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港区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海沧区人大常委会课题调研组
根据海沧区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安排,海沧区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陈鹭副主任,带领海沧区人大财经城建工委就海沧区推进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分别走访了海沧区建设局、发改局、保税港区、海沧规划分局、厦门港口管理局、远海集装箱码头公司等单位,并进行了座谈调查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进展情况
港口是航运中心发展的基本条件。海沧区拥有26公里长的海岸线和10公里长的深水岸线,陆域纵深1公里,港区前沿水深-17至-13米,是厦门唯一可满足第六代超大型集箱船全天候通航的深水港区。规划建设泊位32个,设计货物年吞吐能力1亿吨,已建成投产的泊位23个,其中有15个10万吨级深水集装箱码头、2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目前已开辟52条航线直达全球主要港口。2011年海沧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134万吨,集装箱突破250万标箱大关,占了厦门全港的半壁江山。
2011年底,国务院批准《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厦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市委、市政府确定海沧作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港区和总部的战略地位。自海沧港区发展定位确立以来,海沧区委区政府以做大做强海沧港区,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港为己任,及时成立“海沧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和“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厦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核心港区和总部大厦建设各项工作的领导,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全面落实《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突出总部大楼和核心港区建设的同时,全力推进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正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大港。
(一)推进海沧保税港区建设。核心港区建设的重点在海沧保税港区。去年11月28日,港区14#-17#泊位的远海码头正式投产。全球航运商排名第一的丹麦马士基、排名第三的法国达飞、排名第五的中国中远等世界知名航运商,全球最大码头营运商——香港和记黄埔、香港新创建等知名码头营运商落户海沧。今年3月15日,海西首个、全国第七个保税港区——海沧保税港区二期封关运作。海沧港集装箱吞吐量占厦门港40%,核心港地位日渐凸显。预计到2015年,海沧港集装箱吞吐量将突破1000万标箱,港口吞吐能力达1亿吨,成为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名副其实的核心港区。
(二)推进航运中心总部大楼建设。该总部大楼选址确定海沧CBD地块,用地面积10.47公顷,规划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50亿元,建设期暂定为2012年至2016年,将建成厦门港口岸联检单证办理的中枢系统和指挥中心、航运交易和航运服务企业集聚中心、企业总部经济中心,成为厦门乃至海西的重要地标性建筑。规划设计单位选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及其团队为项目的主创设计师及设计团队。目前前期设计规划已完成,正按“硬件超宁波、软件学上海”的标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项目用地土方工程已进场施工。为加快建设速度,该项目将采用带设计招标方式建设。
(三)推进海沧临港新城建设。该项目为核心港区重要配套,规划占地268.19公顷,约建设160万平方米安置用房,拟将港区陆域22个村庄约2.03万人口搬迁至此,并配套建设学校、文体、医疗、商业、行政办公等服务设施,已于6月份先行启动用地5.66公顷、建筑面积21.65万平方米的一期安置房项目建设。依照区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创新融投资机制的建议,该新城一期工程作为海沧区采取BT融资建设模式的第一个试点项目,海沧投资区管委会主任、区长吴南翔亲自担任BT融资建设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按区人大的审议要求,将按1:1的标准配建地下停车位。
(四)推进海沧港区集疏运体系建设。启动疏港交通路网规划,按照“纵横衔接、打通主通道及同城联动”的原则,已初步梳理明确疏港通道为“六横四纵”,疏港通道体系项目28项,近期拟新建4条疏港道路,远期拟建4条道路。目前,厦漳大桥、海翔大道、厦成高速等通往海沧港交通要道正在加紧建设,海沧通往岛内第二西通道海底隧道年内有望动工。
(五)推进厦门石油交易中心发展。去年11月18日,该中心在国内首次推出93#汽油电子交易品种。今年前5个月,交易中心完成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全年有望完成交易额500亿元。正在兴建的石油交易中心大厦位于海沧CBD核心区,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5亿元,2013年建成,2014年投入使用。该中心将致力于打造成一个立足海西、辐射全国的国际性石油现货交易平台,最终成为石油行业内的交易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
(六)推进海沧港区招商引资。目前正在加紧推动临港工业发展、保税港区酒类检测中心建设;推动建设中石油华南物流中心、台货集运分拨中心、台湾商品展销中心;推动中粮(福建)产业园、台商总部大楼、港区13#码头股权转让、宝泰公司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推动中远集团加快远海码头自动化升级,打造“世界顶级、国内首家”的全自动、零排放、全智能集装箱码头,预计2013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将增加码头70%的年吞吐能力。
(七)推进港区建设服务保障配套。今年5月31日,厦门海事法院涉台海事审判法庭在海沧保税港区成立,为全国首个涉台海事审判法庭,将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海事司法保障; 6月2日,海沧保税港区管委会与海沧检验检疫局正式签署《关于支持推进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合作备忘录》,为首个口岸行业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在促进保税港检验检疫便利通关、服务陆地港建设、提升口岸信息化应用、扶持临港工业发展、扩展海沧港区物流辐射源、配合航运中心总部建设、服务全自动化码头建设等方面,共同加快推进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理顺。一是管理体制方面,海沧保税港区依托出口加工区履行港区行政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在港区确定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港区和总部所在地后,海沧区相继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但没有对应的管理部门和工作机构。二是工作机制方面,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现有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从政府职能部门抽调借用或挂职人员,人员流动性较大,对工作的衔接和持续有一定的影响。
(二)港口资源有待整合。海沧港口的投资主体较为分散,码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由于港口经营主体较多,相对分割的管理和营运模式导致码头企业独立经营,各自为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内部无序竞争,尚未形成整体的战略合作和合理的资源配置与利用,削弱了港口的整体资源优势和对外竞争优势,港口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货源后续支撑力有待增强。货源是航运中心存在的基础。港口的货源主要是腹地货源、中转货源和进口货源等。从腹地货源看,腹地为本省、江西、湖南,主要依托闽南金三角,与长三角、珠三角比差距较大,而且厦门与福州、泉州、莆田、汕头等港口腹地多有重叠,腹地货源难以有效支撑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的需求。从中转货源看,既面临着宁波、深圳等国内大港的激烈竞争,也面临着福州、泉州等周边港口的竞争,拓展中转货源难度较大。从进口货源看,国家对粮食、食糖、成品油、棉花、化肥等大宗商品进口实行国营贸易、指定经营等特定资质管理,我市被列为大宗商品国营贸易经营企业较少,取得的关税配额也较为有限;汽车的指定经营口岸也没有被列入;国内三大期货交易所也没有在我市设置期货商品交割仓库。总之,货源还有待于拓展开发。
