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人大速递 > 正文

代表围绕“科技创新”建言献策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来源:厦门日报
      
2025-01-22 10:49: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294642

  科技集群、科技强度跃居全球城市第72、76 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3.4%;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2024年,厦门市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扎实推进。

  已集聚了大量科技创新资源的厦门,如何进一步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今年市两会现场,“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区域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他们纷纷围绕“科技创新”建言献策。

  

  关键词

  培育未来产业

  近年来,厦门市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加速起势。代表们对强化未来产业在制度、人才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提出建议。

  在市人大代表黄艺鸿看来,未来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更需高度重视、持续发力。“实验平台是技术产品创新重要支撑要素,设备投入和运营费用高。”黄艺鸿建议,一方面应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新能源、储能、电力电子等行业,结合未来产业,持续加大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另一方面,可以争取与高校、国家级实验室或技术中心联合建设厦门分中心,提升产业创新研发在实验、测试方面的水平。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方能筑牢创新之基。黄艺鸿还建议,支持院校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促进产学研融合,形成本地的创新体系发展机制,弥补企业基础研发短板,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此外,应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成果转化出来”。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

  在产学研合作领域,以高校为主体的科研平台在成果转化及产业创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市场转化意识不足等问题,市人大代表沈剑云认为,企业与高校院所因需求不同,导致对接不畅,难以真正激发产学研合作的创新驱动作用。

  沈剑云建议,进一步深化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平台;面向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需求,依托产业链构建集群创新体制。例如,依托龙头企业引进或联合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企业,共建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提炼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需求,以“揭榜挂帅”形式发布,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发力,实现产业引领的创新驱动。

  沈剑云还认为,要切实落实科研打破“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要求,推动高校的评价体系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束缚的源头就是其评价体系,”沈剑云表示,只有坚决贯彻破“五唯”的要求,教师和科研团队才有勇气真正投入产业技术创新之中,做出可落地、可产业化的科研成果。(记者 吴君宁 袁舒琪)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网站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