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人大履职 > 理论研究 > 正文

厦门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效、问题和对策

 
来源:厦门人大
      
2016-11-22 15:45: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5018734

/林进川

  

成效和经验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新格局

  2011年来,厦门市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跨岛发展、城乡统筹战略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市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达100%,基本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目标。

  1.大型文化设施布局趋于平衡。近年来,共投入31.9亿元用于公建设施建设,财政支出比率逐年提升,并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年来,陆续建设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集美新城文化中心、闽南大戏院、嘉庚剧院等重大文化公建设施,启动筹建“闽南戏曲艺术中心”,全市有大中型公共文化设施54个,六个行政区均相应建有区级文化艺术中心,岛内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趋向均衡。

  2.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全面达标。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0个,并形成拥有218个服务点的区域性图书馆联合服务网络;有公共文化馆7个、镇(街)综合文化站40个、村(居)文化室(中心)485个、基层文化活动基地(示范点)55个;有各类演出场馆17座、音乐厅6座;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8家,全市公共文化设施人均享有率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3.新闻出版及广电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市有印刷出版企业(单位)1028家、新闻媒体驻厦记者站14家,发行报纸期刊等81种;有广播频率7个、电视频道7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单位86家;有电影院28家、城区在映电影银幕169块;有线数字电视整转率达94.8%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9.9%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四级覆盖;公益电影放映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城乡覆盖,年均放映7420场次。

  4.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较好保障。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均实现免费开放,其中市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在82小时以上,市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在42小时以上,年均免费服务社会团体500余个、市民群众达1600余万人次,市级文化单位年均开展公益惠民演出超700场次。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升级版

  20149月,厦门市被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和“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地区”。2016年,两项试点列入省、市文化体制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重点项目。

  1.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化水平。先后出台厦门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试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标准(试行)》,各区相应制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及标准,各镇(街)村(居)配套出台“文化活动室管理使用办法”。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本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厦门市图书馆多项业务指标居全国公共图书馆前列,厦门市文化馆获2014年度“全国十佳优秀文化馆”称号。厦门市试点工作受到文化部高度肯定

  2.推进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整体协同水平。在原有基层文化服务设施设置率达100%的基础上,制定《落实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三年提升工程目标的实施意见》,提升全市基层公建设施建设标准。截止目前,全市有40个镇(街)综合文化站的室内面积达62330㎡,比2013年提升65.8%今年6月,在全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验收评定中,六个区的6家镇街综合文化站均达优秀水平,村居文化服务中心的59.5%达合格等级、40.5%达优秀等级。

  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能力

  我市将改革创新融入公共文化发展各领域,探索保底线、促发展的思路方法,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投入增加,“自娱自乐”减少;社会投入(参与)增加,政府支出(主办)减少;为民活动增加,评比评奖减少,较好地实现了从“办”向“管”、从“小文化”向“大文化”的转变。

  1.做好文化资源整合“大文章”。在公共图书流动服务方面,大力推行托管型、联办型等模式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把基层图书室和农家书屋纳入其中,充分利用市区两级服务管理资源提升基层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在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方面,融合社区书院、道德讲堂、家长学校、未成年人活动室、青少年科技工作室等特色文化服务内容,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

  2.提升文化科技融合“新优势”。广电集团积极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完成新闻高清非编网、媒资系统互联互通、WiFi电视技术等项目建设开发,“看厦门”APP移动客户端喜获2015年度全国网络视听节目“创新传播类”优秀案例,为福建省唯一获奖项目。市图书馆实现与国家图书馆的专网直连,成为全国副省级馆第一家、福建省第一家专网部署的公共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在国内外首创“图书自助上架归还”功能,实现图书“零”中转。市文化馆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移植到互联网,打造链接区镇文化馆(站)的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体验。

  3.优化文化供给“调结构”。将戏台、舞台、电影银幕搭到社区广场、部队军营、偏远山村、福利院、养老院乃至监狱,保障弱势群体及特殊人群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权益,让群众真心觉得“特别暖”。丰富文化供给内涵,推动群众文化与高雅艺术协同发展,一批以闽南文化为根基,以市级主导、基层推广为模式的地域特色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取消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和“群众文化艺术节”等评奖,降低“中国(厦门)漆画展”等文化展会举办层级,有效节约文化投入。加强对新兴文化业态、多元文化样式的引导,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厦门爱乐乐团、厦门青年民族乐团、奥林匹克博物馆、宏泰艺术中心、筼筜书院、中华儿女美术馆以及古龙酱文化园等民办文化机构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问题与不足

  由于文化建设底子薄、欠账多,且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厦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协调能力有待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现象较严重,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自成一体,互相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统筹。

  (二)公共文化均等化程度有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区域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岛外地区还有空白点,各镇(街)、村(居)的文化站(室)的建设规模不等,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有待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种类数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不足、效率不高,不少地方存在“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的问题,一些公共文化设施闲置,公共资源没有实现最大社会效益。

    (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差距,投入总量仍然偏小,投入机制尚需完善。基层人才队伍培养与激励机制亟待完善,公共文化机构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队伍不稳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突出。

  (五)文化改革创新能力不足。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相对滞后,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不完善,关键性的文化经济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有些得不到有效落实。

  

  对策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统筹协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全市发展大局的高度去思考谋划。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在厦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部门工作职责和资源优势,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组织实施上加强统筹,实现整体设计、协调推进,构建纵向联系、横向合作、共建共享、高效利用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二)完善管理体制,强化保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目标管理责任考评体系,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标有效落实。强化人才保障,大力培育和引进文化领军人才,加强培训管理,重点提升基层、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政府层级落实,用好管好财政资金。强化法治保障,跟踪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立法情况,适时提出立法需求,按程序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推动我市文化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三)完善供给结构,提升均等程度。结合供给侧改革,完善公共文化供给结构,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框架下,整合各系统资源,保证基本服务均等,推进岛外供给提升,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做好做强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核心内容的“规定动作”,重点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升级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效能,五年内实现全市镇(街)村(居)综合文化中心全面达标的建设目标。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原则,丰富大众文化和高端文化供给,逐步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全力推进已列入市“十三五”规划建设盘子的重大文化公建设施项目在岛外各区选择建设,引导文化资源向岛外倾斜,实现岛内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改革创新,实现多元发展。深入推进公共文化领域在机制、管理、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创新发展。引进共同缔造理念,拓宽人民群众的参与途径,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推广“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经验,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主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提供制度平台和空间,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由“政府包办”向“择优购买”转变,通过社会化提升服务水平与效益。建立合理有效的服务设置机制和需求反馈机制,通过“点单式”服务实现供需对接,有针对性地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继续加强文化领域信息化建设,让市民借助信息技术更加均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作者系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

  

版权所有:厦门市人大常委会  闽ICP备11010411号

技术支持:厦门日报·新媒体/厦门网  地址:中国-厦门 邮编:361000

电话:0592-2891222  邮箱:xmrd@xmrd.gov.cn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169号

手机网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机构设置 人大公报 人大概况 各区人大 站内检索