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人大速递 > 正文

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十部门现场答题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不少市民通过厦门网、厦门人大网等全程收看

 
来源:厦门晚报
      
2017-11-01 13:10: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128993

  我市实体经济成绩亮眼

  ●产业升级走在前列。污染企业,以及低成效、低附加值企业逐步退出;新兴产业,包括IT、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等产业逐步规模化,软件和信息业去年突破千亿元。

  ●产业布局得到优化。2016年,岛内和岛外的工业增加值占比为3:7。园区建设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形成了光电、机械、食品、医药等26个工业园区。

  ●涌现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产品和企业。如金达威生产的辅酶Q10全球市场占有率43%,排名第一;法拉电子电容器全球市场占有率12.5%,排名第二;宏发股份控制继电器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市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机构500家,建成分布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等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81个。

  30日下午2点30分过后,来自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10个政府职能部门的一把手陆续走进了厦门人民会堂,等待他们的是一次现场“考试”。“考试”的内容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相关部门都采取了哪些举措?

  作为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的议程之一,3点整,“深化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专题询问在厦门人民会堂多功能厅正式开始并现场直播。不少市民通过厦门网、厦视二套、厦门广播电台、厦门人大网等平台全程收听收看。1个多小时的询问过程中,共有11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向政府部门发问、追问。

  【聚焦1】

  三途径解决人才住房问题

  “海纳百川”引人才近万名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如何引得进、留得住?市人大侨台外事委主任委员邹炳明一抛出问题,市人社局局长吴新奎马上打开面前的话筒回答。

  吴新奎说,自2010年我市实施“双百”人才计划,截至去年年底已经评出了9批790人,创办了企业400多家,聚集了6400名各类人才,发展势头非常好。2013年开始实施的“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到去年年底,也引进人才将近一万人。今年,我市还搭建起人才需求开发平台,覆盖了2470家重点企业、31家研发机构、45家产业协会,还包括18所高校科研院所。

  人才不光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个人的住房、子女的就学等问题也急需解决。目前在人才住房上主要有3种支持途径,一是申请公租房,或自己租房申请补贴;二是申请保障性商品房,或自购房申请补贴;三是对硕士博士一次性补贴,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对子女的就学,最近教育部门正在牵头研究新的办法。

  【聚焦2】

  把工业区用保护线框起来

  支持工业企业原址升级改造

  “如何妥善解决高端制造业企业发展用地需求问题?”市人大城建环资委主任委员余江河开门见山地问。

  市国土房产局局长郭俊胜表示,我市为高端制造业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根据土地总体规划,到2020年还有4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可以使用。其中,今年通过土地总体规划的优化提升,经国家国土资源部核准,新申请了27平方公里。

  针对今年10月份市政府出台的政策,郭俊胜说,把工业区用保护线的方式框起来,在保护区里面的工业用地,禁止改变用地性质。我市还大力支持工业用地单位在原址升级改造。原用地单位可以申请在原址内新建、翻建、扩建或拆除重建,新增用地和现在用地可以采取出让的方式,更便捷。

  【聚焦3】

  继续完善工业园区配套

  促进产业城市融合发展

  “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徐平东针对工业园区建设的成效和不足进行询问。

  谈及大家所关心的工业园区配套,市发改委主任张志红表示,2015年,我市在软件园二期做了创新试点,去年在全市各个区进行推广复制,主要完善跟产业相关的生产生活的各项配套设施,促进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发展。  她说,现存早期工业园区比较散,还有一些低效用地的情况;部分新的工业园区配套如服务、交通、住宿等还不够完善。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完善园区本身的配套设施和周边设施,比如规划产业园区周边的公租房等设施,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载体和平台。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