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研缘由
在闽南地区,民间信仰非常盛行,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仰沁入闽南各个区域,有从天庭阳界到阴曹地府的各路神明等。民间凡是求神拜佛,崇拜的灵符魂神、自然神庶等神明多达120种之多。不论城镇乡村,公庙寺观随处可见,大都佛道合流,同一庙宇有佛有道还有众多俗神,是典型的多神崇拜区域,组成一个与民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体系,包括泛神崇拜与一些敬神习俗等等。民间信仰在闽南地区早已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信仰,也不再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事情,它已经成为地区与地区、区域与区域、村社与村社,乃至宗亲与宗亲沟通交流的媒介和纽带,同时也是两岸同胞谒祖、寻根、文化、旅游交流活动的主题。在闽南,人们为了祈求保佑平安福寿,许多区域的民居中还保留着居宗要奉门神(如钟馗、秦琼、尉迟恭等),生病就拜医神(保生大帝、广济大师),经商必敬财神(关公、赵光明),赴考先祭文神(孔子、魁星爷),练武崇祀武神(关帝、城隍爷)等等。无论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博取功名到消灾解厄,都蒙上一层浓厚的神明保护色。我们之所以选取闽南民间信仰为调查对象,一方面,为的是更好地了解自己生活区域的民间信仰,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的闽南民间信仰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延伸和融合。另一方面,基于对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形式多样的俗神信仰文化、鬼神信仰文化、巫神信仰文化和祖先信仰文化的研究,为的是更加深刻地研究它的精髓,去其糟粕,使我们的民间信仰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
2.调查方法
为了使调查更加顺利进行,我们采取分地区、分时段分别在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展开调查,主要采取的调研方法有:(1)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信仰、风俗习惯和他们对民间信仰的看法,以及针对“信仰”与“科学”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交流。(2)走访当地的大小庙宇和主要建筑,观察其中的神像特点和参阅庙里的有关书籍、碑、款等,并且与居民家里供奉神像相比较分析。(3)通过各种各样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如与族中老人谈话、上网了解相关知识,阅读有关国家政策等,便于保证调查的全面性、真实性。
3.调查综述
3.1 闽南民间信仰内容
从历史调查分析,闽南民间信仰的杂乱无序与古代闽越土著信仰崇拜有一定的继承联系,闽南地区三面环山,背朝大海,多瘴气,在社会生产力低的古时候又是属于格外偏远的蛮荒之地,所以土著闽越人有“信巫尚鬼”的习俗。汉晋时期,北方汉民开始入迁闽中及闽南,当时这些地方不少仍处于山高林深、瘴雾弥漫的原始状态;当时人们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和了解一些难以理解、解释的自然社会现象,在积极开发生产的同时亦不得不寄托求神明的护佑和指示,如同现在人们将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结与外星人一样,这样,闽南土著“信巫尚鬼”的传统便被入迁的汉民部分地继承了下来。后来加上北方汉民入闽后生存竞争严重以及宋元以后的冒险犯禁活动,使人们普遍产生了功利主义及“有求必应”的宗教观念,使鬼神的队伍越来越庞杂;而由民间宗教信仰杂乱无序所引起的信风水、祈阴福、信巫不信医等恶习,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中原传入的道教佛教民间信仰崇拜的各种神灵以及从印度阿拉伯国家、欧洲等国家传入的各种信仰同本地的传统信仰构成了十分庞杂混合的神鬼体系。根据近些年的研究,明清至改革开放以来闽南的民间宗教信仰,大体可以分为自然(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俗神崇拜、瘟神与王爷崇拜,以及画符念咒、卜告抽签、扶乩降神、驱邪治病、祈奉祝雨、斋醮普渡、迎神赛会等等名目。与我国现有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五大宗教相比,民间信仰没有明确的创始人,也没有固定的教条教规、组织形式等,并不形成一个社会实体。其思想是俗神信仰、鬼神信仰、巫神信仰和祖先信仰,相信神灵能支配人生,福佑信仰者,在信仰活动中,又有神庙神条的建造,以及相应的崇拜礼仪等,从而具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属性。从宗教信仰方面看,闽南民间信仰就是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闽南,宗教信仰中的民间信仰典型代表有妈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和关帝信仰,另外还有文昌帝君的崇拜、土地神与后土神崇拜、灶神崇拜、巫鬼崇拜、其他神君崇拜信仰等等。
