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人大速递 > 正文

离休干部张振福13岁参加革命,请听他讲述两次申请火线入党的故事

从枪林弹雨中走来 不忘共产党人初心

 
来源:厦门日报
      
2021-06-21 17:14: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284762

  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百名离退休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摘选:

  老领导邹尔均(90岁,党龄69年):我年纪固然大了,作为一个党员,我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另一个任务是教育家人都听党的话,跟党走。我们一家人都应该是共产主义战士,为人民作出自己应有贡献。

  老领导陈聪辉(80岁,党龄55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感谢共产党对我这个穷苦孩子的培养教育,把我培养成才。

  老领导杨先德(70岁,党龄51年):永远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余热、增添正能量。

  老领导曹俊生(66岁,党龄46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没有党组织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也不能过上这么幸福美满的生活。

  老领导郑振生(78岁,党龄56年):赓续共产党的精神血脉,坚守初心使命贡献余热。

  1984年,张振福(左一)和妻子黄素英与叔叔、老红军张义峰(中)合影。

  文/市委老干部局

  图/受访者 提供

  “虽然我离休了,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性永远不离休。”96岁高龄的老干部张振福,从13岁参加革命,到20岁火线入党,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走上各个工作岗位历练,为厦门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今,虽已离休33年,但共产主义信仰愈发坚定,成为他身上熠熠生辉的一张名片。

  身份转变

  小小放牛娃成了革命交通员

  乌山,是闽粤边陲的一条巨大山脉。张振福就出生于这里的一座小山村——诏安县豆畲村。由于家贫,年幼的他没有机会读书,只能帮着家里放牛。

  上世纪30年代,熊熊的红色革命烈火烧进豆畲村,这里成为红色革命基点村,一批村民踊跃参加红军或协助红军开展革命斗争,其中就包括张振福的家人。

  “我的父亲、母亲、嫂嫂和弟弟都被敌人抓去严刑拷打逼供,但自始至终忠诚于党。”话匣子打开,张振福的思绪一下回到80多年前,那段充满腥风血雨的革命岁月——

  国民党军队屡次派兵包围豆畲村,企图抓捕共产党干部,每次扑空后便转而杀害老百姓,或抓走革命干部家属。张振福的父亲张继昌也曾被抓,遭受敌人酷刑逼供,坐老虎凳、灌辣椒水,但他仍守口如瓶。虽然后来被保释,却从此患上重病,后因医治无效去世。张振福的哥哥张北柱也是共产党员,在一次战斗中带头冲锋、壮烈牺牲。

  少年张振福,在革命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下,心里种下了红色的革命种子。

  随着革命的深入开展,共产党员陈文平被派到诏安农村,以小学教员身份开展抗日宣传和革命活动。1938年,面对国民党的“围剿”,年仅13岁的张振福主动找到陈文平说:“我也要参加革命,给我一把枪,打死这些坏蛋!”

  “你年纪还小,参加革命很艰苦,也很危险啊!被敌人抓去是要杀头枪毙的。”陈文平出于爱护,以年龄太小为由拒绝了他。张振福挺起胸膛说:“不怕!你和哥哥都不怕,我怕什么?”陈文平耐心说服,答应等他长大就带他去部队。

  一个月后,张振福实在按捺不住了,再次向陈文平表明心迹。陈文平看他态度坚决,说:“好吧,你来帮县委送信,好吗?”张振福一口答应,从此,这位昔日的放牛娃,成了党的交通员,负责林畲和北坑地区十几个基点村的送信和情报传递任务,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经历生死

  “铁脑袋”何惧枪林弹雨

  当上小交通员的张振福,经常要出入深山密林传递党的机密情报。翻山越岭数十公里的艰苦自不用说,遇到大蟒蛇,甚至差点被老虎吃掉这样的危险经历,对他都是家常便饭。

  然而,最危险的却是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党组织的破坏和对党员干部的抓捕。1939年春,意想不到的危险,就曾发生在张振福身上。一天拂晓,国民党保安团100多人包围了豆畲村,企图抓走陈文平等革命骨干。在群众的掩护下,陈文平等人突围出去了,但刚满14岁的张振福被敌人抓走了。为了从他口中知道陈文平等人的下落,敌人软硬兼施,给他脚底塞砖头、灌辣椒水,但张振福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持同样的回答:“我不知道!”

  气急败坏的敌人,见从张振福口中得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便将张振福押赴刑场,说要执行枪决。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子弹从张振福耳边擦过,顿时鲜血直流,他却意外保住了性命。在张振福被救出来后,有村民去看望他时,还跟他开玩笑说:“铁脑袋,打不穿!”

