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财经委调研组
摘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厦门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旅游产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针对厦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以鼓浪屿为例进行深入解剖分析,进而提出厦门应从理顺管理体制、促进产业融合和旅游区域一体化、完善旅游信息化和公共服务建设入手,推动厦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引 言
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和休闲时代是当今世界发展最明显的三大特征,旅游产业作为与外界紧密相连的产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随着人类生活从物质空间的占有扩大到精神空间的拓展,生活质量成为第一追求目标,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时尚、健康、高品质的活动——外出旅游和休闲度假成为人们的首选。特别是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和融合度增强,海西区域旅游逐渐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品牌,为厦门旅游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拓展与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我们要清醒的看到现在世界经济呈现低速增长态势,抑制了主要境外客源地出游意愿和旅游消费支出。国内各重点旅游城市不断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推出新政策、新产品,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都为厦门旅游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近年来厦门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
1、旅游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厦门“十一五”规划将旅游业列入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旅游收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03年-2012年,年均增长率达12.4%,在2012年达到旅游收入的最大值539.88亿元,是2003年165.32亿元的3.59倍。2004年-2012年期间,除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其余期间旅游收入增速均快于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特别是2012年GDP增长速度(12.1%)放缓的情况下,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9.06%,增速也快于第三产业。
2、旅游接待人数呈上升趋势。近十年来厦门旅游接待人数虽然受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会出现低谷期(2005年和2008年),但总体来看仍呈现波折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达12.3%,并且在2012年达到最高值,为4124.43万人次,是2003年1334.07万人次的3.09倍,人气指数不断上升。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自驾游十大目的地”、“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今年中国旅游研究院联手国内综合性旅游旅行服务公司发布的2013年春节黄金周旅游人气排行榜显示,厦门分列最受欢迎自由行目的地第二位、出行人气城市第九位、到达人气城市第十位。特别是黄金周旅游人数近几年来出现井喷现象,国庆节假日期间接待国内外游客2013年达163.71万人次,是2003年59.79万人次的2.74倍。
3、占据有利的区域优势。厦门位于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与泉州、漳州构成闽南金三角地带;东南面隔水与大水金门为邻,与台湾一衣带水。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有覆盖全国,辐射东南亚和东北亚,连接港澳台航线网络,每天执行航班约500个班次;有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为全国十大港口之一,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港口通航;有已开通的福厦高铁、厦龙高铁、向莆高铁和即将开通的厦深高铁等等,使厦门变“东南一隅”为“东南交通枢纽”,这些都对厦门旅游产业带来复杂而又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厦门旅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厦门旅游业正处于一个产业转型升级期和矛盾凸显期,虽然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长,但旅游效益的增长不尽如人意,旅游规模增长与效益增长不同步,以观光游为主导的规模型增长方式遭遇到了发展瓶颈,以鼓浪屿旅游困境尤为突出。
1、景区已不堪重负。厦门旅游大多仅局限于岛内,岛内拥挤岛外稀疏,旅游张力十分有限。去年,厦门接待境内外游客4124万人次。对于土地面积只有1573平方公里,全国最小的副省级城市厦门来说,每平方公里的游客密度已远远超过国内一线大城市,而且这4124万游客并不是平均分布在厦门的每一寸土地上。据统计,厦门每平方公里的游客密度已达到2.62万人,而北京仅为2.1万人,上海仅为1万多人。全市各类旅游景区现有100多家,岛内景区客流集中,每逢节假日备受考验,而岛外近年来新景点增长迅速,布局也合理,但游客量仍相对较少。
