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人大履职 > 理论研究 > 正文

“互联网+人大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研究与宣传工作室课题组
      
2021-06-10 09:52: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448839

 

【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下,“互联网+人大工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必要性更加凸显。本文拟在阐明“互联网+人大工作”研究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厘清概念,指出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并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强与完善“互联网+人大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大  “互联网+人大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实现互联网与人大工作的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人大工作”提升人大履职质量和水平,已成为各级人大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互联网+人大工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一是有利于夯实人大履职的民意基础。网络空间具有参与主体的平等性、政治活动的开放性、参与方式的互动性等特点,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充分的话语空间,是实现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二是有利于扩大公众政治参与。近年来,一些地方人大重视网络民意的鉴别、汲取和吸纳,把网络民意作为人大履职议题设置、决策完善的重要参考,形成人大与社会、人大与网络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公众参与政治的主动性、积极性。

2、“互联网+人大工作”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监督的有效性依赖于信息公开,而信息公开程度同时也反映着权力接受监督的主动性程度,进而反映着社会的法治程度。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实现了省级人大网站全覆盖,地市级、区县级人大也普遍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许多地方人大开通人大网站手机版、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新闻报道,有的地方比如厦门人大等还用视频、图文直播人大有关会议实况。互联网为人大信息公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查看人大履职过程和结果,从中可以了解到“一府一委两院”相关工作进展情况,一定程度上也是民主法治的进步。

3、“互联网+人大工作”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是大数据精准履职。如厦门人大自主研发的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数据间的关联信息,挖掘数据的隐藏价值,实现从单纯审阅报表监督向大数据综合分析监督转变。通过大数据技术,还可以挖掘和研判民意咨询、民意举报投诉、民意求助等各类数据,梳理和分析代表会议审议发言和所提议案建议,找出群众期望和“一府一委两院”实际作为之间的差距,精准把握政策实施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升人大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促进代表履职作为。“互联网+”可以为代表闭会期间履职提供平台支撑。比如杭州市人大开发治水监督APP,在“杭州河道水质”APP平台中增设“代表监督”模块,人大代表既能在上面实时监控全市1800多条河道的水流水质情况,也能“随手拍”“随时传”,即时反映问题,开展治水工作监督。三是提高办公效率。各级人大机关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高速便捷的特点,从传统的“纸上办公”转变为“电子办公”,由“文山会海”转变为“无纸化”办公。四是提升人大工作影响力。在继续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积极借助互动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实现“文、视、声、网”立体宣传,有利于提升人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概念界定

当前,“互联网+人大工作”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对有关概念的界定,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和统一的说法。我们认为, “互联网+人大工作”,就是将互联网的理念引入人大工作,使信息和网络技术与人大工作的特性和需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拓展和提升人大各项职能。主要包括4部分内容:人大机关内部的电子政务、人大机关与人大代表之间的电子政务、人大机关与“一府一委两院”之间的电子政务、人大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电子政务。由于人大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法律性和程序性,人大的职能和工作流程并不能简单地整合、重组、优化。因此,“互联网+人大工作”主要是注重利用网络技术来拓展人大各项职能的运作,进一步发挥人大作用。实质是人大机关利用网络技术,借助包括但不限于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公开人大工作的各类信息、为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职提供服务、实现部分网上事务处理、促进人大机关与代表和公众的互动、广泛收集民意,是人大机关职能作用的拓展和完善,是信息时代下一个新的人大机关运作形态。

三、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互联网+人大工作”有力推进了人大工作的深入开展,但实践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信息化建设滞后。加强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人大机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利用高科技手段更好地为人代会、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服务的需要,也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互联网时代推进人大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现实中,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对于怎样把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人大工作中来,如何用互联网促进人大工作创新发展,重视不够、研究不多。一些人大机关工作人员对网络社会的发展态势认识不足,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所掌握的电脑技术、网络知识相对薄弱,不愿意或不重视运用网络创新人大工作。虽然不少地方人大已建起了官方网站,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等,大多却只起到了一种平面摆设的作用,即单纯地认为有了就是做到了“互联网+人大工作”,更多时候网站、微信等平台仅被视作一个信息的陈列室,局限于静态发布信息,把互联网简单地当成了第二份报刊,缺少对人大信息化建设体系的综合规划,更缺少如何把人大信息化建设纳入“互联网+人大工作”的定位思考。同时,就现有的信息资源而言,不少人大官网、官微存在着资料更新慢、内容单一、可读性差、访问量低等问题,即“路”修好了,而能够上路行驶的“信息资源之车”却没有多少。这其中既存在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更存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的问题。

