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区人大常委会
专题询问属于询问这一法定监督形式的范畴,但与询问比较,专题询问准备充分、重点突出、组织严密,询问和回答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专题询问是创新人大监督工作方式的生动实践,是人大常委会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的有效途径,成为人大监督工作的一大亮点。本文就区级人大专题询问的实践—问题—思路作一些探索。
尝试实践:“七步工作法”
去年来,厦门市思明区人大常委会在专题询问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就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情况和实施“高新特”发展战略,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询问,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展专题询问实践中,我们认为重点在问,关键在答,目的在推。为此要做好“七步工作”。
(一)制订方案。专题询问确定后,常委会财经工委牵头、相关委室配合研究制订了工作方案,明确了专题询问的时间、组织领导、询问主体、受询对象、工作步骤和职责分工。方案规定,询问采用一问一答方式,询问主体是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人大代表和工委会委员,相关工委分别推荐两名代表提出询问,其他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可以作出补充提问或进行深入追问。区政府分管副区长及区发改局、经贸局、财政局、投促局、旅游局、文体局、科技局、民政局等主要负责人接受询问。工作方案经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后,牵头部门将工作方案与区政府办公室及相关部门迅即进行了对接沟通。
(二)部署协调。①联合召开专题询问工作部署会。询问领导小组成员和区政府及受询部门领导参加,通报专题询问初步安排,明确专题询问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重要时间节点和具体工作要求;组织学习与询问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材料,熟悉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避免询问应答时说"外行话";同时就开展视察调研、选题确定、询问方式、准备材料等具体工作进行充分沟通,交换意见,确保询问组织工作有序开展。②联合召开专题询问工作协调会。在深入调研、问卷调查、选题征集的基础上,通报初定的若干询问选题和询问人员,并对专题询问会的会务服务和提问应答的流程作了具体安排。
(三)选题征集。在年初征集、商定专题询问议题并纳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后,①在区网站上发布通告,围绕询问的议题如思明区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中,需要着力破解的难点、焦点、症结点和关键点,向广大市民征集专题询问选题建议和意见,充分吸纳民意。②向从事或与服务业有关的代表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8份,征求代表对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建议,为询问题目设定集思广益。问卷内容涉及9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对思明区“高新特”产业发展战略的含义是否了解、思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和不足、对思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制约思明区服务业产业集群的主要因素、思明区现代服务业应重点发展的产业和行业、加快载体建设和政府支持方向等。根据网上征集及问卷调查情况,财经工委进行统计分析,拟写问卷调查综述,得到区委、区人大主要领导的批示。
(四)视察调研。围绕专题询问议题深入实际开展调研。①调研方案求"精"。制定方案时,各工委室加强与区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广泛征求意见,对调研内容、路线、视点、问卷题等都进行精心设计。②调研人员求"专"。尽可能安排常委会组成人员参加调研,并吸收熟悉询问议题的人大代表、有关专业人士参加。③调研过程求"深"。采用点面结合、好差结合、明察暗访、上下联动等方式,综合运用听取汇报、实地察看、问卷调查、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深入细致调查,尽可能掌握询问议题的全面情况。④调研成果求"优"。形成的专题调研报告尽量做到情况客观全面、观点鲜明准确、内容翔实、针对性强,所提建议尽可能体现启发性和操作性。
(五)会议初审。财经工委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工委委员和部分驻会常委听取区政府关于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情况和实施“高新特”产业发展战略,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报告。与会委员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对报告结构修改、内容增减、文字提法等方面提出许多具体意见和建议。区政府办协调相关部门,按照初审意见对报告进行认真修改完善后,报区人大党委会。