3.1.1妈祖信仰
妈祖,真名林默,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幼年聪明颖悟,能过目成诵,长大以后决心终身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平常精研医理,热心助人。生活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经常救助遇难的渔舟和商船,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还会预测天气变化,还能够预知休咎事,所以称她为神女龙女妈祖。作为民间海上保护女神的信仰与泉州漳州厦门地区航海业、渔业生产发展有密切关系。妈祖文化与闽南民众生产、生活、安危息息相连;在全世界信徒多达两亿多人,并且为世界三大宗教(民间)信仰之一。
3.1.2保生大帝信仰
保生大帝 ,真名吴夲,字华基,号云冲,闽台尊称吴真人、大道公,泉人俗称花桥公,北宋泉州府清溪县常乐里石门(今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人,后移居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现划归漳州市龙海县)。生于太平兴国四年(976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业医活人,卒于景祐三年(1036年)。明永和(1403-1424)时,进封保生大帝。杨志在《慈济宫碑》中讲述了吴夲“弱不好弄,不茹荤,长不取,而以医活人”的严守戒律之品行。吴夲之所以能赢得众多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不仅因为他的药到病除的高明医术,还在于他难能可贵的慈心济世精神,后称“吴真人”、“保生大帝”和“大道公”。对吴真人的信仰,至今已近千年。1998(2008)年是吴夲诞辰1010周年,漳州和厦门分别举行了纪念活动,暨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吴真人研究会。其后又在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成立了厦门市吴真人研究会。泉州市区军地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2006年4月18日,海峡两岸吴真人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市召开。这些年来,经过海峡两岸学者的共同努力,已取得累累可观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了《吴真人学术研究文集》、《吴真人研究》、《吴真人与道教文化》等论文集。在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认为纪念吴真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继承弘扬他那慈善济世的高尚精神,多做“报生”的类际行动,以提高吴真人的伟大神誉。泉州花桥宫历时一百多年的慈善事业就是弘扬吴真人的精神的一个典型事例。
3.1.3关帝信仰
关帝即关羽,关羽生前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民间对关帝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最典型的神跟人的崇拜,其影响之深广甚至超过了其他各路神明的崇信,关帝是儒、道、释共同尊奉的历史人物神明,这是历史上儒道释文化长期互相渗透影响的结果,也反映了我国民间信仰,自发选择的无明确宗教意识的多样崇拜特征。而在这三种文化互相渗透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关帝信仰的渗透最为显著,是儒家忠义思想在关帝中的体现。关帝在闽南有虔诚的信仰者,如泉州涂门关帝庙即使在“文革”期间已经被改为他用,虔诚的信仰者,仍在早晚于天色暗黑和行人稀少之际,悄悄地到庙前、庙后和路边烧香祈祷。
3.1.4文昌帝君的崇拜
文昌帝君是考科举人所尊敬的守护神,与一般人无多大关系,仅是一种间接信仰,旧时书商印刷商大部分都会供奉。所以民间有些禁忌,不许随意糟蹋字纸书籍,不能当枕头更不能坐在上面。
3.1.5土地神与后土神
土地神即福德正神,俗称土地公,土地公据说是守护村镇部落的阴阳两界之神,因而受到人们的崇拜,认为土地公能保佑土地平安丰收,治病除灾,发财,管理土地等,乡间多见土地庙,后土神即守墓神,在墓侧立石碑作为后土神的象征,通常刻上“后土”二字。
3.1.6灶神
灶神为一家之主,乡间建灶改灶均须看黄道吉日,恐冲撞了“神明”。灶口只能向南或向西,否则“不吉”。关于灶神,闽南人有这样的说法:平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上切菜,不得击灶等。
3.1.7巫鬼崇拜
闽南风俗很信鬼神,超越佛道之教,经常祭祀它乡之鬼,盛于南宋。这些民间传说考证起来大部分都是很荒唐的,是民众生活水平低,文化素质低的一种表现。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科技教育文化的推广普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素质有很大提高,特别是知识分子干部和学生的泛神崇拜已消失或淡化。不过70年代以后泛神崇拜又有所回潮,而且在闽南的很多农村地区,人们对“七月”是鬼月这一说法还是深信不疑的,他们认为在农历七月不许在晚上洗衣服和晾衣服,收衣服时要记得抖一抖,甚至忌于在农历七月结婚和生育等等。
