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有着1000多年的海洋交通、海外贸易历史,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和福建古代四大港口之一,海洋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城市个性。
市“两会”期间,民进界别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大会书面发言《加强海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 进一步提升厦门城市文化竞争力》。委员们认为,对我市海洋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寻找宝贝、保护宝贝、利用宝贝和展示宝贝的过程,人大代表建议将海洋元素更多地融入城市建设。
记者 吴笛
【盘点】
千年码头古渡口
曾经的标志性历史建筑
和遗迹已不见踪迹
在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中,我市海洋历史遗存也在同步消失,许多古码头、港口古街、海防设施等海洋历史古迹消失和改变,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和遗迹不见踪迹。
民进厦门市委委员、厦门市博物馆研究员郑东说,见证了近代厦门港发展历史的鹭江道,曾经有十多座古码头,现在已经被鹭江堤岸所代替,著名的水仙宫码头、太古码头早已不见踪迹,近代厦门海关大楼、大清一等邮局、原厦门国际银行大楼等拆除后,新建了高楼。
古代出洋候船的曾厝垵海湾和古渡口玉沙坡,也不存在了。有近千年历史的五通古官渡码头,部分石阶被新建货运码头覆盖,东渡古渡口遗址上已建成现代集装箱货柜码头。
厦门岛外的许多沿海历史遗迹也已消失,如古代同安双溪的瑶江港、翔安的刘五店渡口、澳头渔港以及杏林马銮高浦、集美浔江、海沧嵩屿、沧江口等古渡口码头,或已不复存在或已大变样。
【建议】
[寻找]
摸清家底看看哪些文物古迹需要保护
厦门市文联调研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民进厦门市委副主委赖妙宽建议,全面调查和整理厦门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摸清家底。
“一些原状已有较大改变的历史遗迹,也需要保护。”赖妙宽说,如鹭江道第一码头和鼓浪屿黄家渡码头至少有100多年历史了,可以说是厦鼓两岸和近代厦门港的代表性货运码头,至今仍然沿用旧时栈桥式码头和人工装卸方式,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保护]
把有价值的历史古迹纳入城市规划
“应该保护在前建设在后。”赖妙宽说,在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及沿海区域的开发建设和规划中,将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和风貌纳入建设规划,加以合理利用。
她说,旧城改造应保留厦门第六菜市场和沙坡尾船坞历史风貌,附近老街建筑也应加以修缮保护。
[展示]
评选“海洋文化历史地标”重点保护
赖妙宽说,一年一度的厦门国际海洋周已经成为公众广泛参与的海洋文化节日,她建议今年在海洋周期间开展“十大海洋文化历史地标”评选。
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海洋文化历史地标进行重点保护、规划和开发。
[利用]
整合旧址建公园设街景融入海港元素
翔安区财政局局长、人大代表廖清风建议,整合厦门有关海洋的文化遗迹、历史名人,让来厦门的游客更加了解厦门的海洋文化。
比如,开辟大清邮政广场、船运公司旧址,设置古码头、船锚等街景,营造海港文化的历史氛围。
在马銮湾、集美等古渡口建造灯塔公园或古船公园,还可融入郑和下西洋“宝船”等造景。
【回应】
梳理研究论证
将公布一批有关海洋历史文化的文物保护单位
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227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8处涉台文物古迹中,涉及海洋内容的历史遗迹有20多处。此外,还有大量列入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名录的登记文物点。
下一步,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将会同相关部门,对涉及海洋文化历史遗迹、海洋民俗信仰、两岸文化交往等涉海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同时组织文保专家研究论证,公布一批有关海洋历史文化的文物保护单位。
市海洋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市海洋渔业局将积极推动开展厦门市海洋文化发展脉络研究等有关海洋文化的专题研究,对各种文献史料、谱牒资料等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形成相应的历史文化资料,传承和丰富我市“海丝”文化的底蕴。
此外,将继续以无居民海岛资源为依托,适度开发海岛,落实串岛游规划,推进重点海岛收储工作,将更多的“海丝”元素融入现有的公园、雕塑等城市建筑中,通过深度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将海洋文化与滨海旅游有机融合;推进海洋生物企业建设海洋产业观光园区,促进海洋产品的宣传和海洋文化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