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是履行代表职责、反映人民群众意见的重要形式,是宪法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
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以来,市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以下简称“建议”)共286件,经过一年的办理,目前均已按期办复,办复率100%,代表满意率100%。今年初,列入市人大常委会议程的两件代表议案——加快推进“数字厦门”建设、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交由市政府办理,取得预期的成效,领衔代表也对议案办理结果表示满意。
日前召开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两件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和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以来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听取审议了市人大财经委、城建环资委关于上述两份议案办理结果的审议报告,经表决通过,同意办结。
民之所向,政之所行。一件件来自基层、来自实际、来自群众的议案建议,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展现了代表们认真履职尽责的担当。“一府一委两院”及各承办单位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高度,全力推动代表“有用之言”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有益之策”,让“民意”变“满意”。
坚持高质量内容
集民意汇民智更接地气
一年来,市人大代表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依照法定程序提出议案建议,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年,代表们坚持内容高质量原则,提出的议案建议有三大特点。一是注重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民意基础更加扎实。按领域分类,文化、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市政、交通、环境、治理等社会民生方面的建议占比超过80%。代表们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转化为建议,有的代表参加视察调研发现问题,经过论证提出可行建议;有的代表走进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站)联系群众,认真倾听群众意见;有的代表在工作生产一线发现问题,推动基层愿景变为现实。代表建议基于视察和专题调研提出的有74件,基于联系群众和个人调研提出的有184件。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代表提出建议的要件更加规范、建言更加合理、对策更加明确。
坚持全过程督办
惠民生保善治更加有力
这一年来,“一府一委两院”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综合部门组织协调、具体承办处室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的办理机制,确保代表议案建议层层有人抓、件件有落实。各承办部门主动加强与代表的沟通协调,由被动答复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将高质量建议办理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有的邀请代表参加考察座谈,听取意见建议;有的通过建议办理反思存在的不足,改进工作方法;有的借势解决工作中常年存在的难点堵点,推动工作实绩;有的顺势出台促发展惠民生政策举措,以办促建提高民主和科学化水平。
市人大常委会全力推动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落实落细,在市、区两级同步成立代表议案建议工作专班,协调解决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托智慧人大信息系统代表建议平台,实现代表建议“提、交、办、督”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强化归口分类及示范带动抓实督办环节,以“重点督”带动“全面办”,以“抓重点”示范“出亮点”,推动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提质增效,推动解决了一批社会关注、群众关心、代表关切的实际问题。适时开展督办“回头看”,检查每件议案建议是否真正落实到位,确保代表从“被满意”到“真满意”转变。
286件建议办理成效
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结合“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代表建议,厦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出台16条措施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新授牌建设126家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培育5家新型研发机构和2个创新联合体。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奖,数量创历年之最。
结合“加力厦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等代表建议,厦门持续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方位开展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跃升和质量提升工作。今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目前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183家。
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
结合“将厦门港打造成全球领先国际智能化大港”等代表建议,启动厦门港总体规划修订工作,奋力打造世界一流港口。“丝路海运”首条通往海合会国家的多式联运通道常态化运行,厦门港船舶平均在港、在泊停时均位列全球主要港口第四位。出台新一轮海铁联运和中欧班列扶持政策,1—10月累计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10.7万标箱,同比增长27%。
激发城市经济新活力
