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集美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拉开帷幕,来自辖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齐聚一堂。会上,长达27页、信息量密集的集美区政府工作报告引起代表们的热议。报告回顾了集美区过去五年和2021年工作,提出区政府今后五年工作思路和2022年具体任务。代表们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热烈讨论,积极为集美发展建言献策。
常住人口破百万、成为岛外第一人口大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00亿元、700亿元、800亿元大关,目前接近900亿元;五年新改扩建学校43所,新增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学位34440个……过去五年,发生在集美的变化不仅仅是一串串数据,更是书写在城乡大地上、融入百姓生活里的一件件大小事。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今后五年,是集美乘势而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是集美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紧要关口。面对新挑战、新机遇,集美区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咬定目标加压奋进,凝心聚力拼搏实干,努力领跑跨岛发展接力赛,推动集美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集美努力领跑跨岛发展接力赛,推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图为集美新城。(林志杰 摄)
【回眸五年】
集聚创新优势 加速经济动能转换
不久前,省工信厅公布第五批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宸展光电、松元电子、银华机械、美科安防等多家集美的企业、产品上榜,吸引了广泛关注。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大力培育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高新企业,是集美区近年来加速经济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利器”之一。
依托密集的高校、科研院所优势,集美区加快打造区域创新中心,集聚创新要素。
围绕重点发展的“6+N”现代产业体系,集美加快夯实产业基础。软件园三期作为我市软件信息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正在快速崛起,吸引注册企业数近5000家、员工近5万人,2021年预计营收达300亿元,五年增长3.28倍,金砖未来创新园也落户于此。
位于新城核心区的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已形成集楼宇经济、文化影视、金融产业等为一体、总部经济加快汇聚的中央商务园区。作为全市首个区级基金聚集区,杏林湾基金聚集区日均“吸金”一亿,基金管理规模超千亿元;集美区产业引导基金也跻身全国县(区)级同类基金前三。
集美区把推动企业上市作为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五年来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5家,增量位居全市前列。
iOi MALL、世茂广场、云城万科里、尚柏奥特莱斯等16个大型商业体相继开业,带动同集路商业带、北站商圈、集美新城核心商圈快速崛起;集美湖豪生、皇冠假日等4家高星级标准酒店开门迎客;厦门影视拍摄基地建成投用,成为影视产业投资集聚区,五年累计营收56亿元……
加快新城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几周前,位于集美新城核心区西侧的厦门市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项目正式开建。该训练中心定位为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和亚洲杯赛事训练场地,比赛结束后可为职业足球队提供规模化集训、比赛场所。项目在集美新城开建,进一步显示了我市打造跨岛发展新格局的决心。
集美新城实现“十年集聚成城”,马銮湾新城建设拉开框架,集美东部新城高标准规划——借助“跨岛发展”的东风,过去五年,集美的城市建设进一步扩容提质,全区重点项目投资及征地拆迁完成情况连续五年综合排名全市前列,累计完成固定投资1343亿元。
五年来,集美的交通越来越便利,“两环六纵六横”城区骨干路网基本建成。集美人的居住条件也日益改善。
坂头-石兜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2个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全面消除日东公园、敬贤公园黑臭水体;提标扩容杏林污水处理厂,建成集美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全面完成西海域和同安湾海域养殖清退整治工作;率先全市实施夜间垃圾分类直运;实施“六线六片”景观提升工程,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0%;建成新324国道和溪林生态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动线……集美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入选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引进优质资源 进一步擦亮人文集美品牌
今年9月,在集美新城核心区,备受瞩目的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正式开学,首批迎来1200多名学子,成为厦门教育“名校跨岛”的一张新名片,也让集美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升级;距离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不远,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项目正在快马加鞭赶进度, 全力以赴为明年建成交付做准备。
过去五年,集美区聚焦百姓最关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关键领域,加快补短板惠民生。五年里,集美区“高位嫁接”省、市优质教育资源,省教育学院附属集美实验学校正式挂牌,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华侨大学集美附属学校、华锐双语学校一期顺利开办;引进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等优质医疗资源。
养老方面,集美率先全市开展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设全覆盖,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6张。作为我市规模最大的高端养老项目,太保家园高端养老项目在集美开建,项目可提供自理公寓近800套、护理床位500余张,建成后将填补集美区高端养老领域空白,助力集美打造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持续举办海峡论坛两岸特色庙会、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等高规格品牌活动,鳌园景区、园博苑景区实现免费对外开放,集美学村获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省级侨乡文化名镇……五年来,人文集美的城市品牌进一步擦亮,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市图书馆集美新馆、集美人文馆、软件园三期体育馆等一批文体设施投用, 让更多人爱上集美。