  1943年,张振福参加党在闽南地区的武装小分队。在一次转移革命同志家属的行动中,张振福因叛徒出卖,差点被国民党保安团俘获。好在他凭借机智的反应和敏捷的身手冲出了重围。这也是他参加革命后经历的第二次生死考验。

  1946年到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围困进攻巫山,并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清剿乌山游击队。张振福也在国民党的“清剿名单”之中,敌人甚至贴出悬赏通告:“活抓张振福,奖银圆1000元。”

  有一天,张振福与反动派狭路相逢,对方是一帮人马,势单力薄的张振福拔出手枪射向敌群,成功从枪林弹雨中逃脱后又杀回来救出战友,帮大家成功化解了危机。

  接受考验

  两次申请火线入党

  “我是1945年9月正式入党的,入党介绍人是陈文平和卢叨。”尽管已过去76年,许多事在脑海中的印象早已模糊,但96岁高龄的张振福对自己的入党历程仍记忆犹新。

  1944年,当了6年交通员的张振福经过战斗的洗礼,深刻领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给苦难的中国人民指明方向、带来新生。“所以我决定把个人交给组织,把赤心交给党。”一次在参加政保队在古树坪的训练时,张振福第一次向特委副特派员莫丁贵提出入党申请。“你想入党是好事。但共产党员是有条件的。你要好好学习,勇敢战斗,接受党的考验。”莫丁贵让张振福几个月后再找他。此后,老莫在革命斗争中牺牲,张振福入党的事也就搁置了。后来,张振福的哥哥牺牲,在办完丧事后,悲愤交加的张振福再一次提出入党申请。大队政委陈文平说:“入党有时候要被杀头的,像你哥哥一样,怕吗?”张振福“啪”的一声,两脚并拢,挺起胸膛,大声说:“剃光头就是要做和尚,怕什么?”陈文平开导他说,做个共产党员,单靠勇敢是不够的,鼓励他努力学好政治、文化和军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张振福很快就如愿了。1945年9月初,留在乌山地区的第四大队经过调整扩大,张振福所在的中队指导员一职由他担任。在任命前,陈文平找到张振福谈话,告诉他,组织已批准他入党。

  “在战斗中,我绝不退却,大功不成随英烈,革命自有继承人。”20岁的张振福就是抱定这样的信心和决心,在火线上入了党。此后,他在革命道路上,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直至离休后,依然笔耕不辍研究党史,始终保持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张振福

  【个人档案】

  张振福,1925年出生。1938年初,年仅13岁即踏上为中共云和诏县委送信的革命征程,任交通员,1939年任交通员、战士、班长、指导员。1945年9月,正式入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诏安县县长,漳州市委常委等职务。1975年调任厦门,先后担任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多个岗位的领导职务。1988年离休。

  斗智斗勇擒敌特  移山填海铸丰碑

  省级劳模吴嘉骅在工地上火线入党,请听他讲述海堤建设和鲜为人知的谍战故事

  吴嘉骅(右一)与海堤建设者们合影。

  吴嘉骅讲述海堤精神。

  文/市委老干部局  图/受访者 提供

  “是党培养了我,我要对党忠诚,为党认真工作,把海堤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有着66年党龄的老党员吴嘉骅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来临之际,对党说出的心里话。近日,笔者采访了这位海堤建设者,翻阅他珍藏在相册里的一张张黑白照片,听他讲述当年参与海堤建设的故事,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施工现场——

  施巧计抓特务

  火线入党保海堤

  参加海堤建设时,吴嘉骅只有19岁,作为厦门公安局一名基层民警被抽调到海堤工地,与厦漳泉三地抽调来的其他民警一起,组成了海堤保卫科,从事海堤的安全保卫和反谍工作。

  厦门岛曾经一度是台湾国民党政权妄图反攻大陆的桥头堡,海堤从建设之初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一旦海堤建成,厦门战备军需能够快速补给,那么想利用厦门反攻的计划便要落空。为了阻止海堤建设,国民党的飞机一天空袭达100多架次,最多时一夜空袭20次,勇敢的海堤建设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同时为了获取情报,国民党还派出众多特务,伪装成建设者混入海堤施工大队,渗透到建设队伍中,伺机收集情报、从事破坏活动。于是一场反间谍战线上的斗智斗勇在海堤工地上演。

