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为落实这一要求,上海市人大开展优化法规制度供给、编制五年立法规划大调研活动,天津市人大借助人工智能平台辅助立法,贵阳市人大出台全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法规,努力发挥立法“促发展、保善治”作用。现将相关工作情况编录如下,供参考。
天津:用人工智能辅助地方立法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状,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中,尝试使用备案审查智能支持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帮助备案审查。经过不断完善,智能平台在该市备案审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备案审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提升备案审查准确性。这套智能平台含九个系统,包括提供立法项目管理、草案意见征集、法规文件公开、法规文件报备、法规文件审查、法规文件清理、立法资料管理、立法(后)评估、立法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平台设置了“敏感词词库”,当其中的“敏感词汇”出现在待审查文件中时,就意味着审查对象很有可能出现违法问题。比如,按照法律规定,规章及以下位阶的文件不能增设行政许可。智能平台一旦检测到待审查的规章文件中出现“许可”“审批”“强制”“罚款”“关停”“责令停产”等词汇,就会发出提示。智能平台把待审查文件、“敏感词词库”、法律数据库相对照,标注出需要引起注意的“敏感词词库”所在,同时自动呈现与“敏感词词库”相关的法律规定,供审查者进行比对考量。人工智能的采用,使备案审查准确性得到明显提高。
扩展到对立法机关的审查。智能平台能力的提升,还体现在应用范围的扩大。审查功能的应用范围从最初的备案审查,扩展到对立法机关往年所有的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先后清查出31件次地方性法规的条款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为地方性法规的修改提供了清晰的目标源;同时还发现2件政府规章和4件基层人大常委会的文件存在问题,及时提示修正。现在,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也利用智能平台审查功能,把地方性法规草案作为对象,以提高地方性法规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收集和筛选立法意见。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必须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面对海量的意见信息,人工智能可以发挥在立法意见收集和筛选方面的应用,按照关联性、适用性、逻辑性的要求,提供给立法工作者一个比较清晰的参考意见,从而更好地辅助立法工作。制定法律不仅需要法学专业知识,更需要法律所调整社会关系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立法工作者的“短板”。人工智能跨界学习、智能对接的能力, 就能将相关领域的知识、规律对接到立法领域中,缩短立法工作者熟悉的时间,从而提高立法科学化水平。
(来源:法制网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