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
位于龙舟池南岸的临时建筑——龙舟路旅游商城拆除改造前。
改造后
龙舟路旅游商城拆除改造后,变成了绿地公园。
浔江社区是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故乡。近日,本报记者走进集美浔江社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看看在这样一个老城区里,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浔江社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只是我市代表与群众“零距离”联系的一个点。市人大常委会一直致力于代表联系群众平台的建设,在代表和群众之间积极“铺路搭桥”,畅通联系渠道,让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站)在我市遍地开花。目前,全市6个区38个镇(街)都已建立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并在此基础上向基层延伸,在村(居)设立437个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实现全市镇(街)、村(居)平台全覆盖,真正将平台建到最基层、建到群众家门口。
文/记者 詹 文
图/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提供
大社脏乱摊位,变身乘凉休闲地
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摊贩们的临时摊位一片脏乱,蚊虫孳生。居民周桂香刚刚嫁到浔江社区时,没有想到,这个拥有众多风景名胜以及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城区,竟然还有大社这样一个脏乱的地方。
倾听了社区居民的呼声,集美区人大代表郑小妍和下沉到浔江社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活动的其他几位人大代表一起,多次到大社走访调研,开展多场现场协调会。
但是,要改变这个多年乱象并非易事。郑小妍直言压力很大,“很多长期在那摆摊的摊主,跟你玩捉迷藏,你人刚走他又摆出来了。”代表们多方做工作,推动大社原来的老菜市场迁址重建,并把流动摊贩引导到菜市场里,规范经营管理。
在人大代表的建议下,集美街道还对大社宗祠周边无序的状态进行整治,改造原本破旧的公共设施,建立起管理机制,让大社宗祠周边彻底干净亮堂起来,有效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对于这样的变化,周桂香连连点赞,“大变样了,现在这里成为大家乘凉休闲的好地方。”
“民有所呼,我们就有所应。”郑小妍说,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是老百姓跟政府之间的一个纽带,能够收集社情民意,又能督促政府作为。
群众之事无论大小,都要全力去推动
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代表们与群众越走越近。省人大代表陈呈直言,“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群众可以随时到这里找到我们,他们的心声和呼声都可以随时告诉我们,联系群众真正变成了‘零距离’。”
集美大社是老旧城区,辖区内人口以老年人为主,因为交通不便利,公安、消防等车辆无法进入小街小巷,存在着较大的治安、消防隐患。年久失修的石板路也都松动了,老人出行摔倒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居民们把对社区治安的担心反映到了社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人大代表们快速反应,实地调研,提出意见和建议。在人大代表们的推动下,有关方面对大社的石板路进行改造,大社的义务巡逻队也成为共建平安社区的主力军。
以前,大社的义务巡逻队只是治安巡逻队,在代表们的推动下,这支巡逻队被赋予更多工作内容,包括消防、助老、扶困等。现在,这支义务巡逻队每天24小时巡逻值班。
在浔江社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人大代表们提炼出了“民有所想,快速筹谋;民有所呼,快速回应;民有所求,快速作为”以及“热心、贴心、用心”的“三快三心”工作准则,依法履职,真心为民办实事。代表们说,群众之事无论大小,都是我们要依法履职、全力推动解决的事。
既推动问题解决,又谋划辖区未来
在浔江社区,一个小小的站点成为各级人大代表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成为他们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通过这一平台,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社区建设,推动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也推动着辖区的发展。
在一次次深入调研中,人大代表们也在为大社的未来谋发展,对大社老街的改造规划提出建议。提升环境、改造管网、引入文创元素、引进新业态,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今,时尚的大社旅游街区吸引着纷至沓来的游客。居住在这里的失海失地居民,也开始在自家门口找到新工作。
大社成为文创旅游街区之后,新问题又出现了:交通拥堵、停车难。周边居民、前来的游客没地方停车时,经常把车随便停在主干道上。这不仅困扰着当地居民出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美旅游品质的提升。人大代表们又一次站出来,直面问题,多方走访,寻求解决办法。
在人大代表们的推动下,集美龙舟池畔,一个全新的公园式停车场替代了原本临时搭建在这里的旅游商城。停车场和公园相结合,居民不仅能够在这停车,还能在这散步休闲。对于旅游商城里原来的经营者,人大代表们协调帮助他们在龙舟池到大社老街旅游沿线规划了新摊位,引导他们回到大社,在家门口做生意。
凝聚最大合力,共同助力发展
集美浔江路,“修旧如旧”的“文确楼”以陈列馆形式对外开放,向人们展示集美乡贤、爱国华侨陈文确、陈六使奉献的一生。陈文确、陈六使兄弟是陈嘉庚的族亲,他们生前慷慨解囊,捐款支持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集美学校和集友银行。陈六使还是新加坡知名大学——南洋大学的创办者。
陈列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宣传华侨爱国精神、宣传华侨文化,陈列馆里还植入嘉庚邮局,作为邮政对外的联系纽带。这座沉寂多年的老侨房,终于重焕生机,得益于各级人大代表的推动。
在集美老城,华侨兴建的特色侨房成为一大文化标志。但在历史变迁、岁月侵蚀中,许多老侨房变成了危房,不仅带来安全隐患,还影响着集美文创旅游街区品牌的打造。
下沉编入该社区活动站的人大代表们,带着老城区居民们的期盼,进行了多次视察调研。在走访中,人大代表们和附近居民群众、专家学者进行了一次次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建议,评估总结提升,撰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反馈给相关部门,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对老侨房“文确楼”的修缮并改造为“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就是一个成功例子。
省人大代表陈呈表示,希望通过人大代表的努力,让更多人走进这些老侨房,通过这些“活态”文化,记住集美侨乡历史。“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我们在群众与政府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联系的桥梁,不仅让政府能够听到群众的呼声,也让群众能够了解政府的作为,促使双方形成更为融洽、共生的关系,从而凝聚起最大合力,一起助力城区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数据】
集美浔江社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站,编入这个活动站的人大代表共有4名,其中,省人大代表1名、市人大代表1名、区人大代表2名。这个活动站自成立以来,共组织开展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23次、座谈研讨5次、走访接待选民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