以鼓浪屿为例,鼓浪屿景区承载力越来越力不从心,在1.9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沙滩、景点都是人,看不到沙和景观。仅2012年10月2日当天接待游客人数就突破12万,2013年国庆假期热度仍然不减,累计接待游客人数40.1万人次。从十个A级景区(鼓浪屿、园林植物园、嘉庚公园、胡里山炮台、同安影视城、日月谷温泉、海沧大桥旅游区、天竺山公园、园博苑、翠丰温泉)来看(青礁慈济宫2012年底才评上4A暂不统计),鼓浪屿景区的来访游客最多,且与其他景区的差距越来越大,2012年共接待游客336.14万人次,占全市景区接待游客人数的四分之一强。
2、旅游配套项目质量不佳。从全市十个A级景区2011年和2012年的门票收入和营业收入来看,门票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达77%和85%,门票收入增长率为11.76%,营业收入增长率仅为1.67%,其中鼓浪屿、园林植物园、嘉庚公园、胡里山炮台等四个景区的营业收入来源单一,仅限门票收入。同安影视城、日月谷温泉、海沧大桥旅游区、天竺山公园、园博苑、翠丰温泉等六个景区虽然营业收入多样,但人均附加消费低(注:人均附加消费=(营业收入-门票收入)/旅游接待人数),除日月谷温泉2012年141.87元和同安翠丰温泉27.39元外,其余人均附加消费都在5.1元以下,旅游衍生品及其他娱乐方面的消费较低。
以鼓浪屿为例,鼓浪屿景区营业收入为单一来源的门票收入,2012年营业收入14375.34万元,完全依赖于“门票经济”,没有旅游衍生品及其他娱乐方面的消费。此“门票经济”模式下,景区经济的增长只能通过增加接待人数或门票涨价,而且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模式不仅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也削弱了游人在旅游过程中的愉悦享受,使旅游业所带来的边际效益不断在递减,长此以往,很难在游客和景区之间构建起和谐关系,更难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资源优势未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优势。厦门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无法更为有效地发挥资源优势。从整体看,厦门地处东海之滨、台湾海峡西边,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2012年厦门滨海旅游业收入不到100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540亿元的18.5%。滨海旅游仅限于洗海澡、吹海风、观海景、吃海鲜的简单海洋旅游要素系统。厦门虽占据对台地域优势,与金门直线距离10公里左右,但在人员往来数量上还达不到预期,尤其是厦金游。两岸之间每天有36个航班,目前上客率仅30%,其中大陆去金门的仅占所有人员的20%,赴金门旅游未达预期效果。从单个景点看,园博苑有着“园在水上,水在园中”的美誉,但仅是观光性园林,娱乐消费和休闲度假方面的资源开发不足,难以留住游客。虽然2012年1月25日至2月9日举办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吸引了大量本地及外地市民参观,使其第一季度接待人数从2011年的9.73万人次提高至2012年的325.46万人次,但灯会结束后的二、三季度,接待人数恢复到原有水平,分别为8.54万人次、11.67万人次。可见节庆活动促销作用仅是一时的,园博苑自身的吸引力仍十分薄弱。
以鼓浪屿为例,鼓浪屿作为国家级著名风景名胜区,其百年历史积淀形成的深厚人文底蕴,使其蜚声海内外,知名度甚至超过厦门。但是几年来,由于鼓浪屿发展思路不清晰,发展战略定位出现偏差,被单纯定位为风景名胜区而忽略了人文社区的基本属性,高素质人才流失,人文内涵逐渐淡化,削落了品牌效应。随着医院和学校的搬迁,岛上原住民亦大量搬迁,现在常住人口只有1.4万多人,其中外来人口占四成,长期居住的占六成,60岁及以上的占二成,人口老龄化严重。岛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生源严重不足,钢琴声逐渐消失,“音乐岛”的魔力也逐步丧失,文化内容正在被剥蚀,文化内核正在消退。岛上急功近利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岛上商业业态结构不合理,经营品质低端;老字号成了路边摊;一到傍晚,遍地烧烤;无证导游无孔不入;外来人员帮派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鼓浪屿岛等。这些即严重干扰旅游市场,损害游客利益,危害环境卫生,又扰乱了岛上居民安宁的生活。
5、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从全市看,旅游管理体制也不健全,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和假日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发挥不足,旅游管理权限不明确,管理部门多头管理,统筹协调不够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全市各个景区的管理体制复杂多样,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旅游资源整合难度大,导致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目前涉及休闲旅游产业的有农业、水利、海洋、环保、建设、民族宗教等多个部门。如乡村游、农家乐由农业部门管理,佛教资源由宗教部门管理,海岛开发由海洋渔业部门管理等。各部门行业性质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对如何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不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看法也不尽相同,导致了管理职能难以到位、资源配置难以优化,使得旅游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与“大产业、大发展、大理念”的旅游格局不相匹配,影响了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以鼓浪屿为例,相关部门在发展鼓浪屿旅游方面所做的工作也难以形成有效合力,鼓浪屿管理体制问题尤为突出。2003年厦门市区划调整,撤消鼓浪屿区,成立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管鼓浪屿景区,只负责景区的规划、资源调查、保护、开发以及景区内保卫,原先的工商、民政、公安、卫生等政府服务职能转移至思明区鼓浪屿街道,景区外的社会事务管理成为空白,推诿扯皮、执法不严现象时有发生。