(四)服务体系有待配套完善。海沧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一定规模,集疏运体系的雏形已基本形成,航运服务体系也有一定的基础。在产业发展上,依托港口航运平台,已成立了厦门石油交易中心,并在国际石材交易中心、钢材交易中心等市场建设上开始起步。但国际航运中心需要强大的航运服务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广泛的国际航线网络和高效的通关环境等作为服务要素支撑。从海沧港口现有运行条件来看,主要问题:一是集疏运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目前的集疏运体系尚未完善配套,路网不健全、承载能力有限,拖车停放、修理场所也存在不足问题。二是服务保障设施缺乏。临港产业链尚未完善,港区的航运金融、保险、餐饮、住宿等航运服务配套跟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要求存在差距。三是通关有待提速。保税港区封关后,增加货主报关时间和难度,成本提高。四是港口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信息平台资源共享程度低,支撑不足。
(五)投融资渠道有待拓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港口开发、总部大楼、路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征地拆迁、临港新城建设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面临着筹融资压力。
三、建议意见
(一)加强领导,理顺健全体制机制。海沧区政府要定期组织召开工作协调会议,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的支持,尽可能地理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具有较高层次、跨部门协调能力的常设机构,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协调相关行政资源,机构下设办公室,配备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充实足够的工作人员,调整优化和明确细化工作职能,赋予办事机构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协调作用,确保打造核心港区和航运中心大楼规划建设工作能够有序开展、有效落实,各工程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二)加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要从国际航运中心总部落户海沧和核心港区的定位出发,立足港城一体化协调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抓紧梳理深化海沧城区总体规划和港口片区规划修编调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港区物流服务体系、临港新城建设等规划,围绕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做好产业布局,着力推进三次产业的“强二进三”,加快航运物流、石油电子交易等产业的发展,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临港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要认真制定近期建设工作规划,也要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分步推进实施。
(三)加强服务要素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服务是航运中心竞争的重要手段。构建国际航运中心,必须具备强大的航运服务体系支撑。一要加快建设以航运服务为特色的商务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要求,加快建设商务营运区、配套生活区、旅游休闲区,重点加快推进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总部大楼等商务楼宇建设,聚集航运及物流企业及其行政商务办公机构。二要提高通关速度和通关效率。研究通关便利政策措施,加强对通关涉及的海关、国检、港务、货代等部门的跟踪调研和沟通协调,实行出口集中报关、提前报关,进口口岸验收,关检联合查验,确实提高通关速度,降低通关时间成本。三要完善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打造“关、港、贸”一体化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区域内信息互联和数据共享,推动与区域外物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以信息化提升物流效率和监管效能。四要完善服务配套。加快推进临港新城建设,为港区征地拆迁顺利推进奠定基础;预留足够的拖车停放、修理场所和货物堆场的建设空间;增加港区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的服务配套,提升港区服务功能;参照台胞优惠政策,为高管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总部落户海沧。五要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港区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港中路、南北大道、芦澳路等规划道路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的交通物流大格局、大通道,为港区发展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已确定近期建设的疏港通道用地的征地拆迁工作要再加紧推进。六要在巩固并提升现有货源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腹地货源、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开辟新国际航线。
(四)加强港口资源整合,提升港区功能。要抓住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港这一难得的历史性重要机遇和契机,加强与市港口管理局、口岸办等市相关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努力理顺管理关系,有序推进港区的功能调整和专用码头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对海沧港区内部,也要按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以运营集约化为目标,积极抓紧推动港口经营资源整合,通过资本平台,采取以股权换资产、产权重组等方式,实行码头集约化经营,以避免或减少内部无序竞争,提高港口企业效益,构建港口良性发展格局,推动港口做强做大。
(五)发挥对台优势,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一要充分发挥对台优势。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基于《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批复的,因此,航运中心的建设应突出对台功能,多考虑对台的商贸物流服务,尤其是对台深度交流合作、错位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二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主动与上级反映沟通,关键要争取有利于推动航运要素集聚、做大港口运量的财税优惠政策和航运便利化措施,进一步提高港口服务功能,降低运输成本。海沧区是国务院最早批准设立的全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海沧港区拥有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等开放度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是目前我国唯一真正具备加工、物流、港区“三位一体”的保税港区。要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和利用现有有利因素,认真加强政策研究和调研,在用好用足各项政策的同时,积极寻求中央、省、市的支持,争取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区内仓储物流企业免营业税、保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中转换装优惠政策。利用两岸金融中心的建设,探索两岸航运金融合作,争取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利用对台优势,争取设立航运发展综合实验区。三要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在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的同时,加强向省、市反映沟通,努力多争取一些基础设施、路网建设项目列入省市重点工程,纳入省市预算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