3.1.8其他信仰
关帝信仰、妈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是通行于闽南地区的三大信仰,体现了闽南民间信仰的统一性。在闽南地区不同的地方根据自己的需要还有各自特定的神君,如漳州的开漳圣王信仰、三平祖师信仰,角美的玄天上帝信仰,泉州地区的临水夫人信仰、青山王信仰、清水祖师信仰、王爷崇拜。厦门地区的钩艚王和钩钓王信仰,龙王宫以及天头妈信仰等等,充分说明了闽南民间信仰的分散性特征。
3.2 闽南民间信仰作用
民间信仰在民众中有很深的根,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尤其是那些存在有几千年历史的民间信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与存在的一种特色文化,其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将长期存在于我们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2.1民间信仰所信仰的诸神无一不经过儒道释解释过,这些神灵身上都有其特定的良好品质;他们以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为核心,倡导人们要忠心诚信,孝敬父母及师长,仁义;反之就是道德缺失,大逆不道,必遭报应。如观音的仁爱、仁慈,妈祖的见义勇为,保生大帝悬壶济世,关羽的忠义等。民间信仰亦顺应这一思想,在信仰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使信仰者无不自觉地会向那些神灵学习。
3.2.2民间信仰在普通群众中所起到的精神抚慰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们通过民间信仰及各种仪式活动来传达喜怒哀乐,调剂情绪,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满足心理需求,特别是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坎坷,人们需要一种精神支撑。民间信仰独特的文化魅力长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3.2.3闽台两地民间信仰盛行,庙宇香火旺盛。据了解,在闽南地区有什么样的神庙,台湾地区几乎也有相同的神庙。相同的民间信仰,神邸庙宇遍布两地的大街小巷,是闽台两岸手足情深的历史见证,也是沟通厦漳泉等地及两岸宗亲心灵的一座桥梁。事实证明,活跃于闽南地区的民间信仰,在促进祖国统一和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民间文化交流、吸引外商回乡谒祖、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4我们对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如人们奉信观音,是因为他是一位仁慈仁爱的慈神;奉信雷神,是因为他是制裁大逆不道、惩恶扬善的神圣。
4.调查建议
对民间信仰,我们既要正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性的一方面,也要看到其消极性。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民间信仰的存在、保护、挖掘和发展工作将给我们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应当引起政府跟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当加强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民间信仰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以有利于厦漳泉同城化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4.1加强闽南民间信仰保护工作。在厦漳泉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做好那些给我们带来正能量的民间信仰保护工作,从内容上加以整理和保护,从行动上当地有关政府部门要及时安排人员、拨资金、出方案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4.2加强厦漳泉及地区的其它诸神灵信仰文化的内涵挖掘工作。民间信仰代表了一个丰富的文化史,如今这种文化正在受一些制度化宗教和现代科学文明的冲击与淘汰,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挖掘工作,另一方面要加以宣传弘扬正向的民间信仰,利用厦漳泉当地香客各自的信仰神灵开展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敬香旅游节活动,使那些神灵信仰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传递。