2、配套制度有待完善。“互联网+人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载体构建、制度设计、内容界定、程序设定等多方面,更涉及对公开资源的整合协调与综合运用,还涉及人大常委会机关内部机构之间的协调运作,需要通盘考虑、统筹协调。然而,仅就载体而言,互联网与其他人大机关目前用以公开的载体之间关系并未得到完全理顺,内容上的相互矛盾、程序上的不规范、审核把关的缺失等例子还比较多见。如用于为人大常委会会议相关议题作参考的调查报告,是相关部门在会议前的调研结果,其中提到的问题往往带有特殊性、局域性和阶段性。类似这种材料的公开面不宜过大,适用于会议人员以及决策层参考即可,但实践中通过互联网公开的情况不少,甚至还出现人大常委会会议未召开,相关议题的调查报告已经公开的现象,显得不够慎重。此外,还存在国家机密或矛盾的冲突碰撞等不宜公开的情况。因此,如何整合资源,统筹设计“互联网+人大工作”制度体系还需要做进一步探索。

3、舆情应对能力仍有不足。互联网具有即时、互动、连通等优势,公众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放大,任何一个小范围的事件,都有可能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最终成为社会乃至全球关注的公众事件。比如,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一则“徐州市人大代表北京挖18米地下室致道路塌陷”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众多网民吐槽。此外,由于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缺少传统媒体的过滤程序,拟态环境的匿名性、网民成分的复杂性,网络舆情有时会泥沙俱下,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筛选、回应和引导。当前,一些人大机关工作人员对信息筛选、甄别、理性分析的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主流政治文化受到冲击时,如何把握政治立场,做好舆论宣传引导等方面,还需要下更大功夫。

4、工作力量有待加强。综观各地人大机关,由于编制设定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倒金字塔形的人员构成模式,即领导多、工作人员少。在县市一级,有的工作人员身兼两个或以上工作机构的任务,有的工作机构甚至连工作人员都没有。在勉强维系人大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加上缺乏精通互联网技术运用和管理的人才,要设置网络管理方面的兼职难度较大,引入专职人员也因编制问题显得不现实。

四、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国外的探索实践

欧美国家发展电子议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2001年,尼古拉斯·邓洛普和威廉·尤瑞发起关于气候和能源的第一次国际议会听证会,率先提出“电子议会” (e—parliament) 一词。他们认为议员能够通过通讯技术和不定时的电话会议或者会晤保持联系,相互交流经验。2003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指出,电子议会就是采取各种信息通信技术来达成提高和加强议会的核心职能和业务的目标。之后,联合国和国际议会联盟又将电子议会定义为:一个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变得更加透明、更易于接近以及更负责任的立法机构。从定义的界定中不难看出,电子议会的发展逐渐由改善议会工作效率、效益向议会与公民之间的互动作用转变。

也有学者对信息通信技术在议会中的发展过程进行分阶段阐述。克里斯汀·贝拉米和查理斯·拉布将信息通信技术在议会中运用分为四个阶段:最低层次是通过提高议会的效率、效益和影响强化议会民主;第二个层次是通过信息和网络技术更好地发布和传播信息;第三层次是公众就自身的问题参与民主过程,并与代表进行互动沟通;第四个层次是为公众提供直接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机会。泰斯·金汉姆则归纳了电子议会发展的三阶段模式:改善议会内部的工作、改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增进议员与公众之间的交流。

对于电子议会发展的影响因素,欧美国家也有许多学者和机构通过实证研究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认为主要包括财政资金、议员能力、议员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熟悉程度、民族文化、公众认知等。国际议会联盟提出,资金匮乏以及议员知识的不足是议会有效运用信息通信技术面临的关键挑战。罗克珊·米辛汉通过对澳大利亚议会的调查研究指出,在部分民众通过信息通信技术表达诉求的同时,其他人也会由于知识、语言能力以及其他阻碍而被排除在这种互动之外。

(二)国内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各地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形成各地做法及模式,为“互联网+人大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1、浙江:网络平台创新代表履职。浙江省先行先试,于2013 年率先推出“浙江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平台设计“代表履职服务”和“联系人民群众”两个子系统,系统相互独立但可共享数据。同时制定了《浙江省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代表履职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为人大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平台建成后,迅速实现了代表使用的全员化、全方位和“全天候”的特点。全员化即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和机关干部几乎全部注册。全方位体现在平台功能齐全,基本包含了人大工作者的各项职能需求。“全天候”则体现在平台的使用率上,登录该平台成为浙江人大工作者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广东:现代化手段创新履职形式。广东省各地市在创新履职形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道人大工委建立“一网三平台”工作体系,通过搭建网站平台及其手机客户端APP,便于人大工作者了解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与人民群众的线上互动,实现远程履职。群众不仅可以通过代表智能履职平台与指定的代表联系,反映问题和要求,发表意见建议,还能看到代表是否按规范程序处理,并对答复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韶关市作为试点单位,可以通过平台系统远程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或参加人大代表培训班。开设的代表专网可以为代表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通过大数据让海量零散的信息得以集中整合,方便查询和使用,还可以通过专网提交议案并查询办理情况,与其他代表进行互动交流,为代表履职提供新渠道。深圳市罗湖区人大办公OA平台上开设了“人大代表联络工作信息系统”栏目,代表们可以把了解到的社情民意直接反映到OA平台上,并对相关承办单位的办理情况进行跟踪和满意度评价。涉及的相关承办单位未按要求在10 到30 个工作日内处理答复的,会收到区委(政府)督查室的“红黄牌”警告。办理情况结合代表满意度评价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推动问题的及时解决。