(六)专题询问。常委会专题询问由分管副主任主持,询问在听取区政府工作报告的基础上,采取联组一问一答方式进行。如在进行实施“高新特”产业发展战略,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专题询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就如何促进现代服务业结构提升、促进消费有质有量有效增长、破解空间资源不足,提升择商选资质量、思明区养老产业的目标措施主要是什么等11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询问,抓住了“高新特”产业战略执行的关键点和人大代表的关注点,问出了深度和要害;政府相关部门直面回答,摆出了实情,解释了疑惑,答出了责任和承诺。询问结束后,区政府分管副区长表态发言,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总结讲话,提出整改落实和跟踪督办的要求。
(七)跟踪问效。询问会议结束后,常委会要求办事机构对专题询问进行了梳理和整理,综合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的询问审议意见及时转送区政府研究处理,加强跟踪问效,推动政府有关部门改进工作。区政府收到询问审议意见后三个月内,将落实情况书面报告区人大常委会。
问题症结:“四个缺”
目前,尽管许多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开展专题询问中初步总结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需要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扬长避短,不断总结、完善、规范和提高。从各地的实践看,当前开展专题询问工作中有四个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学习宣传缺少,对专题询问的理解和认识不足。什么是专题询问,为什么要开展专题询问,专题询问的主体和客体是谁,谁询问、询问谁,询问到底有何意义与作用?对于这些问题,可以说,除从事人大工作的同志和少数党政领导干部比较了解或略知一点外,绝大多数党政干部和广大群众均只能从字面上和形式上有肤浅的意会和认识。因而有不少人对开展专题询问不理解、不关心、不配合。尤其是有些“一府两院”组成部门对开展专题询问存有片面认识,甚至有些误解。有的部门一听说人大要专题询问就感到心烦。有的还错误认为是人大与其过不去,就是要找茬子,就是出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级人大对开展专题询问宣传不够;也说明少数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在学法、懂法、用法方面还存在差距。
(二)协调沟通缺乏,询问方与受询方未能形成良性互动。目前多数地方人大没有出台开展专题询问的办法,由于缺乏开展询问的经验,临时动议决定,时间安排太短,程序过于简单,准备仓促,没有提前将询问方和受询方组织在一起,通过会议形式加强沟通、交换意见,对该提出的问题和怎样答题的问题没有进行充分讨论,没有达成共识。没有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提交给“一府两院”有关部门,双方未能提前做好准备。结果出现了无备询问问不到要害之处,无备应答答不出所问要点的现象,甚至发生“一问三不知”,或提问无根据,回答不对题、不属实的尴尬场面。
(三)询问质量缺失,存有走过场和图形式现象。首先是询问人准备不充分,选题没抓准,问者不敢“问”、不善“问”,或问得不透彻,问得不精彩;有的提问避重就轻,鸡毛蒜皮,不关痛痒,不切中要害,不涉及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以致专题询问陷于走过场、图形式的怪圈。其次是应答者重视不够,准备不足,情况不熟,态度不够诚恳,答时大话连篇,空话套话,不切实际,答非所问,敷衍承诺了事,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取信于民,也没有雷厉风行抓整改落实的姿态。
(四)跟踪问效缺位,存有开展无效。有的地方人大在开展专题询问工作只做半截子工程,重询问流程形式,轻问效整改落实,前大半截子询问工作轰轰烈烈,最后一截问效重要工作冷落无人问津,询问工作虎头蛇尾,对被询问部门有无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有无狠抓整改落实重视不够,没有具体限期整改要求,没有跟踪督办,没有检查落实,没有再次听取整改落实情况报告,没有向社会公布,没有宣传和展示专题询问的成效。
对策思路:“四个加强”
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专题询问,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专题询问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强化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在操作规程等方面仍需不断规范和完善。