4.3加强闽南民间信仰正向宣传工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先进的文化没有占领市场时,落后愚昧的东西必然占据着部分人的精神领域。在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闽南区域还有不少地方的文化生活仍然十分落后,民间信仰在闽南区域的人们文化生活中不仅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是闽南民众的精神食量。在厦漳泉同城化发展进程中对民间信仰文化正向宣传非常必要。建议:以庙会、祭拜日、诞生纪念日、祭祀等活动来悬挂宣传标语、编制宣传手册、地方戏曲表演等方式向民众宣传关公的“忠义”、保生大帝的慈心济世、妈祖的热心助人善济救人的勇为精神,就能正确引导信仰者,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信仰生活。
4.4加强对有关信仰活动场所的管理。在厦漳泉城镇化的区域发展过程中,防止某些利益集团借泛神崇拜来集资、捐资新建各种名目的庙宇占用土地资源,宣传无考证的民间传说来迷惑民众,借泛神崇拜祭祀等活动来谋取私人利益。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加强神邸、庙宇、宫、祠堂等保护,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或禁止地方势力借助厦漳泉同城化发展之机遇兴建、扩建神邸、庙宇、宫、祠堂等,占有土地资源,取得权益空间,谋取集团或个人的利益,更要进一步完善神邸、庙宇、宫、祠堂等信仰场所的发展与管理工作,出台有关法律法规文件。这是我们研究和保护闽南民间信仰的积极态度和主要目的。
4.5政府应当正确引导民众崇拜信仰的方向。在厦漳泉同城化进程中政府应当正确引导民众信仰方向,把民间信仰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与我们的社会和谐相适应加以探讨。在信仰过程,比较现实的态度是对民间性信仰加以积极的引导。注意过度神话与依托,一味地信奉神鬼将对身心造成危害,如以烧香纸拜神保佑平安而不采取科学的安保措施发生安全事故,以讨喝神水或依靠捉鬼驱邪而不就医吃药耽误治疗等事例时有出现。因此,我们既要崇尚信仰又要有所甄别。
参考文献:
[1] 关幼雄《泉州宗教文化》鹭江出版社1993年6月
[2] 徐晓望 《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3年8月
[3] 林国平论闽台明教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 福建师大学报2002第十期
[4]《漳州府志》《同安县志》《慈济宫碑》《东山县志》
[5] 何锦山《闽台区域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 1.调研缘由
在闽南地区,民间信仰非常盛行,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仰沁入闽南各个区域,有从天庭阳界到阴曹地府的各路神明等。民间凡是求神拜佛,崇拜的灵符魂神、自然神庶等神明多达120种之多。不论城镇乡村,公庙寺观随处可见,大都佛道合流,同一庙宇有佛有道还有众多俗神,是典型的多神崇拜区域,组成一个与民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体系,包括泛神崇拜与一些敬神习俗等等。民间信仰在闽南地区早已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信仰,也不再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事情,它已经成为地区与地区、区域与区域、村社与村社,乃至宗亲与宗亲沟通交流的媒介和纽带,同时也是两岸同胞谒祖、寻根、文化、旅游交流活动的主题。在闽南,人们为了祈求保佑平安福寿,许多区域的民居中还保留着居宗要奉门神(如钟馗、秦琼、尉迟恭等),生病就拜医神(保生大帝、广济大师),经商必敬财神(关公、赵光明),赴考先祭文神(孔子、魁星爷),练武崇祀武神(关帝、城隍爷)等等。无论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博取功名到消灾解厄,都蒙上一层浓厚的神明保护色。我们之所以选取闽南民间信仰为调查对象,一方面,为的是更好地了解自己生活区域的民间信仰,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的闽南民间信仰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延伸和融合。另一方面,基于对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形式多样的俗神信仰文化、鬼神信仰文化、巫神信仰文化和祖先信仰文化的研究,为的是更加深刻地研究它的精髓,去其糟粕,使我们的民间信仰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
2.调查方法
