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询问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13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现场对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中群众最关心的15个问题进行提问和追问。应询单位负责人一一直面回应、坦诚务实,既讲成效也不回避问题,既谈思路也明确措施。
常委会组成人员强调,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坚决打好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攻坚战,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和制度供给,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提质增效,全面巩固提升城中村改造成果,把城中村建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文明城区。
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专题询问为契机,积极谋划推动新一批改造项目,更大范围推动城中村改造提升,多渠道保障城中村改造资金需求,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亮点,深入挖掘城中村资源禀赋,全力推动城中村改造迈上新台阶。
点击
(厦门日报资料图)
对108个城中村集中实施
全域彻底科学现代化治理
2023年4月,市委市政府制发《厦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计划用3年时间,以改造为抓手,对108个城中村集中实施全域、彻底、科学的现代化治理。其中,2023年启动25个城中村,2024年启动46个城中村,超序时进度推进。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请问各项工作进展如何?城中村治理有何亮点成效?”率先提出问题的是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锦良。
“打造了一批精品样板、推出了一套标准指引、出台了一套政策法规、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市住房和建设局局长李德才介绍,主要成效表现为“四个一”,我市城中村改造典型案例还入选了中央主题教育整改整治案例选编。
具体而言,改造过程中,围绕拆除新建、拆整结合、整治提升三种类型,坚持“留、改、拆”并举,科学确定改造方式路径;按照宜居、宜业、智慧、和谐“四个社区”实施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总结25个试点城中村“四个社区”实践模式,制定“四个社区”标准指引,目前已经打造了2.0版本。此外,试点打造了“四合一箱”弱电缆线规整、消防技改“一张图”、第五立面光伏改造、户外招牌设置、“大物业”管理服务等创新模式,编撰了消防整治提升、“大物业”管理模式工作指引和户外招牌设置导则等,治理内涵不断丰富。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累计拆违103万平方米,腾出公共用地空间约127万平方米;新改建DN100及以上供水管网55公里,累计投资8515万元;新建改造污水管网59.8公里,完成正本清源改造面积13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7985万元;开展城中村增灯补灯行动,累计投资759万元。
思明黄厝打造“依山海、融文旅”滨海文旅型宜业社区、集美城内打造“一家亲、共发展”两岸融合型和谐社区,翔安区沙美社区构建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生态环保功能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休闲农业园区……如今,2023年启动的25个城中村已形成了“一村一特色”治理品牌,全市推出了包括思明黄厝、湖里后浦、集美城内、海沧渐美、同安四口圳、翔安沙美在内的10个样板示范村,打造了一批精品样板。
积极培育新业态
农村集体经济实现有效增收
城中村改造既要提升人居环境,又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向光提问:“我市城中村改造后,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什么变化?”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开斌以一组数据说明了城中村改造后我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变化情况:2023年24个试点村和社区共实现经济收入2.02亿元,比2022年增加2556万元;村(社区)均收入约840万元,同比增长14.4%,其中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有4个,分别为思明区西林社区、黄厝社区,湖里区马垅社区,同安区梧侣社区。
“可见,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启动后,试点村和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得到了显著增长。”他说,其背后是我市积极培育“城中村+农业”“城中村+文化”“城中村+旅游”“城中村+夜市”等新业态,因地制宜推动荒地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目前已推动产业项目43个。同时对改造过程中腾挪出的公共用地空间,注重片区统筹,保留和优先配齐购物、餐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发展文化、娱乐等品质提升类业态,增设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社会事业设施,既方便群众生活又增加集体收入。
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
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第一批25个试点城中村现代化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82亿元,其中财政投资15.35亿元,社会资本投资5.47亿元;第二批46个试点村已累计完成投资31.51亿元,其中财政投资21.35亿元,社会资本投资10.16亿元。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吴丽冰关注到目前我市城中村改造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利用社会资本较少,为此,她提出疑惑:“如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多主体、多元化参与城中村改造?”
李德才表示,将引导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吸引实力较为雄厚的国企(央企)、私企等社会资本参与城中村治理,采用“EPC+O”建设模式,整体打包村庄可运营资产进行统租、建设、改造、后续运营和物业管理服务等,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并在海沧新垵村正顺广场、集美叶厝霞梧大厦、同安四口圳发展用地保障性租赁房等项目经验上,通过村集体主动引入社会资本、成立合资公司、发动村民入股村集体发展项目、成立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
系统互通数据共享
科技赋能城中村现代化治理
“我市城中村改造中智慧管理工作有何进展?如何进一步拓宽应用场景,提升城中村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面对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许毅青的提问,市数据管理局二级巡视员陈海涛表示,我市依托“市域治理一网统管”项目,建设城中村智慧管理模块作为市级城中村管理平台,投资400余万元建成1个全市城中村态势总览和消防安全、城市管理、网格服务、治安防控、公共服务、安全管理等6个应用专题,该平台充分利用我市雪亮工程、网格通等已建成果,通过各区平台与市级平台互联互通、数据联动、双向赋能,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全面直观了解我市城中村实情动态,为决策、指挥、调度提供支撑。
在拓展丰富应用场景方面,陈海涛介绍,全市目前已形成人口信息、房屋信息等205个智慧城中村专题数据资源共享目录,配置路面积水、非机动车乱停、垃圾桶满溢等16类AI识别算法,接入火灾烟感探测、井盖公共视频传感器等17类22362个城中村物联感知设备,建设联网公共视频16509路,支撑相关部门和各区开展城中村智慧管理的应用。比如,集美区针对可燃气体探测、火灾烟雾探测等7类前端设备配置相应的预警机制,一旦设备检测到异常,自动形成预警,推送给社区值守人员进行处置,有效降低火灾发生率。(记者 蔡绵绵 摄影 肖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