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处于农业产业链的源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我国种质资源丰富,尤其台湾地区有多种独特的生物资源。厦门与台湾地缘相近,农业生产条件相似,农业合作基础良好,厦台种业合作前景广阔。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杨国豪带来了《关于将厦门建设两岸种业融合发展集聚区纳入全国种业发展规划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杨国豪
“厦门已成为两岸种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试验示范地,具备建设两岸种业融合发展集聚区的条件”,杨国豪说。近年来,厦门市深入探索完善厦台种业合作发展机制,加快建设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厦门水产种业园等两岸种业融合载体,揭牌成立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种业分会,举办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海峡两岸(厦门)种业博览会,全力打造海峡两岸种业融合发展新高地。两岸种子种苗产业持续集聚发展,厦台种业企业在新品种研发、资源利用、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和种子贸易等方面深度融合,厦门全市37家农作物种子经营企业年销售额超5亿元、其中台资企业1.2亿元,每年合作引进15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厦台种子种苗年贸易额约5500万元,台资企业农友种苗成为首家台资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企业。
当前,厦门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以综合改革试点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动能转换,着力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杨国豪建议,将厦门建设两岸种业融合发展集聚区纳入全国种业发展规划。建议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在制定《“十五五”全国现代种业发展规划》等全国种业发展规划时,将厦门建设两岸种业融合发展集聚区纳入规划,充分发挥厦门对台独特优势和先行示范作用及两岸种业融合发展区位优势、种子种苗产业优势,依托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海峡两岸(厦门)种业博览会、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协会种业分会、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等两岸农业融合发展载体,以建设两岸种业融合发展集聚区为目标,促进厦门农作物种苗产业创新提升、两岸农业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推动厦门从“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迈进,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引领区,打造台农台商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
杨国豪表示,要支持厦门争创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加大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支持力度,支持台企台农集聚地区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是福建省唯一的以“种子种苗”为方向的产业园。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设施大棚等建设,吸引28家台资农业企业入驻,每年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300余个、两岸联合研发新品种170余个,园区创业就业台胞近百人。产业园目前正积极推动升级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编制完成《同安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规划(2023-2030)》,按照“一心四区多点”(台湾农业交流与营销物流中心、种子种苗生产区、高优果蔬种植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花卉苗木发展区等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规划布局,全力打造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的高端种业集群。建议农业农村部大力支持和指导厦门创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并支持台企台农集聚的同安区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此外,杨国豪还建议,要在产业园和项目建设上给予更多资金支持。根据厦门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部署,目前厦门市正加快推进“完善两岸都市现代农业合作机制,促进两岸种子种苗产业集聚”改革,探索建立种质资源快速引进机制和种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拟建设进境种质资源隔离检疫基地、种业创新孵化园、种质资源库、厦门种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现代生物育种创新实验室等,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议农业农村部加大对厦门探索两岸农业融合发展新路和相关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将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纳入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范围,按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予以重点支持。(记者 陈志坚 陈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