为了使调查更加顺利进行,我们采取分地区、分时段分别在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展开调查,主要采取的调研方法有:(1)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信仰、风俗习惯和他们对民间信仰的看法,以及针对“信仰”与“科学”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交流。(2)走访当地的大小庙宇和主要建筑,观察其中的神像特点和参阅庙里的有关书籍、碑、款等,并且与居民家里供奉神像相比较分析。(3)通过各种各样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如与族中老人谈话、上网了解相关知识,阅读有关国家政策等,便于保证调查的全面性、真实性。
3.调查综述
3.1 闽南民间信仰内容
从历史调查分析,闽南民间信仰的杂乱无序与古代闽越土著信仰崇拜有一定的继承联系,闽南地区三面环山,背朝大海,多瘴气,在社会生产力低的古时候又是属于格外偏远的蛮荒之地,所以土著闽越人有“信巫尚鬼”的习俗。汉晋时期,北方汉民开始入迁闽中及闽南,当时这些地方不少仍处于山高林深、瘴雾弥漫的原始状态;当时人们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和了解一些难以理解、解释的自然社会现象,在积极开发生产的同时亦不得不寄托求神明的护佑和指示,如同现在人们将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结与外星人一样,这样,闽南土著“信巫尚鬼”的传统便被入迁的汉民部分地继承了下来。后来加上北方汉民入闽后生存竞争严重以及宋元以后的冒险犯禁活动,使人们普遍产生了功利主义及“有求必应”的宗教观念,使鬼神的队伍越来越庞杂;而由民间宗教信仰杂乱无序所引起的信风水、祈阴福、信巫不信医等恶习,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中原传入的道教佛教民间信仰崇拜的各种神灵以及从印度阿拉伯国家、欧洲等国家传入的各种信仰同本地的传统信仰构成了十分庞杂混合的神鬼体系。根据近些年的研究,明清至改革开放以来闽南的民间宗教信仰,大体可以分为自然(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俗神崇拜、瘟神与王爷崇拜,以及画符念咒、卜告抽签、扶乩降神、驱邪治病、祈奉祝雨、斋醮普渡、迎神赛会等等名目。与我国现有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五大宗教相比,民间信仰没有明确的创始人,也没有固定的教条教规、组织形式等,并不形成一个社会实体。其思想是俗神信仰、鬼神信仰、巫神信仰和祖先信仰,相信神灵能支配人生,福佑信仰者,在信仰活动中,又有神庙神条的建造,以及相应的崇拜礼仪等,从而具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属性。从宗教信仰方面看,闽南民间信仰就是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闽南,宗教信仰中的民间信仰典型代表有妈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和关帝信仰,另外还有文昌帝君的崇拜、土地神与后土神崇拜、灶神崇拜、巫鬼崇拜、其他神君崇拜信仰等等。
3.1.1妈祖信仰
妈祖,真名林默,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幼年聪明颖悟,能过目成诵,长大以后决心终身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平常精研医理,热心助人。生活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经常救助遇难的渔舟和商船,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还会预测天气变化,还能够预知休咎事,所以称她为神女龙女妈祖。作为民间海上保护女神的信仰与泉州漳州厦门地区航海业、渔业生产发展有密切关系。妈祖文化与闽南民众生产、生活、安危息息相连;在全世界信徒多达两亿多人,并且为世界三大宗教(民间)信仰之一。
3.1.2保生大帝信仰
保生大帝 ,真名吴夲,字华基,号云冲,闽台尊称吴真人、大道公,泉人俗称花桥公,北宋泉州府清溪县常乐里石门(今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人,后移居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现划归漳州市龙海县)。生于太平兴国四年(976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业医活人,卒于景祐三年(1036年)。明永和(1403-1424)时,进封保生大帝。杨志在《慈济宫碑》中讲述了吴夲“弱不好弄,不茹荤,长不取,而以医活人”的严守戒律之品行。吴夲之所以能赢得众多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不仅因为他的药到病除的高明医术,还在于他难能可贵的慈心济世精神,后称“吴真人”、“保生大帝”和“大道公”。对吴真人的信仰,至今已近千年。1998(2008)年是吴夲诞辰1010周年,漳州和厦门分别举行了纪念活动,暨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吴真人研究会。其后又在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成立了厦门市吴真人研究会。泉州市区军地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2006年4月18日,海峡两岸吴真人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市召开。这些年来,经过海峡两岸学者的共同努力,已取得累累可观的研究成果,先后出版了《吴真人学术研究文集》、《吴真人研究》、《吴真人与道教文化》等论文集。在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认为纪念吴真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继承弘扬他那慈善济世的高尚精神,多做“报生”的类际行动,以提高吴真人的伟大神誉。泉州花桥宫历时一百多年的慈善事业就是弘扬吴真人的精神的一个典型事例。