三、厦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树立新的旅游发展观,让厦门旅游业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
厦门旅游业要实现转型升级,首先要确立新的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些理念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与旅游业本身都有着相当高的契合度。
第一、旅游业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际关系产业”,以人为本理念能够在旅游行业中得以最为生动的展现,坚定惠民利民原则,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通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老百姓。
第二、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较强,必须要用全面、协调的发展观来统筹发展。做到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与相关规划配套衔接相结合,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要着眼于促进各产业优化升级、和谐发展,并根据城市和区域的功能定位以及现有基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2、理顺管理体制,推进旅游产业多元化。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第一、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要合理定位,逐渐由主导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发挥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的协调作用,提高相关部门服务旅游业发展的责任意识,从对旅游业的管理上升为对旅游活动的全方位服务,制定的产业政策要有稳定性和继承性。鼓浪屿的“乱象”之源在于管理体制不顺,扯皮不断,应下决心尽快理顺鼓浪屿管理体制,形成统一管理格局,才能做到职责明确、管理有力。
第二、发挥社会组织的自律自管作用。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协调自律功能,转变旅游行政职能,建立旅游行业联盟,健全同业合作、市场拓展、团队挂靠、门票餐饮折扣、旅游购物定点定价等行规行约,优化经营环境,避免恶性竞争和行业垄断,做专做精品旅游行业。
第三、走专业化、集约化的经营道路。旅游企业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品牌经营,培植旅游业龙头企业的同时,要大力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旅游企业,促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大型企业规模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网络化,实现旅游企业由分散型向集团型转变。
二是产业主体多元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需先是产业主体自身的转型发展和自我突破。首先,推进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协助旅游项目招商,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吸引大量的投资主体进入旅游行业,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发展旅游产业,以重大项目投资带动行业建设和产业能级提升。整合资源,创新银政、银企合作模式,引导孵化扶持旅游会展、旅游文化、旅游信息服务、旅游网络、旅游金融、旅游专业服务等现代旅游企业。
其次,推进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旅游业要按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等方式,广泛接纳吸收民营、外企、股份制等多元经营主体涉入旅游业,谋求产业格局的共同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合作共赢。探索建设旅游总部经济园和产业园。市区、区区联手,建设若干个旅游总部经济园和产业园,吸引国内外旅游集团、管理公司、旅游组织、网络企业、旅游媒体、会展业、规划策划等旅游企业入驻,产业园区重点集聚宾馆用品、房车、游艇等旅游装备制造企业。建立旅游要素交易中心,开展旅游项目投资、加盟管理、装备器材等转让交易,充分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3、推进产业融合,提高旅游产业的附加值。
在拓展旅游领域的同时,全面推进旅游产业与各产业相互促进、协调联运,推进大旅游产业整合工程,发展多元化的旅游业态,实现城市休闲化,提高旅游产业的附加值。
一是推进工业与旅游的融合。根据厦门旅游产业发展实际,选择有特色的工业园区开发旅游项目,在食品加工、工程装备、电子信息、船舶制造、生物医药、工艺品加工、新能源与环保等重点领域,选择部分条件优越、有意愿的企业、园区和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开展工业旅游项目。提升桥梁博物馆、古龙酱文化园,东孚玛瑙市场等现有工业旅游项目,选择厦门造船厂、中盛粮油集团、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漆线雕工艺企业等有条件、有意愿的优秀企业开发制作体验与教育合一的工业旅游项目,形成旅游经济与工业经济互相促进。
