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其他专题 > 闽南文化保护 > 正文

到底哪些项目应列入保护名录?

《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草案)》提出保护名录制度

 
来源:厦门日报
      
2020-04-17 08:50: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360949

  

  漆线雕工艺美术大师蔡水况。(记者 姚凡 摄,资料图片)

  

  吕厝送王船。(资料图片)

  记者  詹文

  这么多年来,闽南文化保护传承的一个大问题,便是保护对象和范围的界定不明晰。如果只是笼统地说保护,可能又会陷入宽泛中,很难落到实处。

  下周将进入四审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草案)》),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明确提出了保护名录制度,这样在具体保护中能够对象明确,“有的放矢”。

  不过,到底哪些项目应该列入名录,成为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家学者、市民争论的焦点。“活得挺好的”沙茶面小吃、博饼习俗,已转危为机的漆线雕、珠光青瓷,还要不要列入保护名录?是不是濒危的项目都要列入?

  当然,争论中也有共识,列入保护名录的必须是有价值的或者有代表性的,可以是历史、文学,也可以是艺术、科学价值,并且,不同闽南文化项目有不同特点,需要针对每个不同项目制定不同保护传承的措施,在创新发展、合理利用中找到可持续的保护机制。

  古早味小吃的故事 濒危的“荷仁豆” VS 网红沙茶面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启五,曾经发过一篇博文《厦门最濒危的古早味》,为幽香软烂的“荷仁豆”鼓与呼。“早年,厦门大街小巷每早都能听到的吆喝:‘来买呼仁豆哦!’已经听不到了,会做的人也快没了。如果没人承接下去,就会完全成为历史的记忆。现实不会再有这香喷喷的古早味了!”

  老厦门人李拔元,兴致勃勃地与郑启五一起为荷仁豆“这款风雨飘摇的古早味”发出呼声。这种闽南小吃,据他们观察,“买者大多是中老年人”。为什么这么香的古早味几乎没人做了?摆摊老人说,价格上不去赚不到,而且还得懂门道才能做得出那松软咸淡来,年轻人不肯学,他自己也想收手不做了。

  同样是古早味小吃,网红沙茶面却“活得很好”,不仅名声响亮,街头巷尾也总能看到沙茶面小店。不管本地人,还是外来游客,总爱窜进不起眼的街巷里,去找一碗地道浓郁的沙茶面。

  几十年来,沙茶面已成为厦门的老字号,形成吴再添、月华、四里、黑糖、月美等一批沙茶面品牌,每个品牌都有一些特别之处。美食博主吴琼对厦门市面上“叫好又叫座”的沙茶面进行了研究,她发现很多品牌经营了几十年,并不是一成不变,“在遵循老配方、保留传统口味的同时,还有进行创新和改良,比如研发新款推出沙茶面火锅,把之前凭经验的制作标准化,店面进行改造迎合年轻人审美。”

  “并非大家口味变了,不好那一口了。”在吴琼看来,“荷仁豆”的濒危有多方面原因,最主要的是“在地化的个性没有被很好地表达出来”。“有的产品,很好地表现了闽南特色,即便没有批量生产或者标准化制作,市民游客也趋之若鹜。这种在地化的表达,可以通过产品本身,也可以通过它的外包装或者店主的表现形式。”

  “重出江湖”的遗产项目 最好的保护是创新发展和合理利用

  记者在连日采访中注意到,不少曾经濒危、甚至一度失传的闽南文化项目,后来又“重出江湖”,迸发出生命力,广受市场欢迎。

  央视网曾发布一条消息《这两个非遗项目为何被习主席和普京称赞?》。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参观了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厦门漆线雕、惠安石雕等传承了数百年的闽南传统工艺大放异彩,得到两国元首的高度评价。

  漆线雕工艺在厦门流传300余年,蔡氏漆线雕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漆线雕也曾一度面临市场萎缩、工艺失传的危机,但在一代代传人的突破创新下,把漆线装饰从“做菩萨”中解放出来,把漆线图案设计在蛋壳、瓷瓶、瓷盘上面,后来又探索出全新漆料,不断转危为机,使漆线雕从濒危手工技艺变成家喻户晓的地方文化遗产代表之一,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学习。

  市人大代表林少杰表示,“最好的保护是合理利用,在保留核心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创新的技艺和思维提升传统工艺,求新求变,形成可持续的保护机制。”

  《办法(草案)》审议中,“创新发展”“合理利用”成为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口中的关键词。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表达了同样观点,闽南文化的保护传承,一定是离不开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如果与时代脱节,即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是事倍功半,唯有与时代同行,才能让它重新焕发生命力。

  确定保护名录制度 区分“轻重缓急”抢救不同项目

  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调研中发现,多年来,我市在闽南文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2008年我市率先出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2015年颁布关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地方政府规章,取得明显成效。不过,此前在闽南文化的保护上一直有个大问题,便是保护对象和范围的界定不明晰。

  《办法(草案)》一个很大的特色,便是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保护名录制度。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李明哲直言,“保护名录制度是这部法规的核心,可以让闽南文化项目搭上拯救、传承、发展的快车。任何人任何单位,如果觉得某一项目很有保护价值和必要,都可以向区文化主管部门提出来,建议要列入名录。名录要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进行公示,最终报市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办法(草案)》规定,市政府要按照突出重点、有利保护的原则组织编制保护名录向社会公布,并针对保护名录的对象制定具体保护措施,以及研究、创作、宣传、展示、产业化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不过,到底哪些项目应该列入保护名录成为争论焦点。在一些市民看来,濒危项目才需要列入,有些“活得挺好”的项目就无须再列,比如沙茶面小吃、博饼习俗。不过,市民张玄认为,不能以“活得好不好”为判断标准,应该以其所具有的价值为标准,比如现在“活得挺好”的漆线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价值显著,依然应该列入名录。

  闽台传统民俗活动“送王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市人大代表,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钟庆达,为了能更好保护和传承“王船”文化,特意自己设置了一个展示厅,免费向市民开放。钟庆达说:“有价值的项目,不管‘活得好不好’都应列入名录,但可根据每个项目的濒危程度分出‘轻重缓急’来,把更多的人力物力用于专项抢救濒危项目。但是,当下‘活得较好’的项目,也应该总结出成功经验,形成长久保护传承机制。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特点,应该要‘一项一策’。”

  《办法(草案)》也提出,列入保护名录的对象濒临消失或活态传承较为困难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专项抢救保护方案,优先拨付抢救保护所需经费,及时收集资料和实物,记录和整理其内容、表现形式、技艺流程等,建立档案,培养后续人才。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邮箱:xmrd@xmrd.gov.cn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