  解放初期,厦门地处前线,特务活动猖獗,一接到线报,海堤保卫科工作人员便带着枪支弹药出发。有时候,为了能更好地掌握敌人的活动情况,他们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敌人内部当卧底。有一次,上级传来一条敌情线索,有一个特务组织渗透到了海堤建设工地,由于具体人数还不清楚,希望海堤保卫部门尽快查清敌人的情况。公安部门研究决定派出海堤保卫科一名民警,采用“苦肉计”的办法打进敌人内部。于是,在一次公开大会上,组织宣布这名保卫干部工作上犯了严重错误,予以开除处理。

  之后,这位保卫干部故意在特务面前对组织发牢骚,与特务头子同吃同睡培养感情,为了博取对方的信任,在与上级组织研究后,还适当提供一些并不重要的情报给对方。此后,顺藤摸瓜,一举捣毁了整个特务组织。

  在海堤建设过程中,海堤保卫科配合省市公安部门,凭着机智勇敢,一共抓获国民党8名特务,成功守护了海堤免遭破坏。许多保卫干部也在海堤建设工地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事事艰苦处处惊险

  女工也顶半边天

  吴嘉骅平时吃住都在工地上,亲眼目睹了海堤施工现场的各种惊险场面。

  在建设一线,处处充满危险,天上是凶恶的敌机,脚下是汹涌的海浪。对1955年发生的“颖海轮惨案”,吴嘉骅至今难忘。那年1月,“颖海轮”汽船上载着140多名准备回龙海过年的建设者,行至海门岛附近时,遭到8架敌机的狂轰滥炸,汽船瞬间倾覆,76人在硝烟中沉入海底,包括一位身怀六甲的孕妇。当时,“颖海轮”船尾还拖着一艘木船。眼看着木船将被拉沉,千钧一发之际,年仅21岁的船工曾亚掽坚决果断地抓起船上的备用斧头,奋力砍断缆绳,救下了船上的36人。

  海堤建设者白天下工地、晚上值夜班,有几十名一线工作人员因劳累过度,咳血住院。他们睡在80人至100人的大通铺上,吃饭时,蹲在地上一手端两只碗,一只装饭一只装菜,另一手拿筷子。他们拉板车、挑石块,肩膀被磨出一个个大水泡。

  妇女在建设工地上也顶起了半边天,有一支女子青年突击队,她们的双脚经常被尖利的海石划破,但一缝好伤口就继续下海劳动。有一位名叫李秀英的女工,一天能挑143担泥,比大多数人快2倍。有时工友挖的速度还没她挑的快。有一次,她徒手帮工友一起挖泥,十个指头鲜血淋漓也不以为意。

  在海堤建设中,还有一项充满危险的工作——运石上船和抛石入海。由于船体倾斜角度大,稍有不慎,就会因失去平衡而落水。在整个海堤建设过程,伤者不计其数,还有很多人为海堤建设付出了生命,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首英雄赞歌。

  建设工人有智慧

  多项发明创奇迹

  吴嘉骅说起修建海堤故事,更是感叹当时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的智慧。那时,没有现代化机械,空中又有敌人袭扰,生活保障十分匮乏。但建设者脚踏惊涛骇浪,肩挑手扛填海造堤,克服重重困难,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双手在建设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发明。

  有一项工程要用到5吨重的大石,当时厦门没有起重5吨的吊车,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发明了“条石插砌护坡法”,利用众多条石插砌组合代替5吨巨石,当时援助的前苏联专家不同意,说这个方法有被台风吹散的风险,工程人员没有迷信权威,通过严谨计算,成功证明了可行性,开创了一种新工程方法,之后还到国际会议上交流分享。

  建设海堤要用到数以万吨的花岗岩料石,怎么快速省力地运下山?石工们想出了“光滑滑道法”,他们打造了一条下山石槽,让料石沿着光滑的石槽“溜”下山,省去了搬运工夫。

  海堤合龙后的第二天,因遭受台风袭击被冲开100多米的缺口。在专家指导下,建设者们又创造了“行船竹笼快速抛石法”,堵上了缺口。海堤建设中先后涌现五项国际一流水平、150多项发明创造,很多都是国内领先水平。节省下的预算400多万元,投入了厦门的工厂、医院、学校等项目建设,为厦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个人档案】

  吴嘉骅,1934年出生,曾任厦门海堤建设工程政治部保卫科干事,厦门自行车厂等多个国企的领导,1955年在建设厦门海堤时火线入党,荣获过省级劳模称号,是海堤精神的传播者,长期致力于宣讲海堤故事,传播海堤精神。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网站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