二是推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选择部分厦门农业产业化龙头带动工程,依托乡村休闲旅游景点、森林人家、农场和生态农业种植园区的规划建设,深度开发林业、渔业、园艺业等资源潜力,结合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开发农业种植体验园、农业观光园、农业采摘园、森林体验和林业观光、饲养体验等项目,通过增加体验、实践和学习内容开发农业旅游项目。促进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区建设4A级休闲度假旅游景点,打造“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观农家景”和休闲渔业等旅游项目。选择有条件的古建筑和村落、乡村胜景等开发景点或组织节庆活动,如五峰德安古楼、造水村樱花、云顶山杜鹃花等,丰富农业旅游产品。
三是推进商业、餐饮业与旅游的融合。抓好高档旅游酒店、高档旅游娱乐场所、奢侈品市场等的建设和特色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以增加游客的娱乐、购物消费,推动旅游消费结构调整。
引导对中山路、龙头路、大同路、开元路、集美学村等一些特色历史风貌保护街区、知名商业街区等进行提升改造,通过新建、改造、嵌入等方式增添旅游休闲功能设施和空间,调整商业结构适应休闲旅游消费,打造传统旅游区的升级版。
综合规划环岛路海边、员当湖、五缘湾,建设密集的酒吧、特色餐饮、咖啡馆等休闲娱乐要素。借鉴台湾的夜市旅游经验,汇集各种闽南、台湾特色小吃,建设一批夜市旅游项目,丰富夜生活,吸引游客留宿。
打造、包装、提升、推出一批森林、滨湖、温泉等特色旅游小镇,引入文化、休闲、餐饮、特色零售、文艺演出等业态,如莲花、灌口、东孚等,可结合小城镇建设,形成城镇的个性、特色与魅力,建设休闲旅游小镇。
四是推进海洋生态与旅游的融合。厦门海域面积约39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34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23个,拥有海岛名山、海岛奇观、海岛群礁、沙滩湿地、海峡海湾等众多的滨海旅游资源。在海洋生态保护前提下,将火烧屿、大兔屿、宝珠屿、小兔屿、大嶝岛、小嶝岛等海岛打造成科研、科普、科考、观光、生态、购物、餐饮等岛屿。建设完整海上旅游交通,规划好海上航行游船的线路,合理布局沿线景点,设计环岛游、串岛游等旅游项目。
规划和引导海岛生存、海钓、冲浪、独木舟、空中滑翔、帆船运动、沙滩排球、游艇娱乐赛事、冒险旅游等追求个性和时尚的青少年感兴趣的旅游方式,让更多的人参加海上活动,把亲水运动当成城市休闲旅游中的重要部分
五是推进地域特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充分挖掘宗教文化内涵,打造宗教文化特色旅游区,对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场所,和保生大帝、妈祖、观音、关圣帝、清水祖师等民间宫庙,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注重特色培育,挖掘原有的内涵,整合、保护、传承宗教文化,根据游客需求,策划开发宗教文化旅游线路。
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与旅游产品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挖掘同安的桐屿山商周文化遗址、西汉许荧驻师的营城、古堡、牌坊亭塔、邸宅民居等文物古迹,苏颂、朱熹、吴真人、郑成功、陈化成等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在旅游产业中潜在的文化价值,并转化到旅游经济发展中来,让旅游者更好地了解厦门。
挖掘闽南文化资源,凝聚闽南人之间的爱乡之情。充分利用爱乐乐团、小白鹭民间舞团、金莲升高甲戏剧团、歌仔戏团、南乐团等文化品牌优势,将南音、高甲戏、布袋木偶和闽南歌等闽南元素整合起来,依托闽南特色建筑、茶艺等,打造“古厝、茶馆、讲古、听戏、品铭”等体现厦门特色、展现时代风貌的系列娱乐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民俗活动,将吕厝闽台送王船习俗、青礁慈济宫法会等民间习俗和信仰活动纳入精选的旅游线路,作为拓展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
以建筑、音乐等资源为核心,打造鼓浪屿休闲文化品牌。在理顺鼓浪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彻底整治鼓浪屿的旅游环境。适当提高门票价格、采用限制客流措施,将购物环节移出鼓浪屿,让中山路成为鼓浪屿的购物街,恢复鼓浪屿休闲、静谧、品味、文艺的旅游特色。利用风情老别墅、西式建筑及音乐之岛的特色氛围,建设精品主题餐饮店,经营风情酒吧、音乐酒吧、艺术酒吧等,吸引高端游客。围绕钢琴做大鼓浪屿钢琴产业,制作高附加值的钢琴纪念品等,延伸产业链。做足“万国建筑博物馆”文章,宣传每幢建筑背后的故事,宣扬华侨文化。
六是推进港口与旅游的融合。充分利用东南沿海重要口岸城市和国际邮轮母港的有利条件,做足邮轮旅游文章,开辟厦门-台湾、东南亚、日韩、甚至欧洲旅游航线。通过对各个层面的调整,提供独特的海上航行路线和邮轮旅游娱乐,满足于不同游客的需求,让每一个游客轻松的在风景之间游玩,尽情的享受里面的各种高档设施,体验最为丰富的娱乐性活动,享受轻松的服务及尊贵、品味性的旅行。
七是推进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高端体育休闲游产业,大力发展高尔夫球运动。厦门四季如春,交通便捷,吸引了我国北方、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等来厦旅客,可规划在海沧、同安、翔安,偏远的荒山建设高尔夫球场,鼓励民营和外资企业投资兴办。发展游艇、帆船等高端海洋赛事,在城市杯帆船赛事、海峡两岸高校帆船赛的基础上举办更高水准的帆船运动和国际游艇赛。涵盖帆船、游艇的节庆、赛事、文化、产业、体验、海上旅游、娱乐餐饮购物等七大板块,以高端滨海资源、高端赛事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开启海上休闲旅游新时代,搭建国际帆船、游艇运动交流平台的集聚效应。
4、推进旅游区域一体化,构建共赢的大旅游圈。
