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人大速递 > 正文

打造三大品牌 铸就六大经验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径,以优异成绩获评全国文明单位

 
来源:厦门日报
      
2021-06-01 09:39: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436554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员干部参观《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肖 攀 摄)

  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以全省总分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被中央文明委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

  文明创建三年来(2018年-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落实“强机制、聚合力、建平台、创特色、促业务”的创建思路,突出党建引领,推动工作创新,打造出三大具有人大特色的文明品牌,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六大创建经验,既有力提升了机关干部整体素养,也为厦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贡献了人大力量。

  争创全国文明单位的过程,已成为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加强各方面建设,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促进人大工作质量全面提升的过程。市人大工作迈上新台阶,市人大常委会被评为福建省第二届“十大法治人物”特别贡献奖,立法工作、代表工作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的充分肯定,央媒、省媒共报道100余次。

  本报记者 詹  文

  以党建带创建  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始终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机关各级党组织在文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以党建带创建、以创建促党建的良好局面。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坚持走在前、做表率,健全完善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到机关处级以上干部,坚持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最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组成员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学习、为机关党员干部上党课、做专题辅导等,不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在党组领导的示范带动下,机关各级党组织自觉主动对标看齐,持续兴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潮,机关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提升。三年来,共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60次、机关各党支部学习916场次,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在“学习强国”平台的参与度、活跃度均达100%。

  强组织聚合力  团结一心齐创建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列入常委会年度工作和党建工作要点,形成党组领导亲自抓、机关各委办室(局)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三年来,召开6次党组会议暨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和动员部署机关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各专委领导以上率下,参与到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中,带领机关党员干部开展“书香人大·学习讲堂”诚信主题大讨论、移风易俗主题活动、诚信主题教育活动等各项文明实践活动,主持召开抗疫事迹报告会,带队慰问基层抗疫工作者,为机关干部做专题讲座,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与机关抗疫、洁净家园、结对帮扶、关爱弱势群众等创建活动,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三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坚持每周到认领的全国文明城市考察场所——筼筜路次干道或共建村(居)开展“快乐健步走 文明齐动手”洁净家园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爱心结对、义务献血、扶贫济困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总时长超1万小时。在职党员100%参加所在社区、小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和13个在职党支部多形式问候85户爱心结对困难家庭,机关捐献抗疫爱心款11.22万元。

  创建过程中,许多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攻坚克难,获得全省人大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招商工作先进个人、新时代厦门经济特区的奔跑者、全国无偿献血金、银、铜奖、市学雷锋先进个人及全市最美家庭、最美志愿者等荣誉,机关先后有31个(次)集体、65名(次)党员干部职工受到各级表彰。

  【点击】

  三大文明品牌

  立足创新 突出人大特色

  这三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进一步拓展思路、丰富形式,打造出具有人大特色的三大工作品牌,入选文明单位优秀创新案例。

  法治护航城市文明创建工作品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法规、贯穿法治实践,走出一条具有特区特色的城市文明法治之路。制定全国首部促进社会文明地方性法规,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充分肯定;出台社会信用条例,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制定全国首部全链条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垃圾分类“厦门模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鼓浪屿申遗成功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全国首部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此外,修订无偿献血条例,制定志愿服务条例,做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决定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多角度推动解决城市文明领域突出难题。截至去年,本届人大制定的33部地方法规中有25部涉及社会文明。

  与金尚社区文明共建特色品牌,从五个维度,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明创建共建品牌。共建14年来,形成以“五个共”为内涵的特色品牌:推动法治共建,帮助社区建起法治广场,提升社区法治水平;落实爱心共帮,常态化与社区困难居民结对帮扶,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日”等志愿服务,帮扶群众脱贫解困;深入开展文化共育,促居民道德提升和邻里和谐,崇德向善;坚持急难共度,在“莫兰蒂”台风灾后重建和疫情防控等危难时刻,机关干部义无反顾伸出援手;多方促进共治,组织干部职工参与社区治理,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去年,金尚社区也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书香人大·学习讲堂”特色品牌。组织开展“书香人大·学习讲堂”专题讲座活动60多场,各类读书分享会、专题研讨会、实践主题活动498场,5100多人次参加,将讲堂打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平台、提升干部职工素质能力的学习平台,营造出“爱学、乐学、善学”的浓厚氛围,为争创全国文明单位赋能加力。

  六大创建经验

  群策群力 共创共建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创建的成功实践,凝结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不断探索人大常委会机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共创共建的心血和汗水,更在创建过程中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六大经验。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创建成功的根本保证。健全“党建+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坚持常委会党组的坚强领导,做到创建和人大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全体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细化任务,狠抓落实,高标准推进机关文明创建各项工作。

  对标对表、精准创建是创建成功的最佳路径。逐项逐条理清测评体系和内容,精准发力,制定符合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实际的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实施方案和创建活动清单,各责任单位精准对照指标体系和工作方案,主动找差距,自觉查不足,一项一项抓落实。

  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是创建成功的有效抓手。结合人大工作实际和特点,在确保“规定动作”保质保量完成的同时,打造出“法治护航城市文明创建”“社区文明共建”“以学习促文明强素质”3个创建特色工作品牌。

  人人参与、齐心协力是创建成功的力量源泉。从常委会领导到机关党委、机关文明办,再到机关各党支部、各处室,都以冲锋在前的态势,积极承接创建任务,机关在职党员到所在社区、小区报到100%,参与志愿活动100%,夯实创建工作的群众基础。

  良好的工作机制是创建成功的重要保障。一手抓任务落实,一手抓机制建设,建立了组织保障、激励保障、经费保障三大保障机制,推动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持续提升、争创一流是创建工作的永恒主题。秉承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只有一流、始终一流、没有最好的目标导向,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将人大创建工作推向深入,推向前进。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