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人大履职 > 立法工作 > 正文

闽南戏曲走向市场赢得年轻粉丝,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草案)引发高度关注

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成热点

 
来源:厦门日报
      
2020-04-10 09:05: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359347

  2015年7月,市工人文化宫打造民乐版南音《陈三五娘》,代表厦门走出国门进行友城交流,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祖特梅尔市、法国巴黎三地上演了三场精彩演出,将优秀闽南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 (资料图片)

  ▲新编歌仔戏剧目《渡台曲》剧照。

  记者 詹  文

  “闽南语,拖长音,都以为在念经。但是它,流行千年到如今。”一群年轻人,用一种全新方式改编南音经典曲目,创作《直入南音花园》,在抖音上收获上万点赞。

  最近,厦门“90后”小伙子魏伟东正打算拍摄一些关于南音、歌仔戏的小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广,作为他的社会实践课题。“以前觉得实在听不懂,咿咿呀呀的不知道在唱啥,现在发现,地方传统戏曲也可以很潮。”

  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等地方戏曲,是闽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曾一度,这些地方戏曲面临“少有人听、生存困难”的窘境。这些年,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地方戏曲的生存困境得到明显改善,精品频出,也吸引来不少年轻人。不过,在传承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难题。

  即将进入四审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草案)》),特意将南音、答嘴鼓、歌仔戏、高甲戏、厦门方言讲古等闽南传统音乐、戏剧、曲艺列入闽南文化保护名录。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许多专家学者、业内人士认为,闽南传统戏剧、曲艺应创新传承方式,激活机制,走向市场,赢得更年轻的粉丝。

  地方戏曲精品频出  人才断层依然是最大困扰

  和歌仔戏打了43年交道的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林德和,可以明显感觉到之前和现在的一些变化。

  “有很长时间,地方戏曲剧团都在想办法赚钱,城里演出没人听了,去农村演,要养活自己啊。活不下去就得散了。”林德和直言,这十来年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政策,基本工资有保障,队伍稳定了,大家可以静下心来搞研究、搞创作,这些年拿了很多奖。

  不过,人才断层依然是地方传统戏曲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厦门艺校传统戏曲表演学员的招生一直比较困难。有一年,计划招收20名学生的歌仔戏班,因为只有5人报名导致无法开班。林德和现在有一个担忧:“就在这几年里,我们团有将近20人到年龄了,会陆续退休,如果后续人才跟不上,剧团就危险了。”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也关注到这个问题,建议立法要支持各种职业院校培养闽南文化保护发展的专门人才,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技艺研习要列入相关职业教育专业,采取奖学、助学等方式鼓励大家去学。

  以前只有老人看     现在三朵“金花”有了年轻粉丝

  不过,有个细节让歌仔戏非遗省级传承人、一级演员庄海蓉看到地方戏曲的希望。

  一对姐妹,姐姐在学校学了歌仔戏,每天回家会练习,还在上幼儿园的妹妹在旁边看着跟着,也学会了一些唱段。有天,姐姐在台上演出,妹妹也在台下跟着唱起来。“这个场景让我差点落泪。”庄海蓉也是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副主任,定期都会去各学校给孩子们上课。

  歌仔戏、高甲戏、南音被誉为闽南的三朵“金花”。为做好这些地方戏曲的传承,十余年前,厦门就开始了戏曲进校园的工作。进校园演出、开办戏曲夏令营、开设戏曲校本课程、戏曲社团、戏曲讲座、设立地方戏曲传习基地、举办戏曲赛事等,形式丰富多样。

  《办法(草案)》中提到鼓励、支持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进入剧场、校园等展示展演,并将适宜普及推广的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

  “这个规定非常好。每年厦门有100多场惠民演出,就是政府买单,请市民看戏。”林德和说,“以前没观众来看,心里揪着,很伤心很难受,到农村演出,在最前面站着坐着的都是老人。但这些年,经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培育,观众越来越多了,最关键的是,有了年轻人。”

  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一定要在市场中生根发芽

  在许多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看来,地方戏曲等闽南文化的传承一定要走向市场。

  记者注意到,对闽南文化的发展,《办法(草案)》规定,各级政府应当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以奖代补等措施,扶持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开发和推广。

  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詹鄞鑫一直在关注地方戏曲的发展,“单靠政府扶持并非长久之计,唯有走向市场,在市场中生根发芽,它才具有长久生命力。但在当下这个阶段,政府的宣传、扶持、推广尤为重要。”林德和表达了一样的观点。厦门歌仔戏团经常去国外演出,一演就是二十几天,都是卖票的,纯商业运作。很多人前来,几乎场场满座,“有观众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会蓬勃发展”。

  在厦门大学教授周长楫看来,兴趣和市场都是可以培养培育的。许多业内人士亲身感受到,厦门的地方戏曲正在向好发展。庄海蓉说,地方戏曲进高校的基本是精品剧目,一开始是学校组织大家来,但很多大学生看完后,非常喜欢,说原来歌仔戏那么好看。有的大学生甚至成了义务宣传员,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制作成抖音、小视频,圈来很多粉。

  传统戏曲创新探索   在丰富和重塑中凸显现代表现力

  去年,一则“南音+街舞”的表演视频在网络走红。这是厦门市南乐团和台湾动态艺术协会跨界合作,排演的一出“最潮南音”,以南音四大名谱之一《八骏马》作为背景音乐,邀请5位台湾街舞青年加入表演。

  “街舞和南音,一快一慢,改编需要很大的勇气。”厦门市南乐团副团长连方红最初也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次的大胆尝试,让我们看到新的可能性,千年古南音可以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并喜欢。”

  这些年,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等地方戏曲都在进行创新探索,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还将孩子们熟悉的课本故事创作成高甲戏。庄海蓉认为,不能固守原来的东西,在延续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从剧本、扮相、舞美、灯光、音乐、表演上都进行创新,符合现代审美。

  在厦门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剧作家曾学文看来,创新不是无根的浮云,继承不是简单的保留维持,而是不断丰富和重塑,丰富传统闽南文化的现代表现力,呈现一种独特的具有精神层面和艺术层面的文化品格,展现精神价值中的真善美,传递新时代的正能量。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邮箱:xmrd@xmrd.gov.cn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