一是打造厦门“大景区”。强化“全市旅游一盘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发展理念,把整个行政区域作为“大景区”整体打造。岛内着重旅游精品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的集散功能,着力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岛外重点发掘特色旅游资源,完善景区配套项目,如园博苑可规划主题公园建设,建设摩天轮、过山车、儿童游乐场、水上游艇等游乐设施,规划高档的超级休闲购物中心,吸引更多游客消费。着力培育、打造新的旅游产品项目和旅游产业聚居区,策划生成一批新的旅游产品项目,类似同安华强文化方特动漫和影视文化体验项目,集美灵玲马戏城等,引导资金、人才、游客等要素向岛外流动,推动岛外旅游的规模化,实现岛内外旅游产业布局均衡化。
二是打造厦漳泉旅游圈。借助历史、文化、交通、自然条件等因素和厦漳泉同城化的契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三地的自然景观、都市休闲文化、宗教文化、海上丝绸文化等优势内涵,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旅游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厦门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应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中心,发展成海西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开辟同城化旅游线路,提高景区吸引力和项目参与性,优化厦漳泉大都市区旅游产品结构。建设厦漳泉旅游行业管理、旅游企业与市场营销信息、旅游产业基础信息等信息服务共享平台。构建旅游交通便捷服务、安全保障服务、行政服务、统计服务等公共服务网络系统。整合厦漳泉旅游圈的营销内容,增强旅游营销传播力度,推动旅游同城化目的地形象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是推进厦金旅游合作。厦门与金门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定期沟通联系,及时解决旅游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先行先试,积极争取政策突破,借鉴部分边境口岸外出旅游的做法,争取赴金证件变5年赴台通行证为1次有效通行证,实现落地签,争取适当减免公务人员前往金门的政审手续,简化赴金手续,减少办证费用,节省制证时间。争取来厦暂住人员赴金一日游拓展到赴金二日、三日游,并将旅游目的地延伸至马祖、澎湖,丰富厦金游内涵。加大宣传力度,拓展赴金游市场,积极争取将赴金游作为特殊的国内旅游线路允许跨省宣传招徕游客,建成两岸自驾车互通试点地区,将金门游作为厦门旅游的一部分,提高厦金游景点在全国的知晓率。
5、完善旅游信息化和公共服务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率先实现智慧旅游。
一是提升旅游者的“让客价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简约化,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如网络预订等)为游客节省时间、减少成本——主要应用在饭店、旅行社等领域。综合利用高科技含量的现代传媒手段,结合声、光、电等影视艺术,打造具有强烈吸引力和刺激力的体验性旅游项目——主要应用于旅游景区和主题公园等领域。
二是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现有咨询中心及其功能,将旅游咨询中心提升为城市旅游体验中心,实现咨询与预订两个功能,面向游客和市民两个对象,把旅游咨询功能延伸进社区、商业中心、加油站、高速休息区等,将旅游咨询中心变身为集旅游咨询、预定、休闲、纪念品销售等的旅游体验中心。
三是实现旅游区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由数据库、网站、用户终端组成的旅游信息网络,提高旅游信息服务的便利性和实用性,实现旅游区无线网络全覆盖。以手机应用为核心,配套网站、电子信息屏、呼叫中心,结合线上、线下的旅游公共服务资源为游客提供多元化一站式服务,率先实现智能城市的信息化目标。
四是建设全市旅游产业监测网络。将旅游投诉管理、旅游诚信管理、旅游呼叫中心、游客采样分析系统等整合打造旅游产业信息化中枢,近期承担旅游市场日常管理、大型游乐设施监管、游客信息系统建设、投诉处理、应急救援指挥等职能。逐步发展游客流量管理、旅游大数据分析、旅游产业信息分析与发布、旅游产业强制标准及执行、区域旅游市场管理合作等功能。
五是创优人才环境,全面提升经营管理层次。加快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人才、旅游创意策划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服务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才在旅游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专业院校学生、老专家等资源优势,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旅游志愿讲解员队伍,在鼓浪屿、鳌园等重要旅游区对城市历史建筑、历史名人等进行专业讲解,提升城市旅游文化品位。
结 束 语
把厦门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是中央赋予厦门的历史使命。它与国务院批复的“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以及市委提出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是一脉相承的。本文所披露的问题及提出的对策,旨在唤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知耻者勇也”,敢于直面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尽早使厦门的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让党中央放心,让全市人民满意,这才是我们寄以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