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人大履职 > 他山之石 > 正文

《人大参阅》2022年第1期

 
来源:研究与宣传工作室
      
2022-02-16 15:37: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497434

 

 

内容概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促进就业和破解企业“用工难”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现将湖南人大持续依法监督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做法和有关破解制造业招工难、用工荒的调研文章摘录如下,供参阅。

 

一、湖南人大:法治力量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湖南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持续监督、精准监督、依法监督,推动了政府工作,解决了突出问题,彰显了湖南人大的积极作为。

1、监督支持就业促进工作。就业是“六稳”“六保”之首。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经贸摩擦持续化、经济承压长期化等多重矛盾叠加,稳就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决定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一法一办法”)作为2021年重点监督内容,用法治力量推动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2021年10月26日,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根据工作要点的安排和要求,组织召开省直和中央在湘单位实施就业促进“一法一办法”情况汇报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红专在会上指出:“就业是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和民生大事,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扛牢扛实促进就业的政治责任。”

根据监督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常委会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前,专项工作报告应先征求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2021年11月17日,省人大社会委召开第十五次全体会议,就实施就业促进“一法一办法”情况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强调做好就业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要增强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依靠法治力量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2021年11月30日,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就业促进“一法一办法”情况的报告。

“湖南是人口和劳动力大省,16岁至59岁的劳动力有3944.99万。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落实就业促进法和湖南省实施办法,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全省就业规模保持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全省就业工作整体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从法律法规实施角度看,我省就业促进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协同联动不够紧密、基层资金投入不足、重点群体压力不减、就业质量有待提高、服务保障存在短板等。”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直面问题不遮掩。

2021年12月2日,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报告进行分组审议。“省政府的这个专项工作报告是一个范本,很好地对应了法律法规条文,问题导向明显,法言法语充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主任委员文志强对报告给予高度肯定。“建议加强就业促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宣传普及,切实增强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提升就业群体的知晓率。”“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认真落实基层就业平台五年计划。”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委主任委员祁圣芳,社会委副主任委员张慧等12位与会人员先后发言,为湖南就业促进工作献计献策。

根据大家的发言,社会委整理形成了坚持强产业促就业、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加大各级财政就业资金投入力度等11条审议意见,提请主任会议研究并转省政府研究处理。2022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将听取省政府关于审议意见研究处理结果的报告。

2、精准调研四类重点群体。湖南省人大社会委在常委会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前,紧扣离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四类重点就业群体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有深度的调研。

开展农民工“急难愁盼”问题专项调研、洞庭湖退捕渔民转产安置情况调研、就业促进“一法一办法”执法调研;召开省直相关单位汇报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就业重点群体座谈会,实地走访大中专院校、劳动密集型企业、用人单位、就业服务机构……精准而深入的调研,对湖南省离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四类重点群体就业情况深度进行盘点,形成了调研报告。

“部分高校‘一把手工程’落实不到位,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明显,毕业生缓就业、懒就业现象较普遍。自主择业的退役军人创业成功率不高,有关部门组织专场招聘不够精准精细,跟踪服务不够。农民工失业半失业成为常态,职业技能培训效果不理想。城镇困难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单一,缺乏就业竞争能力,企业招聘他们的意愿低,自主创业又缺点子、缺资金、缺技术。”调研报告坚持问题导向,对四类群体来了一次个性化体检,找出“病灶”。

“建议深化就业与高校人才培养、招生计划联动改革,从源头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国防教育、学校军训、团队拓展等项目供给,支持退役军人用其所长。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农业职业教育。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办法,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调研报告针对“病灶”开出“药方”,措施精准可操作,为常委会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大胆创新体例,条分缕析,力求深透,有较强的说服力、冲击力。”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为调研报告点赞。

3、连续四年紧盯同一议题。对重点工作一抓不放、一抓到底,不见成效不撒手,是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一贯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就拿就业工作来说,本届人大常委会履职第一年就作为监督重点,已连抓四年。

2018年,省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要求省政府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种渠道就业和创新创业;整合规范就业扶持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落实落地;继续关注重点人群,特别是贫困家庭、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把就业与最低生活保障、医保政策结合起来。

2019年,对就业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意见进行跟踪监督,推动省政府出台《湖南省稳就业工作方案》,明确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本地区稳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加大对企业金融财税支持,千方百计稳企扩岗;妥善安置去产能职工。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和企业复工复产的挑战,省人大常委会主动担责,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刘莲玉率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开展“全面优先稳就业,千方百计保民生”专题调研,与省人社厅、教育厅、工信厅、扶贫办及企业代表座谈交流。