结合“打造国家级厦金旅游度假区”等代表建议,多措并举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园林植物园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翔安区古宅村等三个村获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大力培育“演艺+”、时尚潮玩等新业态,举办大型明星演唱会49场,观演人数74.2万,票房收入6.7亿元,外地观众占比超80%,拉着拉杆箱来厦看演出已成厦门旅游新风尚。前三季度,全市共接待游客9193万人次,同比增长15.6%,游客旅游总花费1314.7亿元,同比增长220.5%。 结合“多元并举激发市场活力,助力厦门会展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建议,宣传“诗意厦门 会展名城”城市品牌。1—10月共举办展览143场,实现经济效益约235亿元,同比增长13.7%。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结合“有序推动城中村改造”等建议,不断深化拓展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厦门实践”。印发《厦门市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编制导则》等标准指引,深入实施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2024年第二批46个试点村累计完成投资31.5亿元,生成项目总数539个。
结合“加快推进岛外农村供水改造”等建议,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除24个边远山区村庄使用人饮工程外,其余具备市政供水条件的村庄全部接通市政自来水。
结合“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城市”等建议,推进实施普惠托育服务。截至11月底,全市共有托育机构399家,提供托位19147个,其中普惠性托位7778个。稳步推进母婴设施建设,今年新建成母婴设施617个,其中多性别母婴室59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2件议案办理成效
议案1:加快推进“数字厦门”建设
从“看见”到“预见” 城市越来越智慧
今年2月,市人大常委会将黄素玉、陈鹏峰、沈燕斌等代表领衔提出的3个议案整合为“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厦门’建设的议案”,从筑牢数字发展基础、提升数字治理水平、赋能数字经济发展、释放数据要素价值4个方面提出12条建议,交由市政府办理。
经过10余个月的办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成效明显:“数字厦门”发展基础夯实稳固,政府治理服务能力提质增效,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成效显现,数字便民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数据要素资源价值不断挖掘。
今年来,厦门数字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4122.4亿元,增长13.8%;规模以上数字经济利税总额增长18.1%,实现逆势上扬。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快速发展,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200家,年产值约300亿元,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细分领域优势明显,已有10家企业和1家高校发布大模型产品,52个深度合成服务算法通过国家备案(占全省73%)。
数字便民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厦门交通码”实现地铁、公交、BRT一码多乘。“教育入学一件事”利用省、市平台14项数据资源,精简了8个部门的9种证明,实现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报名及随迁子女积分认定、人才子女就学等5个事项“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网通办”。先诊疗、后付费的“信用就医”,已对接全市六区62家公立医疗机构,超80.6万人开通使用,节约就医时长约655.2万分钟。
针对代表提出的数据缺乏统一标准、共享平台存在“僵尸”接口等问题,承办单位今年来清理“僵尸”接口超400个,新增共享服务接口339个。针对代表提出的建立从“看见”到“预见”的城市运行监测体系建议,承办单位推进平台建设,按照“1个综合态势+6个专题态势(经济、安全、管理、交通、环境、文旅)”进行全景式、图表化展示,实时把脉城市生命体征,分析研判城市运行情况,初步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鉴于“数字厦门”建设是长期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市人大财经委建议,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数字政府服务效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社会服务普惠化,驱动“数字厦门”向“数智厦门”提升。
议案2: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
再生水利用设施与污水处理设施 同步规划设计建设投用
今年2月,市人大常委会将蔡爱兰等10位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的议案”,列入市人大常委会议程,交由市政府办理。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近日审议认为,议案办理取得较好成效,有效提升了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率,既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矛盾,又通过生态补水等措施显著改善流域水质及周边环境。
这几年,在全市污水处理量增加近65%的情况下,厦门再生水利用量由2019年的5534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18482万吨,增长近234%;再生水利用率从16.8%提高到33.8%。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至36.2%,高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和福建省住建厅等部门提出的25%以上的目标要求。在利用再生水进行流域生态补水的助力下,厦门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优质水比例50%,同比上升16.7%;2024年10月,全市412个入海排放口达标率100%。
厦门在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同步考虑再生水利用需求,努力做到再生水利用设施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建设、投用。2024年完成马銮湾再生水厂一期工程-厂外再生水管道工程、泥山溪河道补水管道改造工程、内田污水处理厂至九溪生态补水工程等建设,新增再生水管道3公里,全市共建成再生水管道123.6公里。
根据《厦门市水资源配置规划报告(2019—2035年)》,近期再生水规划以生态补水、市政杂用为主,远期实现全市市政杂用水的再生水替代。目前,岛内再生水主要用于污水处理厂内及周边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市政杂用领域,岛外再生水主要用于河湖水体生态补水,且同步推广绿化浇灌和道路冲洗等回用方式。
厦门水资源匮乏,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对优化全市供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建议,市政府要持续加强统筹协调,加快规划出台,完善制度建设,推动项目实施,拓展利用场景,把这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