厦门在行政制度、管理机制和国际人才需求上带来良性冲击。据调查,至2012年年底,仅有3500多名境外人士在我市就业,在厦门市创业、工作的留学人员也仅有5000多人。掌握国际先进专业知识,熟悉国际经济发展,通晓国际行业规则,有较好的外语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国际人才越发紧缺。

  2、厦门产业升级:需国际化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厦门明确以电子、机械、航运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与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为支柱产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产业、文化创意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欧美国家及日韩长期在上述产业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占据全球产业链的最高端,且这些国家正在以“重点发展”和“创新引领”的产业策略,进一步强化其对全球产业链的主导与控制能力。须切实加大创新投入、加强载体建设、构建顺畅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进行国际化的协同创新。积极与国外优质的高校、科研机构、跨国企业进行合作,有效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科技和产业资源。

  3、厦门“人才强市”战略:需要国际化亲产业的高等教育

  目前在厦高校中,只有作为国家重点院校的厦门大学和厦门理工学院定位于国际化。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综合性院校,厦门大学在国际学术、科研、文化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上的成就显著,正昂首阔步朝着“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但厦门理工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更强调与厦门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关之痛痒、应之所求、纳之精华、为之服务”,培养厦门急需且具有多元文化视野、前沿专业知识、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4、厦门理工学院加快省级重点高校建设:需着力提升国际化和亲产业办学水平

  目前,福建省和厦门市已达成意向将厦门理工学院作为省市共建的重点本科院校。未来厦门理工学院将加快学科/专业、校园三期、校园文化等三项建设,重点在国际化和亲产业上狠下功夫,加快省级重点建设高校建设,早日实现“国际化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目标。

  因此,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依托长期坚持亲产业和国际化办学的厦门理工学院,在厦联办一所高起点的研究生院,不仅有利于厦门理工学院提升国际化和亲产业办学水平,更有利于将国外高校先进的理念、多元的文化、优质的资源与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为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性研发人才,推进国际化进程。

  (二)可行性

  1、国家、省市有政策:积极支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列入重大项目之中,明确提出要“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划、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和项目。”“要探索多种形式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闽政》(闽政〔2012〕47号)指出,“支持高校自主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以及“支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将高校高层次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引进资助计划和建设项目。省财政设立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经费,重点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杰出人才奖励和重大人才开发项目的资助”。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厦府[2012]471号)明确指出“大力支持市属高校快速发展、跨越发展”,“使厦门理工学院成为省级重点本科院校”,“支持厦门理工学院继续开展专业硕士点建设”,“大力发展工学教育,安排工学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支持高校自主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和协同创新”,“将高校高层次人才纳入‘海纳百川’人才政策体系”,“将厦门理工学院建设成为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

  2、沿海城市有先例:依托本地高校,已先行创办国际化应用型大学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如上海、深圳、珠海、苏州等,都在着力建设为国际化的城市,积极开创以国际化人才为支撑的对外开放新局面,当地政府纷纷意识到,依托本地高校,在当地建设一所紧密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的、国际化的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亲产业大学非常重要。具体如下:

  

  3、厦门理工学院有基础:国际化和亲产业办学体系基本形成,对外合作交流富有成效

  (1)办学实力快速提升

  作为厦门市自己创办的惟一一所本科高校,近年来,学校坚持根植厦门、服务海西的服务定位,亲产业、国际化的办学特色逐步显现,办学实力、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先后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实施高校”和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别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即将成为省市共建的省级重点高校。在升本的八年时间里,大学排名上升200多位,人才培养质量排名位居省内同类高校首位,甚至超过部分老牌高校。

  (2)国际化办学进程加快

  是国内较早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高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30多所高校签订协议、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合作领域及方式也由“学分互认、师生交流”向“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师资能力提升”纵深发展。坚持以人才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倾力打造“多元文化交流学习平台”,推行学生“海外第二校园经历”项目;“国际化双校园联合办学项目”成效显著,与7个国家10所合作院校开设20多个本科、研究生联合办学专业;与台湾19所优质高校开展“3+1分段对接”、“校校企”闽台合作联合培养项目;与国外大学共同成立了符合厦门产业需求的多个科研中心和综合性科研平台。

