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8日,“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8月2日,全市召开“鼓浪屿成功申遗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大会”,要求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实现保护和发展有效平衡,弘扬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精神。鼓浪屿的成功申遗对于其自身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难得重大机遇。在深入的专题调研过程中,本人发现目前鼓浪屿文化产业发展目前乃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自发无序、分散重复、主题模糊、缺乏特色、层次低端等问题。鼓浪屿申遗成功后,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更有序、有效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本人认为应该通过规模化、精致化、特色化和国际化的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来活化鼓浪屿的文化遗产,提升“鼓浪屿品牌”效应。
一、统筹岛上文化产业布局,盘活文化资源和存量空间。
要抓紧制订《鼓浪屿文化产业发展详细规划》,明确几大重点区域的定位和空间布局,有针对性的面向国内外招商,用2-3年时间基本解决长期闲置的存量空间,实现文化产业质与量的大跃升,重点建立三大文创园区:
“工美文创园”。原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旧址,具有工艺研创基础条件及附近仍居住不少相关教研人才的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艺术设计为龙头,吸引国内外工艺美术名家大师设立工作室并带动形成漆画艺术、刻字艺术、美术新媒体等相关产业聚集,形成集研创、展示、体验、交流、销售为一体的具有厦门优势和特色产业园发展,并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旅游新地标来打造。
“艺术研修园”。原鼓浪屿钢琴学校,教学设施具备,交通便利,方位特佳,可通过与国内顶级的艺术院校或国际著名艺术机构等合作,设立国际艺术家采风基地、艺术高研班、艺术大师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际艺术教育基地和国际艺术交流培训中心,以此吸引国际、国内知名艺术家来此进行交流和教学,并可广泛招收国内外学生来此培训和深造,培养国际艺术人才。
“康养文化园”。原观海园度假村旧址乃至周边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良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和多幢历史文化风貌建筑等优势条件,可按照国际高端健康医疗养生文化旅游中心的功能定位,与国内外有实力的相关机构合作,引进特色国际医疗保健项目,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在健康疗养中,通过开展未进入临床使用的新药试用,同时融入音乐、书画、诗文、戏曲等文艺的展示、鉴赏、研习与体验,打造成为环境优雅、规模适当、医疗高端、康养+文艺的新型文化综合体。
二、促进现有部分建筑空间或文化项目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根据现有文化项目的运行情况,分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辅导,促进其在产业链方向延伸,深化发展。如针对钢琴博物馆、管风琴博物馆以及外国文物馆等,可在衍生文创产品的开发方面加大力度,在品种、数量乃至销售环节上加大拓展和更新;针对正在试运营的中国唱片博物馆,可在提供原声复制和珍藏系列产品方面逐步延伸,同时可配套增设多个不同档次的鉴赏厅(室)、吸引不同类型人士进行体验消费等。
另一方面,对建筑风格风格独特、有一定体量,又有条件改造利用的风貌建筑体,可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和辅导。如原美国领事馆,目前条件最佳,可与国内外知名艺术机构开展合作,设立高端的经营性美术馆或艺术馆;原海关验货员公寓旧址和原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旧址等,均为较大体量的历史风貌建筑,可主动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及有权威有资源的机构单独举办或与其合作设立“中国海关历史文化博物馆”、“中国电讯历史文化博物馆”等,并进行适当的产业开发和运营。
此外,应在鼓浪屿至少选择2-3处合适的空间,引入社会力量开办具有多个不同规格的放映厅(室)或有文化主题的私人影院,解决岛上居民特别是驻岛游客夜间休闲和观赏的文化消费需要。
三、调整鼓浪屿街区商业业态,促其高端化、特色化和国际化。
制订出台岛上商业业态调整导则,优化布局,突出特色,提高入驻商家的门槛。并强化政策引导,如补贴和奖励等措施,以经济手段为主予以支持和配套。
突出主要街区的商业主题,提升沿街店铺的品牌形象。如在龙头路的主要商业路段可打造成为国际时尚精品一条街;在鸡心公园与菜市场同边路段打造闽南特色美食和两岸伴手礼街区;在鼓浪屿音乐厅至体育场周边街区打造中华传统衣饰、工艺品、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街区;在环岛路和沿海边的街区则布局咖啡与酒吧等体现欧陆风情的商业等。
同时,主动开展主题招商,引进国内国际高端龙头项目入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结合自贸区政策创新,争取国家更特殊的优惠进口商品政策支持,以及更多符合主题业态国际商品在鼓浪屿岛上有门店。
四、构建发展体系,培育运营主体,强化政策扶持保障。
一是培育和引入以国有文化企业为龙头、社会多元参与的鼓浪屿文化产业运营主体。由市属国有企业牵头联合鼓浪屿现有相关企业以及厦门和外地有实力、有资源的社会资本组建股份制实体,负责鼓浪屿文化产业的开发和运营;二是出台鼓励支持开发和利用鼓浪屿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具体政策措施及相应的地方法规;三是健全全岛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服务配套及动态跟踪、日常监测机制。在全市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下设鼓浪屿文化产业发展协调办公室、新建事业性质的鼓浪屿文化产业统计与监测、投诉保障中心和民办非企业性质的鼓浪屿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文联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