优化营商环境 服务台胞深化两岸融合
今年3月底,中国500强企业“德邦快递”在集美投建的新项目——德邦快递福建总部与厦门智慧物流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项目从土地获取到进场施工用时仅3个月,创下德邦快递全国项目筹备时效最快纪录。
近年来,集美区紧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开展 “我有金点子·集美更美好”线上实践活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政策更实、服务更优、效率更高的一流营商环境。过去5年,集美多次在全市营商环境评估中位居首位,全市首创开设“一站式”惠企窗口,“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事项占比达98.53%,办理承诺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13.22%,评估总指标在全市六区中排名第一。
在前行奔跑的过程中,集美区始终牢记新时代赋予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走出了一条先行先试、深化改革的集美之路。作为全省唯一的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改革试点区,集美区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第一站,开通全省首个区级台胞警务服务站、全省首条台港澳同胞办税绿色通道,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集美经验”。
【展望2022】
关键词:创新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
●对接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大力吸引金砖国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集设立研发和创新中心。
●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释放高校院所创新动能,优化提升人才发展环境,聚焦“高精尖缺”,强化人才链与产业链、项目链耦合联动,支持企业靶向引才。
关键词:两岸
●全面完成两岸融合发展集成改革试点。重点推进两岸文旅融合示范园区、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建设,引导更多台胞参与社区治理,擦亮“两岸研学在集美”金字招牌。
关键词:新城
●绘就岛内外发展一体化进程的最美“扇面”。推动集美新城建设提质提效,打造引领厦门跨岛发展的强劲增长极、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人文新城。推动马銮湾新城集美片区建设加力加速。集美东部新城坚持基础设施和民生社会事业规划建设标准高于岛内,带动北部工业区转型升级。
关键词:交通
●“精细精致”打造宜居标杆。推进沈海高速杏林互通及接线工程、新324国道提升、枋塘市政道路等项目建设。助力轨道交通4号、6号线集美段及新建福厦高铁等项目加快进度。加快推进大学康城东南侧公共停车场、凤山小学及地下停车库等4个新增停车场项目建设进度,完成全区5000个道路泊位的智能化建设。
关键词:环保
●高投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后溪、瑶山溪、深青溪流域和杏林湾综合治理,完成马銮湾北片区护岸及景观工程和水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推进集美大桥至厦门大桥、杏林大桥至新阳大桥岸线整治工程建设。
关键词:民生
●加速释放民生红利。推进补短板扩容教育项目9个,新增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学位8820个,完成学校教室空调安装全覆盖。建成投用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加快市妇幼集美院区、灌口医院新院区建设进度。
【目标2025】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GDP总量居岛外各区前列,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继续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不断跨越进位。
●发展层次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5%,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达到50件,力争“十四五”期间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50家,到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22%。
●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生态人居环境明显提升。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7.5%,在全市各区保持前列,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83.3%,消除劣V类水体,城镇化率提高到91%。
●文明和谐程度明显提升。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产业贡献明显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数说集美五年】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内连跨600亿元、700亿元、800亿元大关,2021年预计接近900亿元。
三产比例从2016年的0.3∶50.7∶49 优化为2021年的0.3∶46.8∶52.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20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年均增长8.8%。
2021年新增“三高”企业131家,占全市新增量近1/3,五年累计入库“三高”企业633家。全区研发投入水平居全省非基本财力保障县(区)第三名,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排名全市第一;累计兑现人才经费5.02 亿元,连续六年新增“双百”人才落户数、人才专项投入位列全市第一。
五年来,集美的商贸服务业持续繁荣,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年均增长45.2%,五年翻两番,预计2021年可首次突破千亿元。
城市建设全面提速
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16年的76.53平方公里拓展至89平方公里;拆除“两违”555.13万平方米;实现土地征收4.49万亩、房屋拆迁528.73 万平方米,完成官任、蔡林等8个整村征收任务。
五年增加投放386台公交车,优化公交线路80条次,新增公共停车场26个、停车位6770个。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民生领域累计投入261亿元,年均增幅高于同期财力。
五年里,集美新改扩建学校43所,新增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学位34440个,新招教师1948名。
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5.92万元,较2016年增长54.2%。
【2021年荣誉】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福建省县域城市发展“十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