刘莲玉明确要求:“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扛牢稳就业、保民生重大政治责任,抓实抓牢稳就业、保民生各项举措,用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会后,《关于常委会稳就业保民生专题调研问题清单及责任分工方案》迅速出台并印发至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各单位高度重视、积极工作,着力强产业暖企业稳就业,推动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实打实的措施。同年,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农牵头督办的“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类重点处理代表建议也取得了实效: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扩大以工代训补贴范围,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湖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驶入“快车道”。

“连续18年将城镇新增就业纳入民生实事,连续5年开展促进就业真抓实干考核激励,连续3年将就业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综合大督查,2020年起全国首创将根治欠薪工作纳入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考核,将城镇调查失业率纳入对市州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2019年至2021年10月,城镇新增就业累计223.34万人。2019年、2020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均为5.4%,2021年10月为5%,处于中部地区低位,湖南省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促进就业工作4个先进省份之一。”2021年的湖南省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如是说。

(来源:法治日报)

 

二、制造业招工难、用工荒求新解

 

“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在部分地区凸显,引发关注。究其原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盛朝迅认为,“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零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虹吸效应显现、就业市场出现结构性错配、农民工增量显著下降”等因素是症结所在。

1、“引不来”“留不住”问题凸显记者走访调研江苏、湖南部分企业发现,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存在“供求不适配”的现实情况。“现在制造业企业招工难是普遍现象。”长期在中山从事制造业工人代招工作的何飞透露,“制造业企业工资不高,工资受行业整体利润水平限制无法开得很高,大部分工厂管理严、工作累,造成长期缺工。”

记者在苏州某外资制药企业了解到,该企业操作工税前月薪仅有4000元至4500元,扣除五险一金后,员工到手月薪仅为3000多元,很难负担城市生活的日常开支和房租。他们应聘时,普遍会问询企业“是否经常加班”“相关福利待遇”等问题。

而在苏州当地人看来,“就目前物价水平而言,税后到手月收入不低于5000元较为合适”。苏州某民营金属制造业企业负责人也认同该说法,“工厂工人能接受的工资水平是税后4000元至4500元”。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江苏955家制造业企业中,46.5%的企业反映招工存在困难。江苏久正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反映,由于该企业的无尘车间管理严格,一线员工工资较低,因此招工很有难度。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均工资为70494元,仅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均工资的44.01%,且低于规模以上企业75229元的平均工资水平。

除薪金水平不高外,制造业人才晋升通道过窄、成长激励不明显,人才跳槽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制造业企业陷入“招来人却留不住人”的尴尬境地。此外,就业观念的转变和薪酬期望的提高也降低了制造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从就业人员的角度看,不少劳动者对于到制造业企业工作缺乏兴趣和认同感。“年轻人现在确实不愿意到制造业企业工作。相比在工厂上班,一些年轻人更愿意加入美容美发行业,他们大多对到工厂上班缺乏身份认同。”湖南梦想烟花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建武告诉记者。

“过去在工厂上班是件极为光荣的事情,现在不少人认为到工厂上班‘没有前途’。刚毕业的学生群体同样也不愿意进厂。”贺建武说。

即便招来人,也很难留住。“年轻人普遍认为到工厂做事是不得已的选择、没有办法的办法,一旦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就会选择离职。此外,‘90后’‘00后’的就业观念和以前完全不同,不少人希望选择较为自由、没有压力的工作岗位。企业管理过严、压力太大,甚至食宿条件不够好,都会成为他们离职的理由。”何飞说。

不只是招人难,在制造业企业看来,“用工成本居高不下”也是个难题。来自江苏的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城乡统筹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东部地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下降,同时务工人员对薪酬期望“水涨船高”,使得“用工成本高”成为企业用工中的首要突出问题,认同率达55.8%。

2、“招工难”“用工荒”症结在哪近年来,制造业从业人员向服务行业转移现象凸显。“生活服务行业对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如快递、外卖和网约车等平台从业门槛不高,工资水平却相对更高,有些行业工作时间自由度也非常高,容易吸引中青年劳动力加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刘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在苏州采访了几位网约车司机,他们告诉记者,到手收入月均在6000元左右,与在制造业企业工作相比收入更高,他们更愿意从事服务业。有数据显示,2020年大专以上学历的外卖骑手占比超过25%,而大专以上学历的制造业一线工人占比不足10%。