3、重庆:信息化建设带动人大工作新效能。“重庆人大网”设置的35 个主栏目全方面包括了重庆的人大工作。其中的履职服务平台,可以供代表在线工作,提议案建议,与人大机关、“一府两院”及人民群众进行交流互动。短信服务平台,可以通过短信提醒每一项工作,实现短信跟着事件走。重庆江北区通过视频连线系统了解民情,基本实现了各级人大和全区街镇的全覆盖。该系统可以线上远程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和其他专题,连起了代表与群众、主会场与分会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等,由过去的“闭门议政”转变为群众共同参与的“开门议政”。此外,重庆各级人大充分利用手机客户端、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发布信息和通知。开设QQ 群、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推送人大相关信息。如“沙坪坝人大”微信公众号,包含了人大公告决议、日常工作动态信息、代表履职风采及民意民计征集等。“江津人大”增设了代表连线、法律法规解读和微信投票等,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多样化服务功能。

4、南京:“三位一体”提速增效进入快车道。南京市人大着力打造网站、微博、微信“三位一体”的信息化综合平台,无论是会议、代表活动、视察调研、立法、各项决议决定等,社会公众通过平台都可以及时了解。南京人大网的品牌栏目“金陵民声——热点网谈”,每期围绕不同的主题,邀请人大代表或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节目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网友提出的意见建议经汇总整理后,以专报形式上报市委、市政府,同时也成为常委会审议相关议题的参考。通过代表履职信息系统详细记录代表的所有活动详情,并自动对其进行跟踪记录、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提高了代表评价的准确度和客观性,促进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对策建议

“互联网+人大工作”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来说,是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机遇与动力,应当以奋发进取的状态和开放兼容的胆略,积极探索推进。为此,我们针对当前“互联网+人大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包含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平台运营等内容的对策建议。

(一) 坚持规划先行,引领“互联网+人大工作”发展

1、研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一是在建设目标上从过去注重业务流程电子化、提高办公效率,向更加注重支撑人大履行职能、提高工作绩效转变,在建设方式上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转变。二是突出人大特色,通盘考虑人大依托互联网履职的硬软件建设、安全运行等问题,形成具有人大特色又符合信息化建设共性的工作体系。三是注意纵横协调,将“互联网+人大工作”纳入当地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实现人大数据库与党委及“一府一委两院”数据库互联互通、共享交换。

2、明确“互联网+人大工作”的功能设计。一是加快建设人大履职数据库。这是“互联网+人大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通过加快以立法工作数据库、监督工作数据库、人大代表工作数据库、机关工作数据库为重点的人大信息资源库建设,汇聚整合上下、左右、内外部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大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为人大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二是健全信息化办公平台。进一步完善和更新信息化办公系统,通过电子办公、电子信息传递等形式,有效地简化烦琐的日常工作,有效减少会议文件及交通等费用支出,提高人大工作效率和时效性。三是进一步整合应用系统。将人大办公系统集成于一个应用平台,有效实现工作联动,推进人大工作信息发布、学习培训、网络调查和测评等工作及时开展,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智慧人大”建设。四是完善配套业务功能。实现代表议案、建议的提交收集、跟踪督办等基础工作的智能化、现代化、网络化,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议案、建议的办理进行全面分析、宏观把握,提升办理质量。五是建立在线交流平台。搭建人大代表与网民互动交流平台,方便就民众关心热议的民生问题进行讨论沟通或者民意调查,拓宽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渠道,扩大民意收集层面,拉近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距离。搭建人大代表专门交流平台,使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和人大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就公众关心的立法、监督等问题进行在线双向交流、讨论,特别是发挥基层代表主体作用,让代表更加集中利用各种信息开展履职行为。