(一)加强学习宣传,营造开展专题询问良好氛围。开展专题询问是创新人大监督工作方式的生动实践,有利于体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增加人大监督工作透明度的有效平台,有利于践行依法监督、民主公开的原则;是增强人大监督工作权威性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凸显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活力;是提高人大监督工作水平和实效的有力举措,有利于彰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理念。各级人大要采用召开专题学习会、举办法制讲座、组织理论研讨、集中辅导培训等多种形式和渠道,着力抓好人大自身、“一府两院”、社会等三个层面的学习宣传,全方位地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和专题询问的有关知识、法律依据、重要意义、主要特征、主要做法、实际效果的深入宣传和广泛报道,使大家认识实践意义和作用,形成共识。切实增强人大善于运用、正确使用专题询问监督方式的自觉性,推进专题询问常态化,努力提升人大监督实效;努力提高全民对专题询问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不断增强“一府两院”及其组成部门负责人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和询问、积极配合人大监督和询问的自觉性。只有不断地加深公民和有关部门对专题询问的理解和认识,营造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舆论环境,才能消除误会,形成和谐氛围。
(二)加强沟通互动,充分做好询问应答准备保障。专题询问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监督形式,要求有问有答,有问必答。为了保证“问”得准确,“答”得到位,人大在选择议题、制订方案、调查研究、确定询问题和询问人等主要环节都必须将询问方和受询方组织在一起,通过召开联席会、工作协调会、情况通报会、问题分析会等形式加强沟通、交换意见,对该提出的问题和怎样答题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并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提交给“一府两院”有关部门,以便提前做好准备。必须明确要求询问人和受询人认真准备书面发言材料,确保抓准问题,准确答题,发言精短精悍,有精到的问题、精到的见解、精到的答题,促使询问人和受询人高度重视询问监督工作,充分做好询问应答发言准备,提高专题询问发言质量。这样,既能有效地避免无备询问问不到要害之处,无备应答答不出所问要点的现象,也能有效地预防提问无根据,回答不属实的尴尬场面发生。
(三)加强方法改进,着力提升开展专题询问质量。专题询问作为一种法定监督方式,需要注重法定性和程序性,着重研究“问什么、怎么问、怎么答”的问题,保证专题询问取得应有效果。建议尽快出台开展专题询问的办法,在规范询问程序的同时,应进一步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法:一是科学选准议题。专题询问要有的放矢,问大事、问要事、问难事,应重点瞄准三大领域,即从区委作出决策、政府着力推进、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事项中选择。二是制定详细方案。明确询问主体,合理确定应询主体,认真细致地做好相关调查。三是科学合理安排设问,所提问题要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做到宜精不宜多,宜深不宜浅,宜专不宜广,保证专题询问有深度。四是掌握询问规模和方式。在询问规模上,既可以采取分组会议形式,也可以采用联组会议形式进行;在发问方式上,既可以由提前确定的一名主询问人按提纲发问,其他询问人补充发问,也可以由若干名询问人依次分别发问。在询问过程中,应遵循公开、务实、严肃、活泼的原则,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力求询问能问出深度和要害、回答能答出责任和承诺。五是公开宣传。为回应社会关切,保证监督效果,应公开宣传报道专题询问情况,具备条件的地方应进行网络直播,直接将专题询问活动置于公众和社会监督之下。
(四)加强跟踪问效,着力提升开展询问监督实效。专题询问的效果,不仅在于被询问者的答复情况,关键在于答复和承诺后的落实情况,做到有询问、有答复、有结果,注重询问成果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询问的目的。专题询问不可搞形式、图热闹、耍“花架子”,而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常委会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程序,明确落实责任,将询问、梳理、交办、跟踪、督办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确保专题询问意见得到切实办理。建议推行四种督办方式,促进询问意见有效落实。①专项监督,即对询问意见提出的具体要求,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限期全面整改到位,并报告整改落实情况。②二审审议,即专题询问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常委会不定期组织代表对区政府贯彻落实人大常委会的询问审议意见进行检查,并将相关议题在常委会上进行二次审议。③持续跟踪,即对专题询问的同一个议题连续几年督办,实现督办效果的迭加,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④综合督查,即打好督办询问审议意见"组合拳",将询问审议意见督办与督办人代会作出的决定决议相结合、与督办代表建议办理相结合,使督办工作纵向深入和横向联系的有机结合,实现督办综合效应的最大化。在专题询问不能奏效,或是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要适时启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监督方式,确保专题询问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