  (3)亲产业办学体系基本形成

  是大陆高校中首个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的高校,在厦门理工学院《2011-2015年建设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成为“特色、精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的海西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现与30家国(境)外优质高校和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亲产业国际化办学发展联盟”,共享开放国际化亲产业办学资源;推动“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项目,正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筹备在厦门共建研究生院;以国际化的“校校企”合作模式,与ABB公司与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松霖集团与欧洲设计学院、建发集团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校等企业和高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技攻关、技术转换及实验室共建;“六联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富有实效,已与ABB(中国)公司、美国GE集团、BOSCH集团、厦门金龙联合公司等300余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关系。

  三、建议

  (一)重点突破,支持厦门理工学院联合国外优质大学高起点建立研究生院。

  目前情况:正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加拿大综合排名第八)筹划:即依托厦门理工学院,在厦门共建研究生院。申报工作已获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政策支持,并即将与里贾纳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该研究生院将是中国教育部批准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同于合作办学项目);拟重点开设满足厦门/海西急需且为两校优势的学科,如机械、电子、环境、能源、工程、文化产业等;招生以中国为主,面向全球,特别是东南亚、北美地区的国外留学生,预计每届在校生500人;借鉴国际优秀的教育经验,引进里贾纳大学先进的教育管理体制,融合中加的科学研究优势,为厦门及海西地区培养高级的应用性、研发型、国际化人才。

  存在问题:该研究生院办学用地:我校共有两校区,思明校区大部分已置换,置换300亩地尚未完全划拨到位;该研究生院需要相应的教学、办公、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实验设备投入的资金。

  建议方案: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向省、教育部申办研究生院;并在厦门理工学院集美校区附近(或其它行政区)划拨办学用地300亩;将中加研究生院基础建设经费列入预算,逐年划拨,用于建设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宿舍楼等基础设施。

  (二)加大投入,推进厦门理工学院国际化亲产业办学

  目前情况:已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及英美近10所大学合作,在电气工程、车辆工程、土木工程等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上,开展“本科生国际化课程改革项目”;即将启动与ABB公司、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共建的中德电气学院,与松霖集团与欧洲设计学院共建的中欧设计学院,与台湾南侨集团和瑞士洛桑酒店共建酒店管理学院等一批国际化的“校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将进一步推进学生“海外第二校园经历”。

  存在问题:国际化、亲产业师资队伍的数量和水平需尽快提升。目前,我校具有海外背景的中方教师占师资比例12%,外教43名;有“海外第二校园经历”的学生数量较少;聘请专业类外国文教专家的工资待遇较低(等同于中方同等教师的水平),难以能请到更高水平的专业外教;教师申请国家出国留学基金时获批机会很少,而我市财政局每年划拨的因公出国(境)经费仅60万元。

  建议方案:

  一是设立厦门理工学院国际化办学专项基金5000万/年,共投入三年。其中包括:每年划拨“亲产业、国际化”师资建设专项经费1500万元/年,用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聘请更多优秀的外国文教专家,以及支持更多教工赴国(境)外国外进修提升;每年划拔学生海外第二校园经历专项经费500万元,用于资助更多优秀学子拓展国际化视野,感受异域文化;投入国际化校园基础设施及文化建设专项3000万,用于建设外教专家学者及留学生楼,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

  二是牵线搭桥,帮助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荐学校与厦门友好城市的同类或优势学校缔结合作办学项目;以政府名义,帮助推介留学生项目,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

  (三)全力支持,推进厦门理工学院省级重点建设高校建设。

  目前情况:省教育厅已基本同意我校为省市共建省级重点建设高校,正式批文待省政府下发。

  存在问题:工科专业和工科学生的比例还需进一步提高;工科实验室及研发平台建设需加快;“卓越应用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专业硕士培养”中政产学研的结合不够密切,企业参与度不够高。

  建议方案:设立厦门理工学院工学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工科发展和构建完善亲产业大学办学体系;鼓励支持厦门理工学院联合与国(境)外高校,与在厦的跨国公司或国内名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技攻关,实验室共建等合作项目;支持和要求在厦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接纳学生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支持厦门理工学院“卓越应用人才”和“专业硕士”的培养。

  领衔人:黄红武

  提案人:黄清河、郑一琳、李澄清、黄瑞丽、赵继丹、刘丽、倪超、陈锦标、黄学惠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邮箱:xmrd@xmrd.gov.cn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