(二)加强建设管理,为“互联网+人大工作”提供要素支撑

1、加强载体建设。一是加强人大网站建设管理。人大网站是常委会机关的重要宣传阵地,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的重要手段,也是人大机关形象展示的平台。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及时更新改版、调整页面栏目设置,如增设地方经验、人大论坛、人大知识窗等栏目,丰富人大网站内容。此外,要加强网站日常维护,及时更新信息,充实内容,发布有关宣传人大工作制度、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动态信息、调研文章等,充分发挥网络平台“海量信息”的优势。二是加强人大“两微一端”(微信、微博、APP客户端)建设管理。顺应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机遇,通过推出“两微一端”形成信息化集群,增强各方的信息共享与互动交流。通过“两微一端”后台适时推送人大的工作计划、各个阶段的工作要点、各个小组的工作动态,发挥人大与新媒体合作的实效,加强与网民的互动和交流,提升人大网络平台的活力与影响力。

2、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加强人员和经费保障,配齐配强工作力量。落实专职人员负责网站和新媒体运行与管理,落实人大网站和新媒体技术支撑单位,实现人大网站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维护。二是建立健全信息保障和栏目共建机制。明确网站信息报送、信息审查、信息发布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流程,保证网站信息资源丰富、渠道畅通、来源可靠、更新及时。建立保密、机要和信息安全工作机制,保障人大网络和信息化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三是健全网络民意反馈机制。从制度层面上搭建一定渠道促使地方各级人大与民众实现民意互通,扎扎实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比如可以围绕年度人大工作议题开展专题在线民意征集,特别是针对民众关注的、社会急需的问题,通过网络民意反馈机制收集、整合和反馈民众好想法好建议,并对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整理归类并上报相关部门。还可以开展在线问卷调查、热点网谈等,让各方意见充分表达,实现网上网下多种形式收集民意、集聚民智。

3、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提高互联网规律把握能力。人大工作必须有互联网思维,按照网络的特点去使用和管理网络。严守治理规则,尊重网络社会的运行规律,遵循协同共治、全民参与和网上网下相结合治理的原则。善用治理手段,加强立法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社会手段等建设。只有把互联网的规律摸到了,思想认识到了,才能在“识变”的基础上“应变”,有效推动人大各项工作开展。二是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当下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之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率先把握先机和技巧,谁就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为打好“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这个基本功,建议针对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举办以网络宣传和舆情应对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使其熟悉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掌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技巧,全面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三是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当前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人大应选取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组建网络信息安全团队,提高队伍熟练掌握信息系统安全知识、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知识以及信息对抗知识的水平,打造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网络团队,不断提升网络信息专业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

(三)强化平台运营,提升“互联网+人大工作”影响力

1、创新运用“互联网+”。一是加强立法工作创新。通过网络信息化平台征集立法项目,公布所有法规草案全文,广泛听取市民意见,促进开门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采取基层立法听证和网络听证同步进行的方式,就生态环境、教育医疗、卫生安全及城市管理等立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升立法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强监督形式创新。可以将监督职能与网络监督相联系,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如创新地方人大会议形式,通过网络直播人大会议,逐步实现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网上直播。如摸索在线监督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日常的监督方式转变为实时、全程的经常性监督,增强人大工作的透明度。还可以借助微信微博了解社情民意并开展相关问题跟踪督办。三是加强代表工作创新。鼓励人大代表开设微博微信,对百姓感兴趣的民生问题进行广泛讨论、答疑释惑,调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充分使用网站、移动终端发布相关文件、开展远程教育,使代表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分享、互动和交流,帮助代表知情知政,提升履职能力。在全面建设实体代表联络站的基础上,依靠信息化手段,建立网上代表联络站,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方便快捷交流沟通搭建平台。

2、扩大“互联网+”政治参与。一是密切关注网络民意。了解公众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关注的热点,作为人大掌握民意,科学决策,行使职权的重要依据。通过加强对网络民意的科学分析,过滤网络民意中非理性内容,及时将公众多元、真实的社会利益需求以合法的途径输入公共决策过程。二是积极回应网络热点。借助网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收集分析网络舆情,及时发现本地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人大监督工作重点,回应社会关切,在反馈沟通中实现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以此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3、打造立体化媒体传播。一是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在利用传统媒体开展新闻宣传的同时,加强各类新平台终端建设,大力运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抢占人大宣传舆论的制高点。二是打破部门壁垒。不能自娱自乐,要能够跳出人大系统宣传人大工作,建立健全人大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交流协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整体协同作战。三是强化受众意识。贴近公众需求,瞄准和把握网民的浏览习惯,聚焦公众和社会的“关切点”,寻找人大事件与公众生活联系的“结合点”,用群众语言、网络语言、身边事例、鲜活方式讲好人大故事,传播人大声音,吸引公众对人大新闻宣传的关注和参与。四是注重多元多样。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同步直播等多种形式,实现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让人大新闻宣传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焕发生机和活力。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