3.1.3关帝信仰
关帝即关羽,关羽生前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民间对关帝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最典型的神跟人的崇拜,其影响之深广甚至超过了其他各路神明的崇信,关帝是儒、道、释共同尊奉的历史人物神明,这是历史上儒道释文化长期互相渗透影响的结果,也反映了我国民间信仰,自发选择的无明确宗教意识的多样崇拜特征。而在这三种文化互相渗透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关帝信仰的渗透最为显著,是儒家忠义思想在关帝中的体现。关帝在闽南有虔诚的信仰者,如泉州涂门关帝庙即使在“文革”期间已经被改为他用,虔诚的信仰者,仍在早晚于天色暗黑和行人稀少之际,悄悄地到庙前、庙后和路边烧香祈祷。
3.1.4文昌帝君的崇拜
文昌帝君是考科举人所尊敬的守护神,与一般人无多大关系,仅是一种间接信仰,旧时书商印刷商大部分都会供奉。所以民间有些禁忌,不许随意糟蹋字纸书籍,不能当枕头更不能坐在上面。
3.1.5土地神与后土神
土地神即福德正神,俗称土地公,土地公据说是守护村镇部落的阴阳两界之神,因而受到人们的崇拜,认为土地公能保佑土地平安丰收,治病除灾,发财,管理土地等,乡间多见土地庙,后土神即守墓神,在墓侧立石碑作为后土神的象征,通常刻上“后土”二字。
3.1.6灶神
灶神为一家之主,乡间建灶改灶均须看黄道吉日,恐冲撞了“神明”。灶口只能向南或向西,否则“不吉”。关于灶神,闽南人有这样的说法:平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上切菜,不得击灶等。
3.1.7巫鬼崇拜
闽南风俗很信鬼神,超越佛道之教,经常祭祀它乡之鬼,盛于南宋。这些民间传说考证起来大部分都是很荒唐的,是民众生活水平低,文化素质低的一种表现。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科技教育文化的推广普及,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素质有很大提高,特别是知识分子干部和学生的泛神崇拜已消失或淡化。不过70年代以后泛神崇拜又有所回潮,而且在闽南的很多农村地区,人们对“七月”是鬼月这一说法还是深信不疑的,他们认为在农历七月不许在晚上洗衣服和晾衣服,收衣服时要记得抖一抖,甚至忌于在农历七月结婚和生育等等。
3.1.8其他信仰
关帝信仰、妈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是通行于闽南地区的三大信仰,体现了闽南民间信仰的统一性。在闽南地区不同的地方根据自己的需要还有各自特定的神君,如漳州的开漳圣王信仰、三平祖师信仰,角美的玄天上帝信仰,泉州地区的临水夫人信仰、青山王信仰、清水祖师信仰、王爷崇拜。厦门地区的钩艚王和钩钓王信仰,龙王宫以及天头妈信仰等等,充分说明了闽南民间信仰的分散性特征。
3.2 闽南民间信仰作用
民间信仰在民众中有很深的根,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尤其是那些存在有几千年历史的民间信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与存在的一种特色文化,其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将长期存在于我们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2.1民间信仰所信仰的诸神无一不经过儒道释解释过,这些神灵身上都有其特定的良好品质;他们以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为核心,倡导人们要忠心诚信,孝敬父母及师长,仁义;反之就是道德缺失,大逆不道,必遭报应。如观音的仁爱、仁慈,妈祖的见义勇为,保生大帝悬壶济世,关羽的忠义等。民间信仰亦顺应这一思想,在信仰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使信仰者无不自觉地会向那些神灵学习。
3.2.2民间信仰在普通群众中所起到的精神抚慰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们通过民间信仰及各种仪式活动来传达喜怒哀乐,调剂情绪,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满足心理需求,特别是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坎坷,人们需要一种精神支撑。民间信仰独特的文化魅力长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3.2.3闽台两地民间信仰盛行,庙宇香火旺盛。据了解,在闽南地区有什么样的神庙,台湾地区几乎也有相同的神庙。相同的民间信仰,神邸庙宇遍布两地的大街小巷,是闽台两岸手足情深的历史见证,也是沟通厦漳泉等地及两岸宗亲心灵的一座桥梁。事实证明,活跃于闽南地区的民间信仰,在促进祖国统一和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民间文化交流、吸引外商回乡谒祖、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4我们对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如人们奉信观音,是因为他是一位仁慈仁爱的慈神;奉信雷神,是因为他是制裁大逆不道、惩恶扬善的神圣。
