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人大速递 > 正文

呵护历史文脉 增进民生福祉

市人大常委会加大文化文明和民生领域立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法规

 
来源:厦门日报
      
2024-03-20 17:42: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590184

  鼓浪屿保护得好,背后离不开厦门两次为其立法的功劳。图为鼓浪屿上的音乐快闪活动。(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如今,在鼓浪屿,一幢幢老建筑、老别墅在得到精心呵护后,散发着它们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成为厦门向游客展示当地文化的标杆,以及厦门人引以为傲的烫金名片;而在老街里、骑楼下,被认定为“厦门老字号”的小吃店,再也不怕“李鬼”撞衫,烫金的牌匾闪烁着文化自信的光芒;过去十年间,厦门共建成学校项目501个,新增41.9万个学位,学校建设总投资超过300亿元,进一步加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需求,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护理照料住院治疗的老人有照护假,积极倡导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保留现金支付、人工服务、鼓励智能化设施的适老改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暖心措施给厦门老年人的生活带去便利。

  守护好文化遗产和历史文脉、解决好市民群众的教育痛点以及养老堵点……百姓关切就是民生之本,解决好民生问题,首要离不开立法的支持。自1994年全国人大正式授予厦门经济特区立法权以来,厦门准确把握立法规律,紧密结合市情实际,坚持立法与改革相结合,以问题主导立法,立法解决问题为原则,围绕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发挥立法的引领推动作用,为我市文化和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两次立法为世界文化遗产全方位护航

  “鼓浪屿不仅保护得好,遗产活化利用也做得很棒!”3月16日,来自西安的游客陈新伟在参观完前不久开放的八卦楼后忍不住给琴岛点赞。“建筑修缮做得不错,一些遗产不是关门谢客,而是有效地利用起来,在利用中保护,非常值得给好评。”陈新伟说,“可以看出,厦门是在用心爱护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

  其实,不为陈新伟所知的是,鼓浪屿能保护得如此好,背后离不开厦门两次为其立法的功劳。早在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便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鼓浪屿申遗成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而在申遗成功后,为有效解决鼓浪屿保护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在鼓浪屿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颁布实施《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按市人大科教文卫委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升级版”的条例,借鉴国际经验,从“世遗”的视角出发,立足于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文物建筑修缮、文化保护传承等作出了“有牙齿”“有温度”的规定。

  鼓浪屿管委会文保处处长陈辉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这个“升级版”条例的亮点:建立长效机制、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实现价值共享、借鉴先进理念。可以说,该条例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构建起多层次的保护体系,提供全方位的法治支撑。

  厦门向来注重立法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立法保护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制定我国首部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系统构建了全面、科学、有效的闽南文化保护体系。厦门还制定了《厦门老字号保护发展办法》,推动厦门老字号企业文化传承和技艺创新,促进老字号振兴发展。

  作为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文化成果的精华部分,文明向来是厦门的城市底色。一直以来,厦门都将文明领域立法作为重中之重,30年来,厦门还制定了《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厦门经济特区社会信用条例》《厦门经济特区志愿服务条例》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规规范、贯穿法治实践,为城市文明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支撑。

  

  为保护学校用地立法 有效解决教育痛点

  近日,一则关于集美区高新学校未来将建在软件园三期片区的消息,让夫妻二人都在软件园三期上班的钟女士兴奋不已。“如果对标市里高新学校的标准,我家孩子是有资格在集美区高新学校读书的。”钟女士兴奋地对记者说,感恩厦门对教育的重视,能在软件园三期批地建学校,给很多像她这样家庭的子女就学带来希望。

  提到批地建学校,不能不提这部法规:《厦门经济特区学校用地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是因为这部法规创造性地提出以人口规模规划配置学校的具体标准及生均用地定额指标,并首次明确学校用地规划、审批、建设、使用、处罚等方面的程序和要求,为学校资源整合、配套建设、用地保护方面实施监督、指导、控制等提供了制度保障。

  据市教育局副局长吴雪慧介绍,作为全国最早的一部地方性学校用地保护法规,该规定于1995年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实施,在实施十年后,2005年开始启动修订工作,并于2009年审议通过。“规定实施近三十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规定要求,带来教育事业发展量和质的双提升。”吴雪慧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从1995年的820所增加到2023年的1402所;在校生规模从1995年的27.3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112.4万人;学校用地总面积从389.7公顷增加到2835.2公顷,成效显著。

  得益于该法规的保驾护航,过去十年间,厦门进一步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需求。近年来,我市还先后编制了《厦门市本岛中小学专项规划》《厦门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20-2035年)》等7部学校布局规划,全力推进中小学、幼儿园与片区开发同步配套建设,极大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立法兜底民生底线 护航百姓美好生活

  虽然智能手机玩不转,家住松柏公园附近的王大爷一点也不用担心去医院看病时挂不上号,如今,厦门的医院都为市民提供一定数量的现场号源;而家住厦门火炬高新区附近的李阿姨,因报上区里老年大学的课程,最近心情特别好,一想到能在老年大学里和一群姐妹学舞蹈,心里就乐开了花……这些美好生活场景的背后,是厦门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切,持续加强社会民生立法的生动侧影,厦门通过立法兜底民生事业底线,努力做到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以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

  据悉,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要求,厦门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强化保障促进措施,围绕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发展养老事业、社会优待、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计,两次制定《厦门经济特区老年人权益保障规定》,同时,还首次在立法中对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作出系统规定。

  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口老龄化形势持续加深的背景下,推动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学习型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厦门老年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首创先行,制定福建省首部老年教育地方法规《厦门经济特区老年教育规定》,通过“小切口”立法,聚焦工作职责、工作机制和工作保障立法,着重解决厦门在开展老年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为推动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民生关切远不止于此,为此,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如制定《厦门经济特区斑马线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厦门经济特区基层卫生服务条例》《厦门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厦门经济特区电梯安全管理条例》等,从小切口入手立法,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大问题。

  

  声音

  ●陈辉杰(鼓浪屿管委会文保处处长):《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颁布是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鼓浪屿申遗成功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再度升级提供全方位的法治支撑。法规着力于总结申遗成功经验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方法,着力于健全长效机制,着力于促进鼓浪屿历史文脉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有益探索。这部“有牙齿”“有温度”的法规将有利于推动鼓浪屿文化遗产的保护再上新台阶,促进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吴雪慧(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1995年8月9日,厦门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厦门经济特区学校用地保护规定》,这是全国最早的一部地方性学校用地保护法规。该法规充分体现了厦门市牢记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职责使命,秉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高起点、强保障推动我市教育优先发展、跨越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未来,市教育局将以《厦门经济特区学校用地保护规定》为抓手,全力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实现更好、更快、更强发展,为教育强市做好保障、贡献力量。

  ●苏国强(厦门市人大代表):开展厦门经济特区斑马线交通安全立法的议案,由我领衔在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该法规从草案的提出到征求意见、最后的上会审议、出台,均是按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则进行。《厦门经济特区斑马线交通安全管理规定》2023年8月施行后,截至年末,在斑马线的道路交通事故下降36%,死亡人数下降40%,伤亡人数下降29%,起到显著的效果。市人大立法具有人民性、及时性的特点,切实做到开门立法、民主立法,同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现行有效的135部法规和法规性决定中,有18部法规是全国首创,立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对促进厦门经济发展、环境的提升、文明的彰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记者 邬秀君)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