在刘斌看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各类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加之服务业较难以技术完全替代人力,因此,服务业吸纳劳动力优势远远超出制造业领域。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4.5%,新兴服务业就业需求明显增加。我国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的比例从2013年的56.8%下降到2019年的48.6%;而从事第三产业的比例从2013年的42.6%增长到2019年的51%。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徐宁告诉记者:“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中低端,以及企业在融资、环保等方面的硬约束性成本较高,使得制造业利润水平普遍不高,工人工资的支付能力与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相比较弱;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制造业企业持续优化升级,特别是其在技术提升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对于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能够符合企业要求的复合型技术工人呈现供不应求态势。”

制造业企业普遍对从业者的技术能力要求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人员形成了“挤出效应”。记者了解到,目前,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制造业技术工人面试合格率普遍低于10%。

除了“抢不过”服务业,招工供需对接不畅也是造成制造业“招工难”的重要因素。记者在调研走访时发现,部分制造业企业选择通过网络发布招聘信息的方式招工,但很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制造业企业适用员工对网络的运用能力不高,信息流通受阻。同时,企业通过网络招聘,难以判断应聘者是否完全符合聘用要求。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更集中的中部省份,制造业用工又面临着另外的困扰。湖南怀化市中方县委常委、中方工业园党工委书记肖卫认为,“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过程中,制造业人力资源供需市场出现结构性失衡,也是造成当前制造业企业用工难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更多依靠创业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传统要素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基于生产成本考量往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十四五’期间的大趋势。这种趋势直接导致大批原来适应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的劳动力,因知识和技能不足在东部沿海地区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肖卫分析,“另一方面,沿海企业在陆续迁往中西部地区的过程中,由于企业短时间内未能在新地方形成稳定的规模生产,当地政府的就业服务欠精准,也让不少劳动力无法安心留下来。这两个方面的就业情况变化,造成就业人员两头受困。”

3、破题突围有路可寻首先,应对用工难题,需要企业不断“自我革新”。某台资电子厂人力资源部高管许凤怡告诉记者,该企业精密性工作多,技术含量高,很多操作都需要在无尘车间完成,并且无法以代工和外包形式转交异地完成。她认为,“随着我国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未来制造业招人将会越来越难。企业需理性面对现实问题,提早布局,加快推进工厂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逐步以机器替代传统人力,减少对人工劳动力的依赖”。湖南智达电子负责人高红认为,由于制造业整体利润有限,无法通过高额工资增加行业吸引力,只能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用更少的人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以此提升行业工人的收入水平。“同时,企业也要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尽量有选择性地接单,多接更有产出价值、利润更高的业务。”

其次,破解“招工难”“用工荒”,也要从劳动者身上挖掘更大潜力。湖南炬神电子人力资源部总监唐俊锋认为,相较于服务类行业,制造业岗位具有工作和收入稳定等优势。吸引劳动力要重视社会引导的作用,积极引导年轻人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盛朝迅则建议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为行业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比如新设立一批应用技术大学,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根据产业发展及时调整学科设置,加大培养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高技能人才。同时,搭建平台促进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第三,“招到人”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是关键,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尤为重要。盛朝迅建议,完善职业技能人才职称评审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企业建立针对优秀技工的补助性津贴制度,在收入分配和荣誉制度设计上向一线技术工人倾斜,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建议实施差异化人才引培政策,培育‘高精尖+工匠型技能’供需匹配的人才梯队。坚持‘优中选精’引进导向,有效释放财税等政策红利,拓展收入渠道,提高企业引人积极性,同时增强人才获得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经所财经政策研究室主任张淑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然,制造业企业生产不仅需要高技能人才的加入,也不能忽视普通劳动者的参与。长期从事制造业工人代招的经历让何飞更懂普通劳动者的感受,他认为,应进一步改善制造业企业工作环境,改善员工生活条件、住宿条件、伙食质量等,适当增加工资和补贴,满足员工的必要正当需求。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仍有一些制造业就业平台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相对较弱。业内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就业平台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岗位的竞争优势和吸引力。

第四,要提升制造业本身的发展质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我们的烟花与日本企业产品相比,利润率要低许多,这也直接影响了员工薪酬福利和行业吸引力。”贺建武呼吁,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切实提高制造业企业利润。为了更有效促进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就业,达到精准发力效果,盛朝迅认为,要重塑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通过创新驱动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实体企业经营效益,从而增加制造业从业人员收入,提升制造业就业质量。

来源:经济日报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