4.调查建议
对民间信仰,我们既要正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性的一方面,也要看到其消极性。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民间信仰的存在、保护、挖掘和发展工作将给我们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应当引起政府跟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当加强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民间信仰的研究和管理工作,以有利于厦漳泉同城化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4.1加强闽南民间信仰保护工作。在厦漳泉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做好那些给我们带来正能量的民间信仰保护工作,从内容上加以整理和保护,从行动上当地有关政府部门要及时安排人员、拨资金、出方案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4.2加强厦漳泉及地区的其它诸神灵信仰文化的内涵挖掘工作。民间信仰代表了一个丰富的文化史,如今这种文化正在受一些制度化宗教和现代科学文明的冲击与淘汰,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挖掘工作,另一方面要加以宣传弘扬正向的民间信仰,利用厦漳泉当地香客各自的信仰神灵开展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敬香旅游节活动,使那些神灵信仰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传递。
4.3加强闽南民间信仰正向宣传工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先进的文化没有占领市场时,落后愚昧的东西必然占据着部分人的精神领域。在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闽南区域还有不少地方的文化生活仍然十分落后,民间信仰在闽南区域的人们文化生活中不仅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是闽南民众的精神食量。在厦漳泉同城化发展进程中对民间信仰文化正向宣传非常必要。建议:以庙会、祭拜日、诞生纪念日、祭祀等活动来悬挂宣传标语、编制宣传手册、地方戏曲表演等方式向民众宣传关公的“忠义”、保生大帝的慈心济世、妈祖的热心助人善济救人的勇为精神,就能正确引导信仰者,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信仰生活。
4.4加强对有关信仰活动场所的管理。在厦漳泉城镇化的区域发展过程中,防止某些利益集团借泛神崇拜来集资、捐资新建各种名目的庙宇占用土地资源,宣传无考证的民间传说来迷惑民众,借泛神崇拜祭祀等活动来谋取私人利益。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加强神邸、庙宇、宫、祠堂等保护,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或禁止地方势力借助厦漳泉同城化发展之机遇兴建、扩建神邸、庙宇、宫、祠堂等,占有土地资源,取得权益空间,谋取集团或个人的利益,更要进一步完善神邸、庙宇、宫、祠堂等信仰场所的发展与管理工作,出台有关法律法规文件。这是我们研究和保护闽南民间信仰的积极态度和主要目的。
4.5政府应当正确引导民众崇拜信仰的方向。在厦漳泉同城化进程中政府应当正确引导民众信仰方向,把民间信仰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与我们的社会和谐相适应加以探讨。在信仰过程,比较现实的态度是对民间性信仰加以积极的引导。注意过度神话与依托,一味地信奉神鬼将对身心造成危害,如以烧香纸拜神保佑平安而不采取科学的安保措施发生安全事故,以讨喝神水或依靠捉鬼驱邪而不就医吃药耽误治疗等事例时有出现。因此,我们既要崇尚信仰又要有所甄别。
参考文献:
[1] 关幼雄《泉州宗教文化》鹭江出版社1993年6月
[2] 徐晓望 《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3年8月
[3] 林国平论闽台明教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 福建师大学报2002第十期
[4]《漳州府志》《同安县志》《慈济宫碑》《东山县志》
[5] 何锦山《闽台区域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